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贾生传:汉朝“卷王文臣”的逆袭与emo史——从洛阳学霸到文帝的“心头好与难言之隐”

第一章 少年学霸的“出道即巅峰”

在汉朝初年的河南郡洛阳城,有个叫贾谊的少年,打小就活成了街坊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别的小孩还在街头追狗撵鸡、玩泥巴捏小人时,他已经抱着《诗经》《尚书》啃得津津有味,连家里的老黄牛路过书房,都得放慢脚步怕打扰他——毕竟这孩子要是被吵到忘词,说不定能对着牛背念叨一下午“关关雎鸠”,让牛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该找只雎鸠当伴儿。

贾谊的老师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张苍,这位张老师可不是一般人,早年跟着刘邦打天下,后来还当了汉朝的丞相,肚子里的学问能装满半个洛阳城的粮仓。张苍一开始收贾谊当学生,也就是觉得这孩子眼神亮、记性好,没成想教着教着就惊了:自己讲《春秋》里的“郑伯克段于鄢”,刚说到“姜氏欲之,焉辟害”,贾谊就接话:“老师,我觉得郑庄公这招‘欲擒故纵’太狠了,要是换成现在,得被御史大夫弹劾‘纵容亲属干政’吧?”这话一出口,张苍手里的竹简差点没拿稳,心里直呼:“这哪儿是学生啊,这是提前把朝堂那套琢磨透了!”

等到贾谊十七岁,洛阳城里已经没人能在学问上跟他掰手腕了。当时的河南郡守吴公,是个出了名的“惜才狂魔”,听说洛阳有这么个奇才,立马派人去请。贾谊刚进郡守府时,吴公还想考考他,故意拿了个棘手的案子:有户人家兄弟俩争家产,闹到官府,哥哥说弟弟藏了父亲的遗产,弟弟说哥哥私吞了母亲的嫁妆,吵得跟两只掐架的公鸡似的。吴公问贾谊:“你说这案子该怎么断?”

贾谊没直接说断案的法子,反而问吴公:“郡守大人,您觉得这兄弟俩最在意的是家产吗?”吴公愣了愣:“不然呢?”贾谊笑着说:“他们吵的是家产,其实怕的是旁人说自己不孝顺、不和睦。您要是先把他俩拉到祠堂,让他们对着父亲的牌位说说小时候哥哥替弟弟背黑锅、弟弟给哥哥送热汤的事儿,保管他俩自己就不好意思争了。”

吴公照着贾谊的法子一试,还真灵!兄弟俩一进祠堂,想起小时候的情分,当场就抱在一起哭,家产的事儿提都不提了。吴公这下彻底服了,逢人就说:“我这郡守府里,最厉害的不是我,是贾谊这小伙子!”后来吴公调到京城当廷尉,第一件事就是给汉文帝推荐贾谊,说:“陛下要是想找个能帮您治理天下的人才,贾谊绝对是不二人选,这孩子的脑子比萧何的算盘还精!”

汉文帝一听,立马召见贾谊。当时贾谊才二十出头,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儒衫,站在金銮殿上,面对满朝文武,一点都不怯场。汉文帝问他治国之道,贾谊张口就来,从秦朝灭亡的教训说到汉朝该怎么休养生息,从诸侯分封的隐患说到民生疾苦,说得头头是道,连汉文帝手里的茶杯都忘了端。等贾谊说完,汉文帝一拍龙椅:“好!朕找了这么久,终于找到懂朕的人了!”当场就封贾谊为博士,而且是汉朝最年轻的博士——要知道,当时其他博士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学者,贾谊往他们中间一站,活像一棵刚冒芽的嫩柳混在老槐树林里。

从此,贾谊就成了汉朝朝堂上的“职场新人天花板”。每次汉文帝开会讨论国事,其他博士还在那儿捋着胡子琢磨怎么措辞,贾谊已经把方案、对策、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想好了,说得又快又准。汉文帝越来越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提拔到太中大夫,俸禄比原来翻了好几倍。贾谊这下更干劲十足,天天琢磨着怎么给汉朝“升级打怪”,却没意识到,朝堂这地方,不是光有才华就能横着走的——一群“老资格”已经开始盯着他这棵“嫩柳”,琢磨着怎么给它“修修枝”了。第二章 贬谪长沙:南方“出差”记——潮湿、鵩鸟与自我心理疏导

贾谊揣着满肚子委屈离开长安时,心里大概在想:“我这哪是去当太傅,分明是被发配到‘偏远分公司’当吉祥物!”要知道,当时的长沙国(今湖南一带)可不是现在的“网红旅游大省”,汉朝初年的南方还处在“半开发状态”——到处是没砍干净的原始森林,下雨天道路泥泞得能陷进半个马蹄,更要命的是那挥之不去的潮湿气,北方人去了轻则皮肤长疹子,重则染上瘴气,连长安来的官员都私下叫它“贬官终点站”。

贾谊坐着马车一路向南,越走越心凉。刚出函谷关时,路边还有卖关中凉皮的小摊,到了南阳郡,饭桌上开始出现酸溜溜的腌菜,再往南走,连主食都从小米饭变成了糙米饭,菜里还总飘着一股说不清的“鱼腥气”。有次他跟车夫吐槽:“这地方的菜怎么比我写的奏折还‘上头’?”车夫嘿嘿一笑:“大夫您忍忍,到了长沙,还有更‘上头’的呢!”

果然,到了长沙国都城临湘(今长沙),贾谊第一晚就遭遇了“下马威”。他住的太傅府是长沙王特意收拾的,但架不住南方多雨,半夜里屋顶漏雨,滴在床前的竹简上,把他刚写了一半的《治安策》续篇弄湿了一大片。贾谊摸黑起来找盆接雨,结果不小心撞翻了烛台,差点把蚊帐点着。折腾到后半夜,他坐在漏雨的屋里叹气:“长安的博士府暖烘烘的,这儿倒好,晚上睡觉还得跟雨水‘同床共枕’,这哪是历练,这是渡劫啊!”

更让他糟心的是“语言障碍”。长沙国的百姓说的是“楚地方言”,跟长安的官话差了十万八千里。有次他想让仆人去买块布料做件新衣服,说“要素色、宽大些的”,结果仆人买回来一块艳红色的窄袖布,还说“店家说您要‘喜庆、紧身’的,穿着精神!”贾谊看着那块红布,差点没背过气去——他一个忧国忧民的文臣,穿红布窄袖像什么样子?活像刚从楚地戏台子上下来的小丑!

就在贾谊跟潮湿、方言较劲的时候,一只不速之客找上门来——一只羽毛漆黑的鵩鸟(也就是猫头鹰),居然飞到了他的屋檐下,还在窗台上搭了个窝。在汉朝人的观念里,鵩鸟是“不祥之鸟”,飞到谁家谁家就可能有灾祸。贾谊本来就因为被贬emo,见了这鸟更觉得“天要亡我”,整天盯着鸟窝发呆,琢磨着“我是不是活不长了?”

但贾谊毕竟是贾谊,就算emo到极点,也没忘了用“文化人”的方式排解。他干脆搬了张席子坐在窗边,对着鵩鸟“唠嗑”:“鸟啊鸟啊,你说你飞来我这儿,是想提醒我什么?是说长沙这地方待不得,还是说我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那鵩鸟也配合,歪着脑袋叫了两声,像是在回应。贾谊越聊越投入,干脆拿起竹简,把跟鵩鸟的“对话”写成了一篇《鵩鸟赋》——里面又是“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又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看似是跟鸟讲道理,其实是在给自己做心理疏导:“算了算了,人生嘛,就跟这鸟一样,飞到哪儿算哪儿,说不定贬到长沙也是个机会呢?”

不过,贾谊的“自我安慰”也就撑了没几天。他在长沙当太傅时,没忘了关注朝堂的动静——听说周勃、灌婴那些老臣还是天天在文帝面前说他坏话,听说自己提的“众建诸侯”的建议被束之高阁,听说匈奴又在边境骚扰汉朝百姓,他就忍不住又开始“操心”。有次长沙王跟他闲聊,说“太傅您看我们长沙国要不要跟南越国搞好关系?”贾谊立马来了精神,从南越国的地理位置说到汉朝的边境政策,从匈奴的威胁说到诸侯的隐患,说得唾沫横飞,把长沙王听得一愣一愣的:“太傅,您这脑子到底装了多少事儿?就不能跟我一样,晒晒太阳、钓钓鱼,少操点心吗?”

贾谊叹了口气:“大王您能躺平,我躺不平啊!我要是不琢磨这些,将来汉朝出了乱子,我就算在长沙躲着,心里也不安啊!”话是这么说,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现在就是个“偏远分公司的顾问”,就算有再好的想法,也传不到文帝耳朵里。有次他在湘江边散步,看着江水滚滚东流,想起了当年被楚怀王流放的屈原,觉得自己跟屈原简直是“同病相怜”——都是有才华却不被重用,都是被小人排挤,都是流落到楚地。于是他又写了篇《吊屈原赋》,把自己的委屈全写了进去,还特意跑到湘江边“念”给屈原听,念到动情处,眼泪差点掉下来。

就在贾谊以为自己要在长沙“养老”的时候,长安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汉文帝要召他回京城了!据说文帝某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跟鬼神对话,却怎么也说不明白,突然想起贾谊懂“天人感应”,就赶紧让人去长沙叫他回来。贾谊接到圣旨时,正在跟长沙王讨论怎么改进当地的农业技术,一听能回长安,当场就蹦了起来,连竹简都扔在了地上:“终于能回去了!我就知道陛下没忘了我!”

他收拾行李的速度比编竹简还快,第二天一早就坐上了回长安的马车。临走前,他还特意跟屋檐下的鵩鸟告别:“鸟啊鸟啊,我走了,你自己在这儿好好过,别再吓到别人了!”那鵩鸟似乎也通人性,叫了两声,像是在送他。贾谊坐在马车上,看着越来越远的长沙城,心里琢磨着:“这次回去,我一定要跟陛下好好说说,把我这两年琢磨的治国方案全交上去,肯定能让那些老臣闭嘴!”

可他没想到,长安的“惊喜”,比长沙的漏雨屋顶还让他措手不及。

第三章 夜半虚前席:一场“跨服聊天”的尴尬与希望的落差

贾谊回到长安时,正好赶上汉文帝在未央宫举行祭祀。他刚下马车,就被太监直接领到了祭祀的偏殿——文帝特意交代,等祭祀结束,要跟他“好好聊聊”。贾谊心里别提多激动了,一路上都在打腹稿:先说说诸侯的新动向,再谈谈匈奴的应对之策,最后提一提民生改革的建议,争取让文帝当场拍板,把他调回身边当顾问。

他甚至还特意整理了一下衣服——在长沙穿旧的儒衫已经洗得发白,他特意找裁缝做了件新的,虽然不如京城官员的衣服华丽,但至少看起来精神。他站在偏殿的柱子旁,看着殿外的烛火,心里盘算着:“周勃、灌婴那些人要是再反对我,我就拿出证据,让他们知道我的建议不是瞎折腾!”

终于,祭祀结束了,汉文帝穿着祭祀的礼服走了进来。他看见贾谊,立马笑着走过去,拉着他的手说:“贾谊啊,你在长沙受苦了,朕早就想召你回来了!”贾谊赶紧行礼:“陛下圣明,臣在长沙也没闲着,一直在琢磨治国的事儿,这次回来,正好跟您详细汇报……”

可他的话还没说完,汉文帝就打断了他:“治国的事儿先不急,朕有个更重要的问题想问问你。”贾谊心里一紧:“陛下难道要问诸侯的事儿?还是匈奴的问题?”他赶紧竖起耳朵,准备认真回答。

结果汉文帝接下来的话,让贾谊当场“石化”了——“你说,这鬼神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朕昨晚梦见鬼神跟朕说话,可朕怎么也听不懂,你懂‘天人感应’,给朕讲讲,鬼神有没有什么暗示?”

贾谊:“……”

他手里捏着的竹简(上面写满了治国策)差点掉在地上,脑子里一片空白:“陛下,您叫我回来,就是为了聊鬼神?我准备了一肚子‘如何搞定诸侯’‘怎么改善民生’的方案,您居然只关心鬼神?”

但君命难违,贾谊只能硬着头皮,从“天人感应”说起,给文帝讲鬼神的起源、祭祀的意义,甚至还举了商朝、周朝的例子,说“鬼神其实是上天的使者,陛下只要勤政爱民,鬼神自然会保佑汉朝”。汉文帝听得津津有味,越听越入迷,干脆拉着贾谊坐在自己身边,还时不时追问:“那你说,朕要是想跟鬼神沟通,该怎么做?”“要是有不好的预兆,朕该怎么化解?”

这一聊,就聊到了半夜。殿外的烛火换了好几根,贾谊的嗓子都快哑了,可文帝还意犹未尽,甚至把自己的座位往前挪了挪(也就是“虚前席”),凑到贾谊跟前听他讲。贾谊看着文帝专注的眼神,心里别提多复杂了——一方面,他觉得文帝重视自己,连鬼神的事儿都跟自己聊;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憋屈:“我这一身治国的本事,怎么就只能用来聊鬼神呢?”

后来唐朝的李商隐写了句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吐槽的就是这事儿。要是贾谊知道后世有人这么说,估计得拍着大腿说:“可不是嘛!我当时就跟吃了黄连似的,有苦说不出!”

聊完鬼神,汉文帝打了个哈欠,说:“贾谊啊,你讲得真好,朕听明白了。你刚回来,路上也累了,先回去休息,有事儿朕再找你。”贾谊还想提治国的事儿,可看着文帝疲惫的样子,又把话咽了回去——他总不能说“陛下,您别睡,先听我讲诸侯的问题”吧?

回到以前住的博士府,贾谊越想越郁闷,干脆把准备好的治国方案扔在一边,倒头就睡。可他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全是跟文帝的“跨服聊天”:“我在长沙熬了两年,盼星星盼月亮盼回来,结果就聊了半夜鬼神,这不是白折腾吗?”

更让他郁闷的是,第二天上朝,他发现周勃、灌婴那些老臣看他的眼神更不对劲了。周勃故意在朝堂上跟其他大臣说:“听说昨晚陛下跟贾谊聊了半夜鬼神?我看贾谊这两年在长沙没琢磨别的,就琢磨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了,难怪陛下不跟他聊治国的事儿!”灌婴也跟着起哄:“就是!治国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本事,不是跟鬼神聊天,贾谊这小子,还是没长大!”

贾谊气得脸都红了,想上前反驳,可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毕竟昨晚文帝确实只跟他聊了鬼神,他总不能说“陛下其实想跟我聊治国,只是没机会”吧?

不过,汉文帝也不是真把贾谊的治国才华忘了。没过几天,他就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名叫刘揖,年纪才几岁,是文帝最疼爱的儿子。文帝特意跟贾谊说:“朕让你当怀王的太傅,不是不重用你,而是怀王还小,需要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教他。你好好教怀王,等他长大了,朕还指望你帮他治理封地呢!”

贾谊一听,心里又燃起了希望:“梁怀王是陛下的爱子,将来说不定能当太子,我教好他,将来就能通过他影响朝堂,把我的治国方案推行下去!”于是他又干劲十足起来,每天除了教梁怀王读书写字,还会给怀王讲历史故事——从尧舜禹的贤明讲到商纣的暴虐,从刘邦打天下的艰难讲到秦朝灭亡的教训,连怀王都被他讲的故事吸引,每天一早就跑到他的住处,拉着他的衣角说:“太傅,今天再给我讲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吧!”

贾谊还利用当梁怀王太傅的机会,继续给汉文帝写奏折。他知道文帝疼怀王,所以在奏折里总是会提一句“为了怀王将来能安稳治国,陛下现在得解决诸侯的问题”。比如他听说淮南王刘长(文帝的弟弟)在封地骄横跋扈,甚至敢杀朝廷的官员,就赶紧写奏折说:“淮南王这么嚣张,要是不早点管,将来会影响怀王的封地,甚至威胁朝廷!”文帝看了奏折,虽然没立马处理淮南王,但也觉得贾谊说得有道理,开始留意淮南王的动向。

还有一次,匈奴又在边境骚扰,贾谊写了篇《论积贮疏》,说“现在汉朝的粮食储备不够,要是跟匈奴打仗,肯定会吃亏,陛下得让老百姓多种地,多存粮食,这样才能应对危机”。文帝看了这篇奏折,当场就拍板:“贾谊说得对!”立马下了道圣旨,鼓励老百姓垦荒种地,还减免了部分赋税。贾谊听说后,高兴得好几天没睡好——虽然不是他直接推行的政策,但至少他的建议被采纳了!

他甚至开始幻想:等梁怀王再长大点,文帝肯定会让他参与朝政,到时候他就能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案彻底推行下去,让汉朝再也没有诸侯割据的隐患。他还琢磨着,等解决了诸侯问题,再跟文帝提改革礼仪、兴办教育的事儿,让汉朝成为一个“礼仪之邦”,比秦朝还强盛。

可命运似乎总喜欢跟贾谊开玩笑——就在他觉得“希望就在眼前”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把他的所有计划都打碎了。

第四章 梁园悲歌:一场坠马事故与文臣的“终极焦虑”

梁怀王刘揖长到十岁的时候,已经成了个活泼好动的小少年。他跟着贾谊学了三年,不仅能背《诗经》《尚书》,还能跟贾谊讨论历史——有次贾谊跟他讲“郑伯克段于鄢”,他居然问:“太傅,郑庄公为什么不早点跟弟弟好好说,非要用‘欲擒故纵’的办法呢?要是我有弟弟,我肯定不会跟他吵架。”贾谊听了特别欣慰,觉得这孩子不仅聪明,还心地善良,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贤明的诸侯。

当时梁国的都城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梁怀王的封地正好在汉朝的中心地带,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汉朝最富庶的诸侯国之一。文帝为了让怀王熟悉封地,每年都会让他去睢阳住几个月。公元前169年的春天,文帝又让怀王去睢阳,还特意嘱咐贾谊:“你跟怀王一起去,路上好好照顾他,让他多看看梁国的百姓和土地,知道当诸侯的责任。”

贾谊满口答应,他早就想带怀王去睢阳看看——他想让怀王知道,梁国的百姓有多勤劳,梁国的土地有多肥沃,这样怀王将来才会用心治理封地,不辜负文帝的期望。他还准备在睢阳给怀王办一场“民生调研”,让怀王跟农民聊聊种地的事儿,跟商人聊聊做生意的难处,真正了解百姓的生活。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平常的“封地之行”,会变成一场悲剧。

那天,贾谊带着怀王在睢阳的御花园里散步。御花园里有个小山坡,怀王看见山坡上有几匹刚驯服的骏马,就兴奋地跑过去,拉着贾谊的手说:“太傅,我想骑马!我听说您在长安的时候骑过马,您教我好不好?”

贾谊本来想拒绝——怀王才十岁,骑马太危险了。可他看着怀王期待的眼神,又想起怀王平时听话懂事,就心软了:“那好吧,只能骑一小会儿,而且得骑最温顺的那匹,我牵着缰绳,你不能乱跑。”

怀王高兴得跳了起来,赶紧让人把最温顺的那匹白马牵过来。贾谊扶着怀王爬上马背,自己牵着缰绳,慢慢在花园里走。一开始还好好的,怀王坐在马背上,笑得合不拢嘴,还跟旁边的侍从说:“你们看,我会骑马了!”

可走着走着,突然从树林里窜出一只野兔,那匹白马受了惊吓,猛地抬起前蹄,嘶叫了一声。贾谊赶紧用力拉缰绳,可白马还是往前冲了出去。怀王年纪小,没抓稳马鞍,一下子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后脑勺正好磕在旁边的石头上,当场就昏了过去。

贾谊吓得魂都飞了,赶紧扑过去抱起怀王,大声喊:“怀王!怀王!你醒醒!”可怀王一点反应都没有,嘴角还流出了血。贾谊抱着怀王,手都在发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他想起文帝嘱咐他“好好照顾怀王”,想起自己跟怀王说“要让他成为贤明的诸侯”,现在却因为自己的一时心软,让怀王遭了这么大的罪。

侍从们赶紧去找医生,可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生来了也束手无策——怀王的头骨受了重伤,没过多久就断气了。

贾谊抱着怀王的尸体,坐在地上一动不动,脑子里一片空白。他觉得自己就是个罪人——要是他当初没答应怀王骑马,要是他牵缰绳的时候再用力点,要是他提前想到会有野兔窜出来,怀王就不会死。他甚至开始自责:“我连一个孩子都保护不好,还谈什么治国?还谈什么辅佐陛下?我就是个没用的人!”

消息传到长安,汉文帝当场就哭了——他最疼爱的小儿子没了,他怎么能不伤心?虽然他没明着责怪贾谊,但也没再召见他,只是让他把怀王的尸体运回长安安葬。

贾谊回到长安后,彻底变了个人。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写奏折、琢磨治国方案,而是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也不跟人说话。他的头发很快就白了一半,眼睛也布满了血丝,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几岁。有次他的朋友晁错(后来也是汉朝有名的文臣)来看他,看见他这副样子,忍不住说:“贾谊啊,怀王的死是个意外,你别太自责了,陛下也没怪你啊!”

贾谊摇了摇头,声音沙哑地说:“陛下没怪我,可我怪我自己。我是怀王的太傅,保护他是我的责任,现在他死了,我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更别说跟陛下谈治国了……”

晁错还想劝他,可贾谊根本听不进去。他心里的“焦虑”,从来都不只是怀王的死——从被贬长沙,到跟文帝“跨服聊天”,再到现在怀王去世,他觉得自己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他想改革,却被老臣反对;他想辅佐文帝,却只能聊鬼神;他想教好怀王,却让怀王意外身亡。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太心急了?是不是我的才华根本没用?是不是汉朝根本不需要我这样的人?”

这种“终极焦虑”像一块大石头,压得贾谊喘不过气来。他开始失眠,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觉,一闭上眼睛就看见怀王的笑脸,听见怀王叫他“太傅”。他还经常做噩梦,梦见自己被文帝责怪,被老臣嘲笑,被百姓唾骂。

为了缓解焦虑,他又开始写文章——这次写的不是治国策,而是《惜誓》,里面满是“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的句子,说白了就是“我看透了这个世道,想逃离这个地方”。可他又逃不了——他是汉朝的臣子,就算再痛苦,也不能离开长安,更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

汉文帝其实也知道贾谊的痛苦,他虽然没召见贾谊,但也没撤他的职,还给他加了俸禄,希望他能慢慢好起来。有次文帝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聊起贾谊,还说:“贾谊这孩子,就是太认真了,什么事儿都往自己身上揽,要是他能放宽心,将来肯定能成大事。”

可贾谊自己放不开。他看着朝堂上的老臣们依然我行我素,看着诸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后来果然发生了“七国之乱”),看着匈奴还在边境骚扰,心里就像被刀割一样疼。他想再写奏折,可拿起竹简,又想起怀王的死,觉得自己“没资格”再提建议;他想跟文帝谈谈,可又怕文帝还在伤心,不敢去打扰。

就这样,贾谊在焦虑和自责中熬了一年多。公元前168年的冬天,他因为长期失眠、饮食不规律,得了一场重病——咳嗽不止,还经常吐血。医生来看过,说他是“忧思过度,伤及肺腑”,让他好好休息,别再操心了。

可贾谊哪能不操心?他躺在病床上,还在琢磨着诸侯的问题,还在想着汉朝的未来。有次他的仆人给他端药,听见他嘴里念叨着:“众建诸侯……推恩……匈奴……民生……”仆人忍不住哭了:“大夫,您都这样了,就别想这些了,好好养病吧!”

贾谊笑了笑,笑得很虚弱:“我不想不行啊……我是汉朝的臣子,就算死了,也得为汉朝操心……”

这年的十二月,贾谊在长安的家中去世,年仅三十三岁。他死的时候,手里还攥着一卷没写完的竹简,上面写着“陛下,臣以为诸侯之祸,当早除之……”

第五章 千年回响:被低估的“战略家”与后世的“花式吐槽”

贾谊死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可惜”——一个二十岁就当博士、一年升太中大夫的天才,最后却因为焦虑和自责英年早逝,连自己的治国理想都没实现。甚至还有些老臣私下说:“贾谊就是太钻牛角尖了,要是他能像我们一样‘佛系’点,也不至于死这么早。”

可贾谊自己大概没想到,他死后,他的“治国方案”会像一颗种子,在汉朝的土壤里慢慢发芽、结果。

首先是他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虽然文帝没敢立马推行,但到了汉景帝时期,晁错(就是当年劝贾谊的那个朋友)继承了他的想法,提出了“削藩策”,虽然引发了“七国之乱”,但也让汉朝开始正视诸侯问题。到了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在贾谊的基础上,提出了“推恩令”——让诸侯把封地分给自己的所有儿子,而不是只传给嫡长子,这样一来,诸侯国就越分越小,再也没法跟朝廷对抗。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诸侯割据的隐患彻底解决了,而这一切的“雏形”,都来自贾谊的《治安策》。

然后是他的“重农抑商”思想——他在《论积贮疏》里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劝文帝让老百姓多种地、多存粮食。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让汉朝的粮食储备越来越多,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之所以能有实力跟匈奴长期作战,靠的就是文帝、景帝时期积累的粮食和财富——而这背后,也有贾谊的一份功劳。

还有他的“礼仪改革”——虽然他提出的“改正朔,易服色”在文帝时期没实现,但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了,汉武帝就推行了礼仪改革,确定了汉朝的服色、历法,让汉朝有了自己的“文化标识”,而这也是贾谊当年的想法。

可以说,贾谊是汉朝的“战略家”——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问题,而是几十年后的隐患;他提出的不是“应急方案”,而是“长期规划”。只是他太超前了,超前到文帝时期的朝堂还没准备好接受他的想法,超前到他自己都没能等到方案实现的那一天。

后世的文人墨客,对贾谊的评价也是“又心疼又吐槽”。

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给贾谊写了《屈原贾生列传》,把他跟屈原相提并论,还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翻译过来就是“我读屈原的文章,觉得他很可怜;到了长沙,看了屈原投江的地方,差点哭了;后来看到贾谊吊屈原的文章,又觉得屈原要是去别的国家,肯定能被重用,没必要自杀;再读贾谊的《鵩鸟赋》,又觉得他看得开,自己也释怀了。”司马迁算是贾谊的“头号粉丝”,既心疼他的遭遇,又佩服他的才华。

而李商隐的那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成了吐槽贾谊的“名梗”。每次有人提到贾谊,总会想起这场“跨服聊天”,觉得文帝“暴殄天物”——放着好好的治国人才不用,非要聊鬼神。要是贾谊知道后世有人这么吐槽,估计得笑着说:“可不是嘛!我当时就想跟陛下说‘咱聊点正经的’!”

还有王安石,写了首《贾生》反驳李商隐:“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思是“贾谊的建议后来都实施了,谁说文帝不重用他?那些爵位高的大臣,说的话都没被采纳,比贾谊惨的人多了去了!”王安石算是贾谊的“理性粉”,不纠结于“聊鬼神”的细节,而是看到了贾谊的长远影响。

到了现代,人们对贾谊的评价更“接地气”了——有人说他是“汉朝卷王”,天天琢磨治国,连睡觉都在想方案;有人说他是“职场新人天花板”,二十岁当博士,一年升职,放在现在就是“985毕业直接进中央部委,三年升副处”;还有人说他是“emo文臣鼻祖”,被贬就写赋,焦虑就失眠,跟现在的“职场焦虑症”患者一模一样。

其实,贾谊的一生,就像一场“提前剧透的电影”——他知道剧情会怎么发展,知道反派是谁,知道该怎么赢,可他却没能等到电影的结局。但他留下的“剧本”,却让后来的人能照着赢下去。

如果能穿越回汉朝,跟贾谊说几句话,我大概会说:“贾大夫,别emo了!你看,汉武帝用了你的‘推恩令’,汉朝解决了诸侯问题;你提的‘重农抑商’,让汉朝富了起来;你想改革礼仪,后来也实现了。你虽然只活了33岁,但你的想法影响了汉朝几十年,值了!”

而贾谊大概会笑着说:“真的吗?那我就放心了。我这辈子没白操心,没白当这个文臣。”

这就是贾谊——一个有才华、有理想、有点轴、有点emo的汉朝文臣,一个被低估的战略家,一个让后世又心疼又吐槽的“卷王”。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提醒:有时候,你的努力可能不会马上有结果,但只要方向对了,终有一天,会有人沿着你的路,实现你的理想。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无敌小兵三国行这个书生不能惹名门医女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极限保卫捡到一只始皇帝帝国雄心穷不拉几的李二大唐双穿:小兕子是我的!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晚唐余晖在下首席谋士,只是有点缺德大乾憨婿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砍不平三国江东霸主扛着AK闯大明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宋晋府录天下兴亡红楼之万人之上大明:舞弄乾坤三国:东归志!帝王战场:我朱厚照,就喜欢横推锦衣状元朱浩三国我为尊刘大耳的春天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红楼:从今以后,我就是贾琏枌榆草木长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天命玄鸟,华夏始焉惜芳时帝王霸宠:爱妃哪里逃!仙人只想躺着震惊,我居然穿越成了大唐小地主我是科技之王新妖孽兵王盛宠娇妃我是一个原始人穿越医女嫁贤夫干宋明末之从千户到辽东王大唐:迎娶毁容公主,我乐麻了!重生1926:开局深谷野人穿越成童生,靠摸鱼抓虾养活全家我真不是亮剑楚云飞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大明:我朱雄英来了盛宠医妃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大宋河山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开局退婚后女帝要我做夫君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三国:我在三国支教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