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太医院脉案调查的深入,以及白砚舟从药理角度不断传来的分析,裴昭雪脑海中的犯罪拼图越来越清晰。
她召集了裴昭明和苏九,在大理寺的密室中进行推演。
“综合目前所有线索,我大致还原了凶手的作案手法。”
裴昭雪站在一块用来书写的白板前,上面画满了复杂的关联图,“首先,凶手通过某种极其精妙的、难以察觉的方式——很可能与那‘幽冷异香’有关——让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同时微量吸入或接触了‘毒蝇伞’和‘冰魄石’的毒素前体。”
她指向白板上代表两种毒物的符号:“这两种毒素性质相反,在凶手特殊手法的控制下,在人体内暂时达到一个危险的平衡,并未立刻发作,但可能已经对心神和气血造成了细微影响,表现为轻微的心悸、多梦——这解释了为何赵御史和王主事会在死前一段时间去太医院就诊。”
裴昭明若有所思:“凶手借此确认目标已经‘入彀’,并且通过脉案了解他们的身体反应。”
“没错。”裴昭雪继续道,“然后,是关键的一步——触发。凶手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打破这种平衡,引发剧烈的寒热冲突,瞬间致命。而这个‘触发器’,我认为,与目标的‘心理’密切相关。”
她看向裴昭明:“兄长,你还记得我们看黄河赈灾案卷宗时的感受吗?愤怒、压抑、窒息。那些涉案的官员,他们自己心里清楚当年做了什么。或许表面上他们道貌岸然,官运亨通,但内心深处,那三万灾民的冤魂,真的没有在他们心中留下任何阴影吗?”
裴昭明恍然:“你是说,凶手利用了他们的……愧疚或者恐惧?”
“更可能是后者。”
苏九从医学角度补充,“巨大的负罪感可能被压抑,但恐惧不会。尤其是当类似的场景、符号出现时,很容易引发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应激反应会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气血翻涌……这恰好为体内潜伏的、处于微妙平衡的寒热毒素,提供了最后的‘引爆’条件!”
裴昭雪重重地点了一下白板上“枯萎白梅”的图案:“而这‘枯萎白梅’,就是凶手精心选择的、能够触发他们内心深处关于黄河灾案恐惧的‘符号’!”
她环视二人,眼神雪亮:“想想看,黄河决堤,万物凋零,生灵涂炭,不就是一幅巨大的、‘生命枯萎’的景象吗?那在水中挣扎的灾民、那冻饿而死的尸骨……与这‘枯萎的白梅’,在象征意义上,何其相似!当这些官员在深夜独处,看到书案上突然出现的、不合时宜的枯萎白梅,嗅到那诡异的异香,会不会瞬间被拉回当年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记忆之中?恐惧被放大,心跳失控,然后……”
她做了一个轰然爆裂的手势:“……体内潜伏的炸弹,被引爆了。”
密室中一片寂静。
这个推论将精密的药理计算与深层的心理操控完美结合,解释了为何死者面带“安详”(毒素瞬间作用,来不及痛苦),为何现场毫无搏斗痕迹(死亡由内而外,瞬间发生),也解释了那诡异冰晶的成因(寒热交锋后的残余)。
凶手,不仅是一个用毒大师,更是一个洞察人心弱点的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