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知音赏纹样,匠心传四方
“纹样助乡兴” 成果展结束后没几天,清溪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 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保护科的李勤。他刚从外地考察回来,就听说了清溪村用非遗纹样带动竹编产业的事,特意抽时间过来调研。
陈爷爷带着李勤参观手工作坊时,夏夏正在指导村民们按照 “清溪十景” 纹样编织新一批竹篮。李勤站在一旁看了许久,忍不住上前问道:“这些纹样设计得很有灵气,既保留了乡村的质朴,又有现代审美,是谁的作品?”
“是澜城非遗教育联盟的夏夏老师设计的!” 陈爷爷笑着招手,让夏夏过来,“夏夏,这位是李勤科长,专门来咱们村看非遗项目的。”
夏夏放下手里的竹丝,礼貌地和李勤打招呼。李勤拿起一个编好的 “槐树纹” 竹篮,仔细端详着纹样的衔接处:“这个‘断点续接’的手法很巧妙,既解决了竹编纹样连续的难题,又让槐树的形态更生动,看来你对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都很有研究。”
听到李勤精准点出设计的关键,夏夏有些意外 —— 之前很多人只夸纹样好看,却很少有人能注意到 “断断续续” 的巧思。她忍不住和李勤聊起设计过程:“最开始想把雪乡冰纹融进来,结果和竹编气质不符,后来跟着陈爷爷学竹编,观察村里的稻田、溪水,才慢慢有了‘清溪十景’的想法。”
李勤点点头,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你们这个模式很好 —— 设计师深入乡村采风,结合当地文化设计纹样,再手把手教给村民,既盘活了传统手艺,又带动了产业发展。现在市里正在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我觉得你们这个案例完全可以作为典型推广。”
夏夏和陈爷爷都有些惊喜。李勤接着说:“下一步,我们可以帮你们对接更多资源 —— 比如联系省内外的文创展会,让‘清溪十景’竹编走出澜城;还能申请非遗保护资金,用于纹样的后续研发和村民的技能培训。不过有个小建议,你们可以给‘清溪十景’每个纹样都配上详细的文化故事,做成宣传册,这样游客买产品时,也能了解背后的乡村文化。”
这个建议正好说到了夏夏的心坎里。之前她就想给纹样加故事注解,只是忙着指导村民生产,一直没来得及落实。李勤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政策支持,还帮她理清了后续推广的思路。
当天下午,夏夏跟着李勤回了市区,一起去非遗保护科对接项目。李勤拿出厚厚的政策文件,逐条给她讲解申请示范项目的流程,还帮她联系了专业的文案团队,协助整理 “清溪十景” 的文化故事。“你们团队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我们文化部门肯定要全力支持。” 李勤笑着说,“以后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找我,咱们一起把非遗乡村振兴这件事做好。”
在李勤的帮助下,“清溪十景” 竹编项目很快被列为市级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示范项目。不久后,夏夏带着项目参加了省文创博览会,展台上的 “清溪十景” 竹编产品吸引了不少参展商的目光,有几家连锁民宿当场就下了订单,想把竹编作为客房特色伴手礼。
展会期间,李勤特意过来探望。看到展台前热闹的场景,他欣慰地说:“当初第一次看到这些纹样,我就觉得它们肯定能走出去。现在看来,不仅走出去了,还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就是匠心的力量。”
夏夏看着手里的订单,心里满是感激 —— 如果没有李勤的认可与支持,“清溪十景” 可能还只是清溪村的小项目,不会这么快被更多人知道。她想起之前团队里有人担心 “非遗项目难推广”,现在才明白,只要作品足够用心,总会遇到像李勤这样懂行的 “知音”,帮着把匠心传递得更远。
回到澜城后,夏夏把省文创博览会的成果分享给团队。冯楠舒笑着说:“没想到李勤科长这么给力,不仅帮咱们申请示范项目,还帮咱们对接资源,以后咱们的非遗项目推广更有底气了。”
“是啊,” 夏夏拿起一个 “溪水纹” 竹丝书签,上面刻着刚整理好的文化故事,“我已经和文案团队合作,把‘清溪十景’的故事都写进了宣传册,以后每卖一件产品,都会附上宣传册,让更多人了解清溪村的文化,了解非遗纹样背后的匠心。”
李勤后来又去过几次清溪村,每次都会带来新的消息 —— 有时是推荐新的销售渠道,有时是告知非遗培训的名额。他还特意邀请夏夏去市里的非遗培训班讲课,让更多设计师学习 “深入乡村、结合文化” 的设计理念。
在一次培训班上,夏夏说起和李勤的相识:“最开始以为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很严肃,没想到李勤科长不仅懂非遗,还特别接地气,他能看到设计里的小细节,也能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遇到这样的知音,是咱们非遗项目的幸运。”
台下的李勤听到这话,笑着摆手:“不是我懂,是你们的作品有温度、有匠心,值得被看见。非遗传承需要你们这样的设计师,也需要我们这样的推动者,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夕阳透过培训班的窗户,洒在夏夏带来的 “清溪十景” 纹样样品上。那些稻穗、溪水、槐树的纹样,在阳光下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乡村的故事,也诉说着一群人为非遗传承付出的努力。夏夏知道,有了李勤这样的知音与支持者,“清溪十景” 的纹样会走得更远,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也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