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的“较真”不仅体现在工程上,甚至延伸到了……烧烤上。
一次,伯益的勘察小队幸运地捕获了一头不小的野鹿。整个营地都沸腾了,这意味着久违的大餐。
如何分配和烹饪这头鹿,成了后勤部长后稷幸福的烦恼。按照惯例,大概就是大块切割,扔进大锅里乱炖,或者架在火上随便烤熟,然后按大致均等分配。
但禹看到了,却走了过来。
他围着鹿转了一圈,若有所思。然后对负责烹饪的伙夫说:“腿肉厚实,适合烤制,但火候需均匀,否则外焦里生。肋排肉质鲜嫩,可尝试用石板炙烤,油脂渗出,味道更香。内脏不易保存,可先切碎与野菜一同煮汤,今日消耗掉。骨头不要扔,砸碎后可熬汤,能补充钙……呃,能强壮筋骨。”
伙夫听得一愣一愣的,烤肉还有这么多讲究?
禹干脆挽起袖子:“今日我来主持分肉和烤制。”
他亲自操刀,根据鹿不同部位的肉质特性,采用了不同的烹饪方法。他让人搭起好几个小火堆,有的用来慢烤鹿腿,不断转动使其受热均匀;有的架上薄石板,用来煎烤薄切的鹿排;大陶釜里则咕嘟咕嘟地炖着鹿杂野菜汤。
他甚至让后稷拿来一些采集到的野果,挤出汁液涂抹在烤肉上,尝试去腥增香。
营地里弥漫着前所未有的、层次丰富的烤肉香气,引得众人口水直流。
烤制过程中,禹还不停地记录。他让垂拿来一块光滑的木片,用炭条在上面刻画。
“鹿腿,慢转烤,用时约莫两炷香,口感最佳。”
“肋排,石板炙,一炷香即可,汁多味美。”
“野果汁,略酸,可去腥,但量多则苦。”
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吃个烤肉,还要记录数据?
禹解释道:“不同食材,特性不同,需用不同火候与方法处理,方能物尽其用,获得最佳滋味。治水亦然。不同河段,土质不同,水势不同,治理方法也当不同,岂能一概而论?此乃‘道理’。”
他拿起一块烤得恰到好处、外皮焦香、内里鲜嫩的鹿腿肉,分给几位今天工程进度达标的小队:“此乃奖励。按‘道理’做事,便有肉吃。”
然后又给每个人都分了一大碗浓香的鹿骨汤:“此乃基础保障,人人有份。”
这一顿“科学烧烤大餐”吃得所有人满嘴流油,心满意足。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最直接的“吃”,理解了禹所说的“道理”——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精细操作,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从此,营地里不仅工程按“道理”来,连做饭也开始讲究起“道理”来。后稷开始记录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伯益开始总结不同季节和地点的狩猎采集规律,垂则不断优化着他的工具设计图。
数据,开始成为这个团队决策的重要依据。虽然他们的“数据”可能只是一些刻痕和符号,但那种尊重规律、追求效率的精神内核,已经悄然形成。
【跨时空吐槽互动】
米其林大厨: “分子料理始祖?不对,是精准烹饪始祖!对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烹饪方式(Sous-vide慢烤、石板炙烤),运用水果酶解(野果汁),这理念太超前了!禹总,考虑开个上古烧烤店吗?”
数据科学家: “数据驱动决策(data-driven decision making)渗透到烧烤领域了!记录火候、时间、口感,建立模型(model),优化输出(output)!这团队的学习能力太可怕了!”
员工A: “老板,为了精准测试烤肉口感,我申请试吃所有批次!”
员工b: “楼上想的美!按照禹总的‘道理’,试吃也得按KpI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