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就算是鬼神之身,也同样会被弩箭斩断、被烈火烧尽!”
“无论哪种情况,都证明了鬼神亦可诛杀!”
“既可被杀,那还有什么值得敬畏的?”
“所以,若想让孤真正相信鬼神存在,并心生敬惧——”
“要么,这鬼神先让我用各种手段杀上几十上百回,次次不死,还能活生生站在我面前,那孤便认它是真神。”
“要么,它能在十万精锐秦军重重护卫之下,取我性命,以不可思议之法置我于死地,那孤也甘心承认它是真鬼神!”
“倘若这两条都做不到——”
“不管它究竟是真是假,在孤眼中,统统都是欺世惑众之徒!”
……
嘶——
天幕之下,满朝文武、诸子百家的博士们听着这番话,无不倒抽冷气。
好狠的念头!
寻常人遇见所谓鬼神,不是跪拜求饶,便是惊惧逃窜。
可太子扶苏的第一反应竟是张弓搭箭、挥刀放火,非要亲手试个真假!
这哪是常人该有的反应?
更离奇的是他那一套验证标准——
必须被反复杀死百次都不倒,还能蹦跳如初;
或是在十万重兵环护之中,硬生生夺走他的性命。
唯有如此,才算得上真正的鬼神。
否则,一律当作妖言惑众处置!
可这世上,真有能做到这两点的存在吗?
更何况,所谓鬼神,本就代表着已逝之人,又何来“再死一次”的说法?
倘若鬼神也会“消亡”,那它们消亡之后又会归于何处?
即便身为鬼神,是否也能被凡人用弓弩、刀剑、烈火这类手段所诛杀或驱逐?
若鬼神真能被世人以某种方式剿灭或逼退,是否说明它们并非无所不能,同样存有破绽与局限?
而这些弱点,是否又可为人所察、所用?
一旦可以,那它们还值得人们顶礼膜拜吗?
此前,诸子百家的博士们鲜少思索这般离奇问题。
可如今太子扶苏一语道出,众人便不由自主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推演。
甚至有几位胆大的学士,在心底悄悄盘算:若有朝一日真能捉住几个所谓的“鬼神”,不妨拿来试验一番,探其虚实。
此类念头看似悖逆常理,却并非全然出人意料。
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礼法松动、百虑纷陈、思想奔放的年代。
这是一个追问天地之道、探究社稷之理、百家争鸣、兼容并蓄的大时代。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岁月里,没有什么是不能设想的——诸子所能想到的,几乎没有他们不敢深究的。
因此,倘若此刻真有鬼神现身,必会有不惧祸福的博士挺身而出,非要剖其形、验其质、穷其理不可。
可惜眼下并无鬼神踪迹,故而对于“鬼神能否被杀死”这一疑问,终究无法落定结论。
于是众人转而思索太子提出的另一重疑虑:鬼神是否有能力伤及那位被十万披甲执锐的大秦精兵重重护卫之人?
要回答这一点,先得明白这十万大秦锐士意味着什么。
举个例子便知:当年秦国灭韩,动用的兵力不过十万之众。
换言之,掌握如此军力者,足可倾覆七国之中任一弱邦,或重创强国。
那么反观所谓鬼神,可曾有过倾国之力?可曾留下覆灭一国、震荡一方的记载?
稍加思忖,许多博士便在心中否定了这种可能。
翻遍各国史册,关于鬼神作祟的记录,大多止于个体复仇或警示君主,从未见其兴风作浪、毁城灭郡之事。
若有如此惊天动地之举,岂会不见经传?
虽说他们未必如太子那般博览群书、通晓列国旧史,但各自熟读一二国典籍,合在一起,几乎等同于天下史料之总汇。
因而从现有文献来看,尚无证据表明鬼神具备颠覆国家、屠戮城池的力量。
既然如此,那些连一国都撼不动的存在,又怎能突破十万精锐的层层守护,去伤害那个被铁壁般包围的人呢?
对此,不少人心中已生疑窦。
不过,若将旱魃为虐、洪水滔天、蝗虫蔽日、地动山崩等灾异皆归因于鬼神暗中操纵,情形则略有不同。
虽说它们未必能倾覆整个诸侯国,但若说能扰动数郡数县,酿成局部浩劫,倒也勉强说得过去。
如此,则鬼神尚有一丝令人敬畏之处。
可倘若这些灾变本无神鬼干预,只是依循天地运行之常理自然发生,那鬼神的威能便更加可疑了。
再回想史书中确凿记述的几桩“鬼神现形”之事——
无论是杜伯冤死后化为厉魄索命,还是庄子仪含恨而起复仇于途;
或是依附祝史之身咆哮殿前的厉神,抑或击毙中里徼后悄然隐去的祧神……
无一不是亲临现场、亲手施罚,方才致人死亡。
可见其行迹有限,其力亦有所止。
换句话说,这些所谓的鬼神似乎也没法凭空取人性命啊!
再仔细想想,那些鬼神亲自下手杀人的手段,若剥去“鬼神”这层神秘的外衣,其实跟普通人行凶的方式也没什么两样,正如太子扶苏所言。
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诸子百家的博士们脸色各异,心中的疑虑也愈发深重。
莫非以往各国史书中记载的那些“鬼神”杀人事件,实际上都是借鬼神之名行复仇之实的人为举动?
虽然这些博士们眼下并无确凿证据,但一旦想到此处,他们对鬼神原本抱有的那份敬畏与幻想,已然破碎得差不多了。
倒也不是说从此就彻底不信鬼神,可往后要是再听说哪处闹鬼、谁见了神明,恐怕第一反应不会再是跪拜敬畏。
而是会依照太子扶苏提出的方法先试上一试——先用秦弩射它一箭,再以刀斧劈砍,继而投入烈火焚烧。
倘若经此一番折腾,那“鬼神”依旧安然无恙,那就调集精锐士卒将其围剿。
唯有通过这一整套实实在在的考验,才能勉强算作真有几分“神异”,值得认真对待。
而站在前方的秦皇嬴政,此时神情沉凝,目光深远。
他仍愿意相信世间有鬼神。
毕竟,他的长生之愿,正寄托于这些超凡存在之上。
但他信归信,却绝不能容忍有人借着鬼神之名来蒙骗自己。
因此,太子方才提出的那套辨别真伪的方法,倒不失为一个极好的参照。
嗯,就这么定了——今后若有谁自称能通鬼神,或声称找到了神仙踪迹。
那就先把这个人,或是他口中的“鬼神”,拖出去挨个试试:秦弩射、刀斧斩、烈火焚,轮番上阵,毫不留情。
若经历这一切后仍毫发无损,那才有可能信他几分。
毕竟,既然是能沟通鬼神之人,理应得些庇护之力吧?
倘若连这点基本的护佑都得不到,那他又如何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又怎能让人相信他口中那个“鬼神”当真存在?
退一步讲,就算那鬼神确实存在,可连信徒都懒得保全的神明,真的会愿意赐予我长生不老的丹药吗?
对此,嬴政心中充满质疑。
再说回来,若真是鬼神之体,自然应当无惧弩矢、刀剑与烈焰。
若连这些凡间兵器都无法抵御,又凭什么称自己为神?
一个连护卫军士的攻击都扛不住的“鬼神”,又能拿出什么真正的长生妙法?
嬴政对此同样存疑。
至于这样做是否会冒犯到真正的通灵者,或触怒寻获的神明——
此刻的嬴政已不在意。
若是从前的他,或许还会顾虑重重。
但在听了太子一番剖析之后,他忽然明白:若所谓鬼神真如史书籍载那般孱弱不堪,动辄需趁人不备才能得手。
那他又何必对其卑躬屈膝?
该怕的,反倒是那些“鬼神”才对!
纵观历代史册,所谓的“鬼神”杀人,几乎全是在护卫疏忽、旁人回避之时悄然下手。
何曾见过哪一个“鬼神”能硬闯千军万马的守卫,正面夺人性命?
就拿周朝《春秋》里记的那件事来说——周宣王被杜伯死后化成的“鬼魂”追杀致死。
如今嬴政严重怀疑:倘若当时周宣王未曾远离随行护卫,或者在遭遇“鬼影”追袭时,身边将士能立刻上前护驾。
那个由杜伯所化的“鬼神”,是否还能得逞?
嬴政认为,大概率是不能的。
只要身边的将士足够严密,不让任何空隙可乘,哪怕真是“鬼神”,又能奈我何?
而这,正是他一直以来做得最到位的地方。
毕竟自从他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以来,那些亡国遗民中始终有人不甘心,暗地里化身为刺客,图谋取他性命。
因此,他的周围从来都不缺少全副武装的将士,日夜守卫,寸步不离。
这么一想,嬴政心中忽然生出一丝疑虑:所谓“鬼神”,莫非根本不是什么超凡存在,而是刺客假借神秘之名潜入宫闱?
或者说,是披着鬼神外衣的复仇之人?
再往深处揣测,那些传闻中神出鬼没、取人性命于无形的“鬼神”,其手段竟与刺客如出一辙。
当嬴政对史书中记载的鬼神之事越发起疑,并开始考虑按照太子扶苏所言的方法去验证真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