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短短一个月转瞬即逝,雁门关前已然汇聚起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总计五十万之众,其中包括二十万如钢铁洪流般的大秦铁骑,他们身披重甲,手持长枪,气势磅礴;十万训练有素的弓弩兵,他们装备精良,箭矢如蝗,杀伤力惊人;二十万坚如磐石的重甲步兵,他们身披重甲,手持巨盾,防御力超强。
而在这五十万大军之中,还有孙宇亲自率领的三万陌刀铁骑。这三万陌刀铁骑乃是孙宇的精锐部队,他们所使用的陌刀威力巨大,一刀下去,甚至能够将敌人连人带马一同劈成两半。
然而,实际上孙宇心中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真正想要组建的是一支百万雄师,其目的只有一个——将整个辽国彻底铲除,以报当年雁门关之战中耶律洪基屠杀大秦百姓的血海深仇。
不仅如此,孙宇还要通过这场战争,给整个天下立下一个规矩:凡是胆敢杀害大秦百姓的,必将遭受灭国灭种的严惩。
令人惋惜的是,计划往往难以完全按照预期进行,吐蕃和大宋的异动使得局势变得扑朔迷离,原本的计划被彻底打乱。如今,不仅要应对原有的战场,还不得不开辟另外两处新的战线,这无疑给兵力调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五十万大军已经是极限了。在不影响国内统治稳定以及其他战线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这几乎是能够调动的全部军队数量。当然,如果再进一步压榨,或许还能勉强挤出二十万大军,但这样做的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幸运的是,大秦拥有众多英勇善战的猛将,他们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闪耀着无尽的光芒。同时,粮草储备也相当充足,这为长期作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尽管其他战线可能无法迅速取得胜利,但至少能够勉强维持,不至于一败涂地。
孙宇站在高坡之上,俯瞰着眼前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心中的杀意如波涛般汹涌澎湃。他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它不仅仅关乎大秦的尊严和荣誉,更关系到无数无辜百姓的生死存亡。
就在这时,一名斥候风驰电掣般地飞奔而来,向孙宇报告道:“陛下!辽军已经在雁门关外三十里处安营扎寨,他们的兵力大约有八十万之众啊!”
孙宇闻言,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冷笑。他心里很清楚,耶律洪基绝对不会如此轻易地退缩,这八十万大军不过是对方的虚张声势罢了。
孙宇当机立断,迅速召集麾下众将,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作战计划。他的思路异常清晰,首先要派出弓弩兵列阵在前,以密集如雨的箭矢压制住辽军的攻势,让他们无法轻易前进。
紧接着,他会命令重甲步兵如钢铁洪流一般冲锋陷阵,用他们坚固的盾牌和锋利的长枪,硬生生地撕开辽军的防线,打乱敌人的阵型。
而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孙宇将亲自率领三万陌刀铁骑,如同狂风骤雨般从侧翼包抄过去,给辽军来一个出其不意的致命一击。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孙宇稳稳地跨上自己的战马,手中紧握着那柄寒光四射的长枪,他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众人耳边炸响:“儿郎们!今日之战,关乎大秦的荣辱,关乎万千百姓的生死!让我们为了大秦的荣耀,为了那些惨死在辽军铁蹄下的无辜百姓,奋勇杀敌吧!”
随着孙宇的一声怒吼,大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出雁门关,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径直向着辽军的营地猛扑过去。刹那间,喊杀声、战鼓声、马蹄声响彻云霄,一场惊心动魄、惨绝人寰的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雁门关外四十里处,辽军大营内,营帐林立,旗帜飘扬。耶律洪基端坐在主位之上,他的眉头微皱,似乎在沉思着什么。
自从得知大秦在雁门关集结了五十万大军,耶律洪基便对孙宇的意图心知肚明。他深知这五十万大军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大秦的最后一支可用之军,更是大秦不败神话的象征。
与此同时,耶律洪基还收到消息,大秦如今正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外有大理、西夏、吐蕃等国虎视眈眈,内有大宋在背后捣乱,这些都牵制了大秦大量的军队。
耶律洪基心想:“只要我能在雁门关将这五十万秦军拼个两败俱伤,打破大秦的不败神话,那么其他国家必定会趁虚而入,给大秦施加更大的压力。而大秦内部,那些心怀不轨的野心家们也会趁机兴风作浪,到那时,大秦可就真的是四面楚歌了。”
想到这里,耶律洪基的脸上不禁露出了一抹得意的笑容,他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哈哈哈……”
耶律洪基的笑声被外面士兵听到,这些士兵就觉得此次大战,大辽必胜,然后就传扬出去,一时,整个大辽军队的士气高涨起来。
就在这时,一名探马如疾风般疾驰而来,冲进了大帐之中。他的脸上写满了焦急和惶恐,仿佛带来了什么紧急的消息。
耶律洪基见状,心中一紧,立刻迎上前去。探马气喘吁吁地报告道:“启禀陛下,秦军已经逼近我军营地,距离不过数十里!”
耶律洪基闻言,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深知秦军的强大,此次来袭必定是有备而来。然而,他并没有丝毫犹豫,迅速下令全军戒备,准备迎战秦军。
随着他的命令下达,整个营地顿时忙碌起来。士兵们迅速集结,整理装备,严阵以待。耶律洪基亲自指挥调度,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防御措施。
在整理军队的过程中,耶律洪基惊讶地发现辽兵们的士气异常高昂。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仿佛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了信心。尽管耶律洪基不知道这股士气从何而来,但他明白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经过一个时辰的紧张整顿,整个辽军终于准备就绪。士兵们排列成整齐的队列,静静地等待着秦军的到来。他们的武器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透露出一种威严和决心。
与此同时,孙宇率领着同样士气高昂的五十万大军,正朝着这里进发。他得知辽军已经严阵以待后,并没有贸然前进,而是果断下令让军队稍作休整,以保持最佳状态。
孙宇深知战场上的变数极多,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胜负。因此,他决定采取稳健的策略,缓慢地向战场迈进,避免给辽军以可乘之机。
由于大军人数众多,需要保持整齐的队列前进,因此速度相对较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经过漫长的行军,终于在两个时辰后抵达了战场。
孙宇稳稳地拉住缰绳,让战马停下脚步。他站在阵前,极目远眺,目光落在辽军的阵营上。只见辽军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刀枪如林,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八十万大军严阵以待,气势磅礴。
孙宇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手中的长枪猛地一挥,发出一声清脆的破空声。这是进攻的信号,大秦的弓弩兵们迅速响应,如疾风般冲上前去。他们熟练地张弓搭箭,万箭齐发,如同暴雨一般倾泻向辽军。
然而,辽军显然早有防备,他们的盾牌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大部分箭矢都被盾牌挡住,只有少数几支箭能够穿透盾牌的缝隙,射中辽军士兵。
尽管如此,大秦的弓弩兵们并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继续不断地射箭,不给辽军喘息的机会。与此同时,大秦的重甲步兵们也呐喊着冲锋向前,与辽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
一时间,战场上杀声四起,喊杀声震耳欲聋,双方的士兵们都拼尽全力,互不相让。刀光剑影交错,血肉横飞,整个战场都被鲜血染红,场面异常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