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非遗进校园,匠心润童心
研学团返程后不久,澜城实验小学的张校长就主动找上门来。他手里拿着研学家长的反馈问卷,脸上满是期待:“听说你们的非遗研学做得特别好,好多家长都跟我夸,说孩子回来后天天念叨剪纸和木雕。我们学校想跟你们合作,开发一套‘非遗校本课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让每个孩子都能系统学非遗,你们看可行吗?”
林溪接过问卷,只见 “希望学校开设非遗课” 的选项下,密密麻麻全是家长的签名。她和王老板对视一眼,立刻点头:“太可行了!我们之前就想把非遗推广到校园,这次有学校主动合作,真是太好了!”
当天下午,两店团队和学校老师一起召开课程研讨会。张校长提出需求:“课程要符合不同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低年级以趣味体验为主,高年级可以加入创意设计,最好还能和语文、美术等学科结合,让非遗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
冯楠舒立刻拿出平板,展示提前准备的数字课程方案:“我可以把‘非遗数字传承系统’适配成校园版,低年级孩子能玩‘纹样拼图游戏’,认识传统图案;高年级可以用‘文创设计模块’,把学到的非遗元素融入作文插画、手工制作,还能在线提交作品,老师随时点评。”
李奶奶则从技艺角度出发,建议道:“低年级可以学剪简单的‘生肖纹样’‘植物图案’,用安全剪刀,注重兴趣培养;高年级可以尝试‘多层套色剪纸’,还能学基础的木雕打磨,让他们感受‘慢工出细活’的道理。俺还能编些非遗儿歌,比如‘小剪刀,轻轻摇,剪出花儿微微笑’,帮孩子记步骤。”
小宇也补充道:“我可以设计‘年级专属木雕套件’,一年级是木质拼图,二年级是生肖挂件,随着年级升高难度递增。最后六年级还能搞个‘非遗毕业展’,把六年的作品都展示出来,肯定特别有意义。”
课程开发过程中,团队也遇到了小挑战 ——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单纯的剪纸教学难以持续吸引他们;高年级学生则对 “传统纹样” 兴趣不高,更倾向于现代潮流元素。
为解决这个问题,林晓雨提议:“咱们把非遗和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角色结合!比如教低年级剪‘剪纸版佩奇’,在猪身上加传统云纹;高年级可以让他们用木雕做‘非遗版奥特曼’,给奥特曼的铠甲刻上饕餮纹,这样既有传统元素,又符合孩子的喜好。”
这个想法一下子打开了思路。冯楠舒立刻在数字系统里添加 “动画纹样库”,孩子们能自由组合动画角色和传统纹样;李奶奶则改编儿歌,把动画角色编进去:“小佩奇,穿花衣,云纹图案真美丽;奥特曼,举盾牌,饕餮纹样显威力。”
首批课程在三年级试点时,课堂效果远超预期。低年级教室里,孩子们跟着儿歌剪 “剪纸版佩奇”,时不时举起作品互相展示,笑声此起彼伏;高年级的木雕课上,男生们专注地给 “奥特曼铠甲” 刻纹样,女生则喜欢在木雕上刻 “非遗版公主裙”,创意十足。
有个之前上课总走神的男生,在木雕课上格外认真。他给奥特曼刻上了从研学中学到的卯榫纹样,还兴奋地跟老师说:“原来老祖宗的手艺能用到奥特曼身上,太酷了!以后我要学更多非遗,给我的玩具都加上非遗纹样!”
课程试点成功后,学校正式将 “非遗校本课程” 纳入全校教学计划。两店团队还协助学校建立了 “非遗社团”,每周开展活动,李奶奶和雪乡老匠人会定期来学校授课,冯楠舒则负责社团的数字课程维护。
年底的 “非遗毕业展” 上,六年级学生的作品惊艳了所有人 —— 有用剪纸做的 “非遗版童话绘本”,有木雕的 “校园非遗地图”,还有用数字系统设计的 “未来非遗城”。张校长看着展品,感慨地说:“你们不仅给孩子带来了手艺,更给他们种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这才是最珍贵的礼物。”
王老板拿着家长送的锦旗,上面写着 “非遗进校园,匠心育新苗”,笑得合不拢嘴:“从集市到研学,再到校园课程,咱们的非遗传承之路越走越宽了!以后说不定还能把课程推广到其他城市,让更多孩子爱上非遗。”
夕阳透过学校的玻璃窗,洒在孩子们的作品上。李奶奶轻轻抚摸着衣服 “剪纸版全家福”,上面有孩子剪的爸爸妈妈,还有带着雪乡纹样的房子。她知道,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现在,这些握着剪刀和刻刀的小手,就是非遗未来的希望。
两店团队站在展厅里,看着孩子们兴奋地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作品,心里满是温暖。他们知道,这条非遗传承之路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坚持初心,不断创新,就一定能让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在孩子们的手里焕发出新的生机,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