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二十三年初春。
当西山的实验室里正为石油裂变出的崭新物质而欢欣鼓舞时,一场关乎帝国命脉、在更为宏阔舞台上上演的史诗,终于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落下了它最具重量的一笔。
“神工贰号”电缆铺设船,这支帝国工业与航海智慧的结晶,在经历了数年,吞噬了无数金钱、汗水乃至生命后,终于迎来了它使命的巅峰。
自夏威夷中转站出发,这艘庞大的混合动力巨舰,拖着那道粗如儿臂、包裹着橡胶与铅铠的深海电缆,在风涛万里、深不可测的太平洋底,艰难地编织着连接东西半球的最后一段“信息丝绸之路”。
海上的日子是枯燥与危险的交响曲。
狂风、巨浪、变幻莫测的海流,以及那永远潜藏在未知深处的海床地貌,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船只的坚固与船员的意志。
布缆机的轰鸣是这片天地间唯一恒定的主旋律,它匀速释放着承载国运的电缆,将其沉入数千米深的幽暗世界。
每一次异常的震动、每一次仪表指针的剧烈跳动,都让全船人员的心提到嗓子眼。他们经历过电缆断裂的绝望,也享受过攻克技术难关的狂喜。如今,目标就在前方——那片被命名为“新明港”的美洲西海岸。
当“神工贰号”的了望手终于透过望远镜,清晰地看到新明港灯塔的轮廓,以及港口外前来接应的明军巡逻舰队时,整艘船沸腾了!汽笛长鸣,与岸上传来的礼炮声遥相呼应。
接下来的几天,是技术对接最紧张的时刻。
岸上的工程人员小心翼翼地牵引着沉重的电缆接头,将其接入早已建好的、用水泥加固的岸边电报房中。
格物院的电报员反复检查着每一处线路,测试着接地电阻,确保这跨越万里的电路,最终能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这一日,新明港的天空湛蓝如洗。
简陋却庄重的电报房外,旌旗招展。
征夷大将军、东洲行都指挥使马武,英国公张懋,总兵官张仑,以及行都司的大小文武官员,几乎全部到场。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那台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电报机上,仿佛在等待神谕的降临。
电报房内,首席电报员深吸一口气,他的手指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但依旧稳健地放在了电键上。按照预定时间,他首先向夏威夷中转站发出了准备好的确认信号。
等待是如此的漫长,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突然,电报机发出了清脆而规律的“嘀嗒”声!信号从夏威夷传来,线路畅通!
紧接着,更令人窒息的时刻到来。按照计划,此时应由北京发出第一份正式越洋电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电报机沉默着。马武的拳头不自觉地握紧,张懋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难道……最后一刻出了岔子?
就在焦虑几乎要达到顶点时——
“嘀……嘀嘀……嘀……”
电报机突然再次欢快地鸣响起来!声音清晰、稳定,带着一种穿越了万里波涛、无可阻挡的力量!
电报员几乎是扑在机器上,手中的笔飞快地在电报纸上记录着那由点和划组成的密码。他的脸色从紧张到专注,再到无法抑制的激动。
电文很短,只有寥寥数个字。翻译官接过电文纸,只看了一眼,身体便猛地一震,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向着门外翘首以盼的众人大声宣读,声音因极致的激动而带着哭腔:
“北……北京来电!陛下……陛下圣谕:‘朕安,卿等辛劳。’”
“朕安”!
仅仅两个字!
然而,这两个字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瞬间击穿了所有人的心防!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山呼海啸般的狂欢!
“万岁!万岁!万岁!”
马武这位沙场宿将,此刻虎目含泪,与身旁的张懋、张仑紧紧拥抱。
周围的官员、将领、士兵、工匠、乃至闻讯赶来的移民代表,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相互捶打着、欢呼着。许多人朝着大海的方向,朝着西方的故土,跪地叩拜,口中念念有词,感谢皇恩,告慰先祖。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北京紫禁城到美洲新明港,超过两万里的遥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时间,从过去依靠快船动辄三四个月,缩短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瞬间!帝国的意志,可以如同臂使指般,瞬间抵达这片新大陆。
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统治力的质的飞跃,其战略意义,丝毫不亚于一场决定国运的大捷!
消息通过刚刚贯通的电报线,迅速反馈回北京。
整个朝堂为之震动,弘治帝龙颜大悦,下旨重赏“神工贰号”全体船员及格物院电报工程局。
朱厚照更是兴奋得在东宫手舞足蹈,连声称赞此乃“千古未有之奇功”!跨太平洋电报的贯通,如同为庞大的帝国安装上了一根最敏锐的神经,将本土与美洲紧密地联结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
电报的贯通,如同给美洲殖民地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其影响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马武的都指挥使司,决策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探险队向内陆河流与山脉的勘探报告,可以及时传回,马武能根据最新地图和信息,做出更具前瞻性的部署,指示探险队转向资源更丰富或战略位置更关键的区域。
与沿岸或内陆土着部落的交涉,也不再是“先斩后奏”或漫长的等待批复,马武可以及时将情况电传北京,获取朝廷关于贸易、土地、归化等政策的具体指示,避免了因信息不畅导致的误解和冲突。
移民社区“新明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繁荣起来。
随着来自本土的指令和物资调度更加精准,建设速度加快。
一座座砖木结构、甚至开始尝试使用本地木材和少量水泥的房屋取代了最初的窝棚。
小小的“格物学堂”里,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教材是随船送来的《千字文》和《格物启蒙图说》。一位从本土来的郎中,挂起了“大明官医局美洲分局”的牌子,用带来的草药和初步的卫生知识,为移民和部分表示友善的土着治疗疾病。
最有趣的莫过于那份应运而生的报纸——《新明杂闻》。
主编是一位因“高考”落第、却心怀文墨的年轻移民。
他利用电报房接收来自北京的朝廷邸报摘要和重要消息(如太子大婚、西域建省等),结合本地移民开荒的趣事、与土着的贸易动态、新作物的收成情况,用工整的小楷誊写在粗糙的桑皮纸上,每旬发行一次,成了移民们了解故乡、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农业开拓也进入了新阶段。
来自美洲本土的玉米和红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金黄的玉米棒子和硕大的红薯堆满了新建的仓廪。移民们开始在格物院学员的指导下,尝试开垦土地,播种下从家乡带来的小麦种子,并小心翼翼地培育着几株珍贵的茶苗。
与周边土着部落的贸易愈发频繁,大明产的铁锅、瓷器、鲜艳的布匹,交换来了土着手中的毛皮、草药、独特的粮食种子,甚至一些关于内陆金矿的模糊传闻。一种基于现实利益的、脆弱的和平与共生关系,正在慢慢建立。
一个温暖的午后,电报房外排起了一条小小的队伍。
一个名叫狗娃的八岁男孩,在父亲的带领下,紧张地攥着一张小纸条,上面是请村里夫子代写的、想对远在天津卫的爷爷说的话。
电报员耐心地将那句“爷爷,我在新明港很好,天天能吃上白馍,我想你”翻译成电码,发了出去。
几天后,狗娃收到了回电,电报员微笑着念道:“爷爷也想你,好好听先生话,家里一切都好。” 孩子捧着那张薄薄的电报纸,如同捧着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了下来,却又笑得无比灿烂。这根无形的线,维系着跨越重洋的骨肉亲情。
然而,信息的便捷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带来高效与温情的同时,也刺破了原有的平衡,引来了新的危机。
首先是在内陆勘探中,一支探险队误打误撞,在一条河流的泥沙中发现了储量惊人的沙金!消息通过电报,几乎在发现后的几个时辰内就传回了新明港,又很快抵达了北京。
“美洲发现特大金矿!” 这则消息像野火一样燃遍了整个帝国,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移民狂热。无数梦想着一夜暴富的冒险家、生活困顿的农民、乃至一些投机商人,纷纷涌向天津、登州等港口,迫切地想要登上前往“金山”的船只。
朝堂之上,这股“黄金热”也引发了暗流。
一些勋贵、宗室乃至部分官员,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向皇帝和太子暗示,希望在美洲金矿的开发中分一杯羹,或要求获得特许开采权。利益的重新分配,成了一个敏感而棘手的新问题,对刚刚稳定的朝局构成了潜在的冲击。
格物院和工部随后呈上的报告,则给这股狂热泼了一盆冷水。
报告详细陈述了跨洋电报线路惊人的维护成本:专用的维修船需要常年巡航,深海水下机器人的研发遥遥无期,电缆时而被巨大的深海生物咬伤,时而被未知的海底活动扯断,每一次修复都代价高昂。
这根帝国的“神经”固然敏锐,却也极其脆弱,需要持续不断的巨额投入来维系其畅通。这迫使朝廷必须冷静下来,思考美洲开发的长期性与可持续性,而非仅仅追逐黄金的短期暴利。
更大的阴影,来自遥远的欧罗巴。
上次美洲及海上战役的惨败,如同梦魇般萦绕在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法兰西等国心头。他们并未完全退出美洲,西班牙仍牢牢控制着庞大的南美大陆(除了巴西),葡萄牙则占据着巴西,英法则在北美东部和加勒比海区域虎视眈眈。
失败刺激了变革。通过对缴获的少量明军燧发枪进行不惜代价的反向工程研究,欧洲的工匠们展现出了他们惊人的模仿与学习能力。
尽管在钢材质量、加工精度和发射药配方上仍与大明有差距,但他们已经成功地制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更为先进的后装击发枪原型!虽然射程、精度和可靠性仍逊于大明现役的“弘治二十一式”,但这足以极大地鼓舞欧洲各国的士气。他们意识到,东方的巨人并非不可超越,技术的鸿沟或许可以通过努力来弥合。
与此同时,一条恶毒的计策开始在欧洲宫廷间流传。
由罗马教廷暗中牵线,西班牙和葡萄牙主导,他们开始以“圣战”为名,煽动并组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船只和财富的私掠船长们,联合起来,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联合海盗舰队”。
这些海盗船得到了各国默许的补给与情报支持,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专门劫掠大明往返于太平洋上的商船和移民船!他们利用对部分海域的熟悉,采取狼群战术,神出鬼没,给大明的跨洋运输线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和恐慌。
数艘满载移民的船只遇袭,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消息通过电报传回,朝野震怒。
在欧洲,一个更加隐秘的联盟正在教皇的呼吁下酝酿。
教皇的使节穿梭于各大宫廷,宣扬着“东方异教徒的威胁”和“美洲财富属于全体天主子民”的论调,试图促成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甚至荷兰暂时放下恩怨,组建一个“神圣同盟”,共同对抗日益压迫他们生存空间的大明帝国。
美洲丰饶的物产与潜在的市场,与欧洲本土的资源匮乏形成了鲜明对比,贪婪与恐惧,成为了驱动他们联合起来的最佳催化剂。
大明与欧洲列强之间,因贸易、殖民地和根本性的文明冲突,一场更大规模、更激烈的决战,已然无可避免。
太平洋上空,战云再次密布,只是这一次,双方都拥有了更锋利的爪牙,和更坚定的决心。
帝国的“万里神经”虽然已经贯通,但它所感应到的,不仅仅是内部的生机与活力,更有来自外部虎视眈眈的刺骨寒意。
马武在新明港的指挥部里,看着地图上标注的日益频繁的海盗袭击位置,以及欧洲殖民据点分布图,目光凝重。
他知道,短暂的休养生息即将结束,下一场风暴,正在加速酝酿。
而他,以及他身后庞大的帝国,必须为此做好万全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