待到孔子官拜鲁国大司寇之后,甫一上任,便宣布少正卯犯有五项大罪:
其一,心术不正且居心险恶;
其二,行为乖张且执迷不悟;
其三,言辞谬误却强词夺理;
其四,记诵杂糅无义之言而广为传播;
其五,言行悖逆却颇得人心。
于是,少正卯被处死,其学亦随之湮灭。
第五,教导他人偏离正道,且惯于施恩于人。
于是以此为由,下令处决了少正卯,并将其尸体示众三日,以儆效尤。
可以说,这不仅是学派之间的思想争执,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法统之争,其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眼看其他诸家博士纷纷给儒家扣上越来越严重的罪名,帽子一个比一个沉重。
再侧头望向前方正冷冷回望过来的秦皇嬴政,脸色骤然阴沉。
淳于越等儒家博士顿时心急如焚,连忙辩解道:
“儒家的诸位先贤虽为德高望重之人,然其所守之德,乃士大夫之德,非天子之道也!”
“况且我儒家孔子先师早有训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岂会心存‘周天子’之念?”
“真正图谋不轨者,分明是你们墨家这些无视君父纲常的无道之人!”
“与尔等并列于此,我等实感羞耻!”
一众儒家博士一边为自己辩解,一边将矛头转向墨家,意图转移焦点。
毕竟墨家一贯主张“兼爱”“非攻”,与秦国崇尚的严刑峻法、征战扩张大相径庭。
虽然并非完全对立,但理念上的差异显而易见。
否则天下墨家三派之中,又怎会只有相里氏一支愿入秦效力?
听闻儒家博士一番别有用心之言,出身相里氏的墨家子弟顿时撸起袖子。
墨线、木尺、角尺、链锯等墨家惯用之物,眨眼之间便出现在他们手中。
作为墨家门徒,随身携带日常所用的工具,既是职责所在,也属情理之中。
正当墨家弟子准备与儒家博士展开一场“激烈辩论”之际,
站在前方的秦皇嬴政猛然将手中鹿卢剑重重顿地,目光如冰,扫视全场百家博士。
众人顿时噤若寒蝉,纷纷低头避其锋芒,不敢再妄言妄动。
待场中局势稍稳,秦皇嬴政再次抬头,凝视天幕。
他心中对天幕上的那个“小扶苏”,愈发欣赏。
然而,越是对天幕上的“小扶苏”满意,便越觉心中郁结。
因为那终究不是他真正的长子。
……
【小扶苏继续引经据典,举例道:“昔日商朝开国之君成汤,难道仅凭自身德行,便能推翻夏桀的统治吗?”】
【“若仅凭德行便足以推翻夏桀,那为何成汤仍需起兵讨伐?”】
【“为何他不以自身高尚的德行,感化夏桀使其自觉羞愧,从而自愿退位让贤?”】
【“若真能做到以德服人,不仅可使天下免于战乱,更能彰显其德行之高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周武王。”】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亦为德行出众之人,那他为何不以自身之德感化商纣,使其自省退位,却仍要起兵伐纣?”】
【“是成汤与武王之德行尚有不足?”】
【“还是仅凭德行,不足以名正言顺地取得天下共主之位?”】
【“所以成汤与武王才不得不借助武力,征伐夏桀与商纣,推翻其统治,从而取得天下?”】
这个问题,秦皇嬴政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但他仍想听听,自己真正的长子扶苏,会如何作答。
即便尚未开口询问,他也大致猜到了扶苏可能的回答。
“扶苏,你来答。”
“商汤、周武,是以德得天下?”
“还是以兵得天下?”
廷尉李斯、上卿蒙毅等一干文武官员,淳于越等诸家博士,公子将闾、公子高、公主嬴阴嫚等诸位皇室子弟,皆将目光投向扶苏。
这一问题,并不难作答。
只需看一眼始皇神色,便知其心中所想。
就连扶苏本人,也清楚应当如何回应,才是“正确”之选。
尤其是在经历了此前“长公子扶苏”天幕所揭示的那些预兆之后,他知道,自己将来或许做了某些事,触怒了父王,最终甚至被下诏赐死。
正因如此,他此刻更应选择一个广为人知的“正确”答案,来回应当前的问题。
唯有如此,才能令父王满意,也才能让满朝文武心安。
扶苏一边思索着,一边缓缓起身,继而躬身拱手,神情坚定地行礼道:
“启禀父王,商汤、周武乃以德得天下!”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文武百官、诸位公子公孙、诸子百家的博士们——或惊讶,或冷笑,或不屑,或焦急,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位长公子。
廷尉李斯微微摇头。
果然,他与扶苏终究不是同道中人。
儒家对扶苏的影响,依旧太深了。
不过好在,以他与始皇帝陛下的年岁差距,将来或许也不必由他来辅佐扶苏。
更何况,有了今日这一番回答,扶苏将来是否还能继位,都成了未知之数。
与其为扶苏担忧,不如多为自己谋划,再立新功。
想到这里,李斯目光微转,悄悄扫了一眼远处的左丞相隗状与右丞相王绾二人。
在他看来,这两位丞相年事已高,怎能长久居于高位?将来新任丞相之位,理应由他取而代之!
儒家博士淳于越则满脸焦急,目光紧锁着扶苏。
他此刻甚至有些懊悔,不该将扶苏教导得如此正直守礼。
虽然从儒家立场来看,“以德得天下”确实是正统之说,但在座之人,谁看不出皇帝真正期待的是“商汤、周武以兵得天下”这个答案?
就连扶苏自己,恐怕也明白这一点!
可他偏偏坚持己见,说出那句注定会触怒始皇的回答!
这样的回答,除了激起皇帝的怒意,让皇帝对他更加不满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好处?
淳于越一时之间,实在看不出。
即便扶苏真心相信“以德得天下”,但在这关键时刻,稍稍圆融一些,顺从圣意说一句“以兵得天下”,难道不也无伤大雅?
要知道,他们儒家可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扶苏身上。
若扶苏最终未能成为秦帝国的第二位君主,那他们儒家多年的投入便将付诸东流!
淳于越并未忘记,那“长公子扶苏”的天幕预示中,扶苏最终并未继承帝位。
如今扶苏再度踏上相同的歧途,他甚至一度想出言替其辩解几句。
然而,面对此刻明显怒意已生的始皇帝,他终究还是不敢轻举妄动。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秦始皇嬴政缓缓闭上双眼,粗重的呼吸声中,透露出内心的震荡。
其实在提问之前,他早已预料到长子可能会做出这样的回应。
可当真正听到这个答案时,嬴政心中仍是一阵怒火翻涌,几乎难以压制。
此刻,他终于有些明白,为何未来那个“自己”会下令赐死这位长子。
如果未来的扶苏依然固执如初,甚至愈演愈烈,那嬴政恐怕仍会选择最极端的处理方式——要么废为庶人,要么令其终老于闲散之中,甚至最终赐死。
这三种结果之中,他选择了最决绝的一种。
低头拱手的扶苏虽未抬眼,却也能大致猜到殿中众人的反应。
他当然知道,“以兵得天下”才是父王想要的答案。
可他始终坚持,“以德得天下”才是事实。
这不仅是他多年受儒家教诲的结果,也是他深思熟虑后的判断。
试问,若仅凭兵力,那夏桀之时,难道唯有商汤拥有强军?
不,除了商汤以外,当时还有九夷等部族同样拥有军队。
同样,在商纣统治时期,难道唯独周武王拥有兵力吗?
当然不是。
除周武王之外,当时尚有不少诸侯都具备军事力量。
那么为何天下之人没有支持九夷,也没有投靠其他诸侯,而最终一致拥护商汤与周武王呢?
这正是因为商汤与周武王的德行,远超其余诸侯太多!
正因如此,他们才能赢得天下人心,最终登上公主之位。
这正是扶苏反复思索后得出的结论。
不过,他只是说出了最终的判断,并未将自己完整的思考过程一一陈述。
倘若秦始皇嬴政能听到扶苏所经历的整个思辨过程,或许此刻心中对他的不满,也便不会如此之深。
重新压抑住心中怒火的秦始皇嬴政,望着跪在地上的扶苏,冷冷下令:
“抬起头来!”
“跪着!”
“听一听,另一个‘你’是怎么说的。”
扶苏虽然性格刚直,却也极为孝顺,向来对父皇言听计从。
否则,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他也不会仅凭一封真假未明的赐死诏书,就毅然决然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然,扶苏的孝顺是有前提的,那便是不与他认为的道义相冲突。
否则,即便面对始皇本人,他也会坚持己见,直言不讳。
正如历史上他虽被贬至上郡监军,却依旧屡次上书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