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计划正式启动后,整个“双龙中心”便进入了一种奇特的,外松内紧的状态。
表面上看,除了产业园工地上依旧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切似乎都恢复了平静。
但在那两栋,由重兵把守,被列为“特级禁区”的研究院大楼里,一场场看不见的,旨在攀登科技之巅的攻坚战,正在夜以继日地激烈进行。
时间,悄然滑过了一个月。
人工智能与算法研究院里,学习“四元数”已经成为一种学术风潮。林涛带领的Rtcp核心攻关小组,几乎变成了一个临时的数学系。他们一头扎进了那个由实数和虚数构成的,玄奥的四维空间。白板上写满了各种复杂的旋转矩阵和插值公式,办公室的地面上,散落着一摞摞比人还高的,关于高等代数和微分几何的英文原版书籍。
在“盘古一号”计算阵列的强大支持下,他们建立起了复杂的五轴机床空间运动仿真模型。他们就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一遍又一遍地,验证着四元数算法的稳定性、高效性,以及它在规避“万向节死锁”问题上,那如同神迹般的,天然优势。
而在精密制造总院的设计室里,气氛同样紧张而专注。
那份来自汉斯·穆勒的Jig-7核心图纸,已经被“天枢”小组的专家们,放大、分解、标注了上百遍。墙上挂满了各种回转台的爆炸结构图,上面用红蓝两色的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分析与注释。
他们越是深入研究,就越是对瑞士人那堪称变态的精湛工艺,感到由衷的敬佩。
但同时,一个巨大的困惑,也笼罩在所有设计师的心头。
“想不通,”一位负责结构分析的老专家,指着图纸上一处静压油腔的设计,眉头紧锁,“这里的油膜厚度,设计要求是3微米,公差正负0.1微米。为了实现这个精度,他们竟然用了一整块,经过了五年以上自然时效的,整体殷钢来加工基座!成本高得吓人!有这个必要吗?从刚性设计的角度看,这完全是‘过设计’了!”
面对硬件组的困惑,李晓宇在一次项目周会上,一语道破了天机。
“你们的思路,还停留在‘刚性’上。而瑞士人,已经在为‘热稳定性’而战了。”
他看着所有茅塞顿开的设计师,继续解释道:“一台五轴机床,在进行长时间连续加工时,电机、轴承、液压系统产生的热量,足以让整个机床的温度,升高零点几度。而就是这零点几度的温升,足以让金属部件,产生微米级的热变形。这,才是超精密加工领域,最可怕,也最隐蔽的‘幽灵’!”
“瑞士人的设计,就是用极致的材料,极致的工艺,这种不计成本的‘过设计’,来被动地,硬抗这种热变形。他们的思路,是‘防守’。”
“而我们的‘主动式补偿’思想,”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是‘进攻’!”
这番话,让所有设计师都豁然开朗!他们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李晓宇那套“智慧之心”的构想,究竟是何等的,具有革命性!
就在两大研究院,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潜心铸剑之时。
生产车间的脉动,也同样充满了力量。
“龙渊一号”的首批十台机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总装。那些刚刚结束了实习的大学生们,在老师傅们的带领下,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他们将自己学到的先进理论,与老师傅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在装配中遇到的实际难题。整个生产现场,呈现出一种,新老融合,朝气蓬勃的景象。
时间,再次飞逝。
又是两个月过去。
“昆仑”计划,终于迎来了,它诞生之后,第一次,双线并进的,重大突破!
算法研究院,深夜。
林涛,在经历了数万次的仿真和调试后,终于,在“女娲”系统的虚拟仿真平台上,完整地,跑通了第一个,基于四元数的全姿态Rtcp算法的dEmo程序!
屏幕上,一个虚拟的刀具模型,正跟随着一条复杂的空间螺旋曲线,进行着高速的五轴联动。而它的刀尖,始终,如同一颗被锁定在太空中的恒星,稳定得,纹丝不动!
虽然,这还只是一个演示程序,距离实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它,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李晓宇指出的那条,通往算法之巅的“天梯”,是完全正确的!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
精密制造总院的设计室里,也爆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
秦振华的“天枢”小组,在彻底吃透了瑞士人的设计,并完美融入了李晓宇“主动式补偿”思想之后。
也终于,拿出了一套,完整的,包含了上千张零件图纸和装配工艺的,全新的——
“‘昆仑一号’双轴摆动式回转台”的,最终设计方案!
李晓宇的办公桌上,两份,沉甸甸的报告,并排放在一起。
一份,是虚拟世界里,那不断跳动着的,充满了数学之美的算法曲线。
一份,是现实世界里,即将被付诸于钢铁的,凝聚了无尽心血的工程蓝图。
软件的“魂”,与硬件的“骨”,在这一刻,终于,都已见雏形。
他拿起桌上那台红色的,可以直接连通西山指挥中心的加密电话,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电话,很快被接通。
“报告首长。”
李晓宇的声音,平静,但却充满了,一种,即将亮剑的锋芒。
“‘昆仑’。”
“已见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