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验证心中那令人不安的猜想,也为了寻找任何可能与那古怪符号相关的蛛丝马迹,裴昭雪决定调阅大理寺封存的、最为隐秘的旧档。
她将目标明确地锁定在二十年前,那场震动朝野、至今仍讳莫如深的废太子自焚案。
此案牵连甚广,卷宗浩繁,且因涉及天家颜面与稳定,许多关键细节被刻意模糊,最终被封存在库房最深处,由铁锁把守,积满了岁月的灰尘与刻意的遗忘。
裴昭雪以调查现行连环命案、需参考旧案寻找模式或关联为由,费了些周折,甚至动用了陛下赋予的些许特权,才得以打开那沉重的锁链。
昏暗的库房内,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着微弱的光芒,勉强驱散一隅黑暗。空气中弥漫着纸张腐朽和灰尘混合的沉闷气味。
她独自一人,翻开那沉重而泛着黄褐色霉斑的卷宗,仿佛掀开了一段被刻意尘封的、血淋淋的历史。
“明和……前十五年,秋,太子府夜半失火,火势迅猛,扑救不及,太子及太子妃、两位年幼皇孙……皆不幸殁于火海……后经详查,乃太子近侍不慎打翻烛台,引燃帷幔所致……”
官方的记录简洁而冰冷,用一种近乎程式化的笔触,将一场皇族惨剧轻描淡写地归结于意外。
但裴昭雪知道,事情绝非如此简单。
坊间隐秘流传,废太子当年因被构陷“巫蛊厌胜”之事触怒先帝,因而被废黜圈禁,失了圣心。
那场来得如此蹊跷、如此迅猛的大火,究竟是意外,还是人为的“清理”?这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宫廷秘辛与权力倾轧?
她逐字逐句地仔细翻阅着附带的证物清单、相关人员(大多已不知所踪或莫名身死)的模糊笔录、以及那场大火后残存无几的现场勘验记录。
每一个名字,每一句证词,都可能隐藏着被掩盖的真相。
忽然,她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在一份记录太子府库藏物品、部分于火劫中抢救出来的清单附件上停住了。
清单上罗列着许多被烧毁或熏黑的器物,大多记录简略。
其中有一项,如同黑暗中划过的微弱火星,瞬间引起了她的高度警觉:“……青玉镂雕螭纹扳指一对,玉质上乘,螭龙形态古拙,疑为前朝宫内旧物,惜损于火,裂纹遍布……”
前朝宫内旧物?青玉扳指?裴昭雪的心猛地一沉,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
顺昌伯现场发现的,正是一枚青玉扳指!虽然纹饰未必相同(清单上记录的是螭纹,而现场扳指素面无明显纹饰),但“前朝宫内旧物”这个描述,与她之前对扳指内侧字符源于前朝的隐约猜测,产生了惊人而危险的呼应!
难道顺昌伯之死,乃至刚刚发生的吴掌柜之死,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七窍流血”案,其根源竟与二十年前的废太子案,乃至更早、更禁忌的前朝,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盘根错节的关联?
这想法让她背脊瞬间窜起一股寒意,直冲头顶。
她强自镇定,继续屏息往下翻阅,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那对扳指的记录,或者任何遗存的图像资料,哪怕是只言片语的描述也好。
但遗憾的是,关于此物的记载仅此一句,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再无后续涟漪。
那场吞噬了生命与真相的大火,仿佛也将这些可能的关键线索彻底化为灰烬。
这些宫廷秘辛,如同深埋地底多年的灰烬,看似早已冷却,但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其中未曾彻底熄灭的余烬复燃,甚至引发新的、更猛烈的火焰。
裴昭雪轻轻合上卷宗,动作缓慢,心情却无比沉重。
她原本以为只是一桩或两桩富商暴毙案,至多牵扯利益纷争或隐秘仇杀,如今却似乎隐约触碰到了更危险、更庞大的冰山一角。
那枚看似不起眼的玉扳指,仿佛一根幽幽燃烧的引线,不仅连接着当下的死亡,更通向二十年前那场扑朔迷离的宫闱惨案,甚至可能……通向一个意图死灰复燃的、遥远的过去。
她需要更多、更坚实的证据,来证实这可怕却逐渐清晰的联想。
前方的路,似乎布满了更多的荆棘与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