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魏徵:把李世民怼到“真香”的初唐“谏言天花板”

第一章 隋末乱世“跳槽达人”:魏徵的“职场试错记”

1.1 开局拉胯:隋朝小官的“耿直翻车史”

提起魏徵,大家印象里都是“李世民的专属谏臣”“敢怼皇帝的硬茬”,可谁能想到,这位后来的“初唐名臣”,早年在隋朝的职场开局,简直是“青铜段位的操作,王者段位的耿直”,硬生生把一手普通牌打得稀碎。

魏徵出身巨鹿魏氏,算不上顶级豪门,但也是“耕读传家”的小康家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中产家庭的孩子,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自带‘三观正’buff”。《旧唐书》说他“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翻译过来特别接地气:爹妈走得早,家里没矿,却不想当“打工人”混日子,干脆躲去道观看书,主打一个“乱世里先充电,等机会再出道”。

隋炀帝大业年间,朝廷要选拔“基层公务员”,魏徵觉得“机会来了”,凭着肚子里的学问,考上了“武阳郡丞府司户参军”——大概相当于现在“地级市市长秘书兼民政干事”,官不大,但好歹是“体制内编制”。本来按正常剧情,他该“少说多做熬资历”,可魏徵偏不,骨子里的“耿直”藏都藏不住。

有次武阳郡丞要给隋炀帝送“祥瑞”——一只长了三只脚的乌龟,说“这是陛下圣明,上天降下的吉兆”,让魏徵写篇“祥瑞赋”吹捧一下。魏徵拿着笔,半天没动笔,反而跟郡丞说:“大人,现在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到处都是流民,您不关心民生,反而琢磨送祥瑞,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赋我写不了,要写您自己写!”

郡丞当场脸就黑了:“你一个小官,敢管上司的事?不想干了是吧!”没过多久,魏徵就被“穿小鞋”——从“司户参军”贬成了“仓库管理员”,天天跟粮食袋子打交道。魏徵倒想得开,一边搬粮食,一边继续看书,还跟同事吐槽:“这隋朝的官,不干也罢,等哪天天下变了,我再找个懂我的老板!”——这心态,放现在就是“被pUA后不内耗,坚信下家更好”的典范。

1.2 投奔李密:万字企划案被弃的“倒霉顾问”

没等多久,隋末的战火就烧起来了,李密在瓦岗寨起义,成了“反隋联盟”里的“顶流”——手下有秦叔宝、程咬金这些猛将,兵力几十万,还占据了洛阳附近的粮仓,天天喊着“推翻隋朝,拯救百姓”,吸引了一大堆人才投奔。魏徵一看“这老板靠谱”,收拾铺盖就去了瓦岗寨,成了李密的“幕僚”(相当于现在的战略顾问)。

刚入职,魏徵就拿出了“职场新人的积极性”,熬了三个通宵,写了一份“万字企划案”,给李密提了十条建议,核心思路是“别光顾着打洛阳,先稳住粮仓,安抚百姓,再慢慢扩张”,还详细分析了隋朝军队的弱点和瓦岗寨的优势,连“怎么防止内部内斗”都想到了。

他兴冲冲地把企划案交给李密,以为能得到“老板赏识”,结果李密翻了两页,就把方案扔到一边,说:“魏徵啊,你这方案太复杂了,咱们瓦岗寨现在兵强马壮,直接打洛阳就行,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干啥?”魏徵急了:“老板,洛阳城坚,硬打会吃亏的,听我的准没错!”李密不耐烦地挥挥手:“知道了知道了,你先下去吧,我再想想。”

这“再想想”,就没了下文。后来李密果然不听劝,非要硬攻洛阳,打了半年没打下来,还跟手下的将领闹矛盾,瓦岗寨内部开始分裂。魏徵看着急,又找李密提建议,结果李密直接不见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板觉得你话多,把你拉进了沟通黑名单”。

有人劝魏徵:“别跟老板对着干了,混口饭吃就行。”魏徵摇摇头:“我来瓦岗寨,不是为了混饭吃,是想跟着老板干大事,他不听劝,这大事干不成啊!”没过多久,瓦岗寨果然被隋朝军队和王世充联手打败,李密带着残兵投奔了唐朝——魏徵的第一次“职场合作”,就因为“老板不听建议”,以“公司倒闭”告终。

1.3 跟着窦建德:短暂“入职”又失业的“乱世打工人”

瓦岗寨倒了,魏徵成了“失业人员”,还没等他找到下家,就被窦建德的军队俘虏了。窦建德是河北的“反王”,跟李密不一样——他没什么文化,但特别重视人才,听说魏徵是李密的幕僚,还写过“万字企划案”,就亲自去见他,说:“魏先生,我知道你有本事,不如跟着我干,我保证听你的建议!”

魏徵一看“这老板态度不错,还挺真诚”,就答应了,成了窦建德的“中书舍人”(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这段时间,魏徵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帮窦建德制定“安抚百姓的政策”,比如减轻赋税、释放被俘的隋朝官员家属,还劝窦建德“别杀降兵,收编他们扩充实力”。窦建德还真听他的,河北的局势很快就稳定下来,老百姓都夸“窦建德是个好首领”。

可没安稳多久,唐朝就派李世民来打窦建德了。魏徵跟窦建德说:“李世民年轻能打,手下猛将多,咱们不能硬拼,应该坚守河北,跟他打持久战——咱们有老百姓支持,粮草也足,拖到他粮草耗尽,自然会退兵。”结果窦建德飘了——那时候他刚打败了另一股反王,觉得自己“天下无敌”,说:“我有十几万大军,还怕李世民一个毛头小子?我要亲自带兵去虎牢关,跟他决战!”

魏徵又劝:“老板,虎牢关易守难攻,李世民肯定在那儿设埋伏,不能去啊!”窦建德这次没听——大概是“连胜之后飘了,听不进逆耳忠言”,执意带大军去虎牢关。结果可想而知,李世民以少胜多,窦建德被俘,河北也被唐朝占领。魏徵看着被俘的窦建德,心里五味杂陈:“这已经是第二个不听我建议的老板了,难道我这辈子就遇不到懂我的人?”

1.4 归唐投建成:选错老板的“怀才不遇者”

窦建德倒了,魏徵再次“失业”,这次他没犹豫,直接投奔了唐朝——毕竟唐朝是当时最有希望统一全国的势力。李渊见他是个人才,就把他派给了太子李建成,当“太子洗马”(相当于太子的老师兼秘书)。

魏徵觉得“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跟着他干,肯定能施展本事”,又拿出了“耿直本色”,经常跟李建成提建议。当时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威望也越来越高,魏徵就劝李建成:“秦王功高盖主,以后肯定会跟您抢太子之位,您得早做准备——要么把他派到外地去,要么找机会削弱他的兵权,不然早晚出事!”

李建成听了,心里有点犹豫——一方面觉得魏徵说得有道理,另一方面又怕“兄弟相残”被人骂,就跟魏徵说:“我知道了,你别跟别人说,我再想想。”这“再想想”,又犯了跟李密、窦建德一样的毛病——拖延症晚期。

魏徵急得不行,又找李建成说:“老板,机会不等人啊!秦王现在天天招兵买马,手下人才济济,您再犹豫,就来不及了!”李建成还是没下定决心,反而觉得魏徵“太激进”,慢慢疏远了他。魏徵看着不争气的李建成,心里凉了半截:“这已经是第三个不听我建议的老板了,难道我真的要一辈子怀才不遇?”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李世民成了太子。魏徵作为李建成的旧部,被李世民的人抓了起来,眼看就要人头落地。这时候的魏徵,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的“职场噩梦”即将结束,而“人生高光”,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 遇到李世民:硬茬谏臣的“真香时刻”

2.1 玄武门之变后:死刑犯当庭怼老板的“骚操作”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清理李建成的旧部,魏徵作为“经常给李建成出坏主意”的人,被五花大绑地押到了李世民面前。当时满屋子的人都以为,魏徵肯定会“跪地求饶,争取宽大处理”,结果这哥们儿一开口,就把所有人都惊呆了。

李世民盯着魏徵,脸色铁青:“魏徵,你可知罪?你以前跟着李建成,天天挑拨我们兄弟关系,让他杀我,你说,你该当何罪?”

按正常剧情,这时候应该说“臣知罪,求陛下饶命”,可魏徵梗着脖子,一点都不怕:“太子要是早听我的建议,现在坐在这儿的,就不是你了!”

满屋子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这小子是不想活了吧?敢这么跟新老板说话!李世民也愣了一下,大概是没见过这么“硬气”的死刑犯,随即又笑了:“你倒是个耿直的人,不怕我杀了你?”

魏徵说:“我要是怕杀头,就不会给太子提建议了!我魏徵一生,只跟值得跟的老板,只说真话,就算死,我也不后悔!”

李世民一听,心里顿时对魏徵有了好感——他这辈子见多了“阿谀奉承的小人”,像魏徵这样“敢说真话、不怕死”的人,反而让他觉得难得。他当场下令:“松绑!魏徵,你既然这么有本事,又敢说真话,不如跟着我干,我保证,只要你说的有道理,我就听你的!”

魏徵愣了——他本来都做好赴死的准备了,没想到新老板不仅不杀他,还给他官做?这操作,比他之前遇到的三个老板都离谱!他反应过来后,赶紧跪下磕头:“臣魏徵,谢陛下不杀之恩!臣以后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就这么着,魏徵从“死刑犯”变成了李世民的“幕僚”,开启了他“怼皇帝”的职业生涯——这大概是史上最离谱的“职场逆袭”,没有之一。

2.2 李世民的“试探”:从“这小子胆肥”到“有点东西”

刚跟着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其实没完全信任魏徵——毕竟是前太子的旧部,还敢当众怼自己,他想“试探试探这小子,看看他是不是真有本事,还是只会说大话”。

有次李世民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扩建洛阳宫”,理由是“洛阳是天下中心,扩建宫殿能彰显大唐威严”。大臣们都顺着他的话说“陛下说得对,应该扩建”,只有魏徵站出来反对:“陛下,现在天下刚平定,老百姓还没从战乱中恢复过来,扩建洛阳宫需要征调大量民力,会让老百姓受苦的——彰显威严不靠宫殿,靠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世民心里有点不爽:“我刚当上太子,想做点大事,你就来泼冷水?”但他想起自己说过“听魏徵的建议”,就压着脾气问:“那你说,不扩建洛阳宫,怎么彰显大唐威严?”

魏徵说:“陛下可以减轻赋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整顿吏治,让官员清正廉洁;再开科取士,选拔有本事的人——老百姓日子过好了,官员清廉了,人才多了,大唐的威严自然就有了,比建一百座宫殿都管用!”

李世民听了,觉得有点道理——他之前打天下的时候,也知道老百姓苦,只是当了太子后,有点飘了。他当场决定:“就按魏徵说的办,洛阳宫不扩建了,先让老百姓好好过日子!”

没过多久,又有一件事——李世民想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都流放,免得他们“谋反”。大臣们都觉得“陛下说得对,斩草要除根”,又是魏徵站出来反对:“陛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里,有很多有本事的人,他们只是跟着错了老板,不是真心想反唐。要是把他们都流放了,不仅会失去人才,还会让天下人觉得陛下‘记仇’,不利于稳定局势。不如赦免他们,给他们官做——他们肯定会感激陛下的恩情,好好干活!”

李世民这次没犹豫——他想起魏徵之前给李建成提建议的事,知道这些旧部里确实有人才,就采纳了魏徵的建议,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还提拔了几个有本事的人。后来这些人果然成了唐朝的栋梁,为“贞观之治”出了不少力。

经过这两次“试探”,李世民彻底改变了对魏徵的看法——从“这小子胆肥,敢跟我对着干”变成了“魏徵这小子,还真有点东西,说的话都在点子上”。他开始把魏徵当成“心腹”,不管大事小事,都愿意跟他商量。

2.3 封“谏议大夫”:专属纠错机正式上岗

李世民登基后,成了唐太宗,第一件事就是给魏徵升官——封他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相当于现在的“首席合规官兼战略顾问”,而且是“全职专属”的那种。

这个职位,简直是为魏徵“量身定做”的——他终于不用再担心“老板不听建议”,因为李世民给他的“工作职责”就是“挑皇帝的错,提合理的建议”。魏徵也没辜负李世民的信任,上任第一天就立下了“工作目标”:“只要陛下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一定指出来,哪怕是在朝堂上,哪怕陛下会生气!”

刚开始,大臣们都替魏徵捏把汗——毕竟皇帝是“九五之尊”,哪有天天被人挑错还不生气的?可没想到,李世民还真就“忍”了——有时候魏徵在朝堂上把他怼得下不来台,他虽然脸色不好看,但还是会说“魏徵说得对,我以后改”。

有次李世民跟大臣们聊“如何做一个好皇帝”,魏徵当场就说:“陛下现在有点‘骄傲’了——刚登基的时候,还能听进去不同的意见,现在有时候会不耐烦;以前还经常去民间考察,现在很少出门了。要是再这样下去,恐怕会像隋炀帝一样,慢慢失去民心!”

这话一说,朝堂上鸦雀无声——谁敢这么直接说皇帝“像隋炀帝”?李世民的脸当场就红了,想说什么,又忍住了,最后叹了口气:“魏徵,你说得太直接了,但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为大唐好。我以后会注意,多听意见,多去民间看看。”

散朝后,李世民跟长孙皇后吐槽:“魏徵这小子,太不给我面子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我像隋炀帝,我差点没忍住发火!”长孙皇后笑着说:“陛下,魏徵敢说真话,说明他忠诚;您能听进去真话,说明您是明君——这是大唐的福气啊!”李世民一听,觉得有道理,心里的火气顿时就消了,还派人给魏徵送了赏赐。

从那以后,魏徵的“谏议大夫”当得越来越顺手,成了李世民的“专属纠错机”——李世民想打猎,他拦着;李世民想修宫殿,他劝着;李世民想给亲戚封官,他反对;甚至李世民跟皇后吵架,他都能插一嘴,劝他们“家和万事兴”。而李世民,也从“有点不耐烦”变成了“习惯被怼”,甚至有时候魏徵没提意见,他还会主动问:“魏徵,最近我有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跟我说说。”

这对“皇帝与谏臣”的组合,就这样开始了“相爱相杀”的日常,也为“贞观之治”埋下了伏笔。

第三章 谏臣日常:把李世民怼到“怀疑人生”的名场面

3.1 阻止打猎:给cEo的“户外活动禁令”

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喜欢打猎,当了皇帝后,还是改不了这个爱好——经常找借口“去城外考察”,其实是去打猎。魏徵知道后,就成了“打猎禁令的执行者”,只要听说李世民要去打猎,就一定会出来阻拦。

有次秋天,李世民觉得“秋高气爽,正好打猎”,就偷偷安排手下准备马匹和弓箭,想趁着早朝结束后,溜出宫去。结果早朝刚结束,魏徵就拦住了他:“陛下,您这是要去哪儿啊?”

李世民心里有鬼,只好撒谎:“我……我去城外考察农田,看看老百姓的庄稼长得怎么样。”

魏徵早就看穿了他的心思,故意说:“哦?考察农田啊,那太好了!臣正好也想跟陛下一起去——臣还准备了农田考察的问卷,比如‘今年的降雨量够不够’‘老百姓有没有遇到虫害’‘赋税有没有按时减免’,陛下咱们现在就去,正好跟老百姓好好聊聊!”

李世民一听,头都大了——他本来是想打猎,要是带着魏徵去“考察农田”,不仅打不成猎,还得听老百姓诉苦,多没意思啊!他赶紧说:“算了算了,今天有点累,考察农田的事,改天再说吧。”

魏徵还不罢休:“陛下,考察农田是大事,怎么能改天呢?老百姓还等着陛下关心他们呢!”

李世民没办法,只好坦白:“我说实话吧,我不是去考察农田,我是想去打猎。”

魏徵立刻严肃起来:“陛下,现在是秋收季节,老百姓都在忙着收割庄稼,您去打猎,会惊动百姓,还可能踩坏他们的庄稼。而且您是皇帝,应该以国事为重,怎么能总想着打猎呢?”

李世民有点不服:“我就去打一会儿,很快就回来,不会影响老百姓的。”

魏徵说:“陛下,‘一会儿’也不行——您是皇帝,您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天下人。要是老百姓知道您为了打猎,不管他们的庄稼,会怎么想?要是其他官员也跟着您学,天天想着玩乐,不管政事,大唐的江山还能稳吗?”

李世民被魏徵说得哑口无言,只好下令:“好吧好吧,打猎的事取消,我回宫里处理奏折行了吧!”

看着李世民“蔫了吧唧”回后宫的背影,魏徵心里偷偷乐——这已经是他第五次阻止李世民打猎了,每次都能成功,看来“老板还是怕被怼”。而李世民,回到后宫后,跟太监吐槽:“魏徵这小子,真是我的‘克星’,连打个猎都不让,太憋屈了!”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知道,魏徵是为了他好,为了大唐好。

3.2 鹞子惊魂:摸鱼被抓包的老板与“铁面合规”

除了打猎,李世民还有个爱好——养鹞子(一种猛禽,相当于现在的宠物鹰)。有次他得了一只特别好看的鹞子,爱不释手,天天放在手臂上把玩,连处理奏折的时候都舍不得放下。

有天早上,李世民正抱着鹞子玩得开心,突然听说“魏徵来见陛下”。他心里一慌——魏徵最反对他“玩物丧志”,要是让魏徵看见他玩鹞子,肯定又要被怼。情急之下,他赶紧把鹞子藏到了怀里,想等魏徵走了再拿出来。

魏徵进来后,并没有提鹞子的事,而是跟李世民聊起了“如何选拔人才”——从“科举制度的改进”聊到“地方官员的考核”,从“人才的品德”聊到“人才的能力”,滔滔不绝,聊了足足一个时辰。

李世民坐在那里,表面上认真听着,心里却急得不行——怀里的鹞子还活着呢,再闷下去,非得憋死不可!他好几次想打断魏徵,说“今天就聊到这儿吧”,可一看魏徵严肃的表情,又把话咽了回去。

终于,魏徵说完了,躬身行礼:“陛下,臣要说的就是这些,希望陛下能好好考虑。”李世民赶紧说:“好,好,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魏徵走后,李世民立刻把怀里的鹞子拿出来,结果鹞子已经没气了——被活活憋死了。李世民看着死去的鹞子,又气又笑:“魏徵啊魏徵,你要是晚来一会儿,我的鹞子就不会死了!你这是故意的吧!”

虽然心疼鹞子,但李世民也没怪魏徵——他知道,魏徵不是故意跟他作对,是怕他“玩物丧志”,耽误国事。后来他跟长孙皇后说起这件事,长孙皇后笑着说:“陛下,这说明魏徵是个忠臣啊!要是换成别人,肯定不会管您玩鹞子,只有魏徵,才会为了国事,不惜让您心疼宠物。”

李世民听了,点点头:“你说得对,魏徵虽然耿直,但他的心里,装着大唐,装着老百姓。有这样的谏臣,是我的福气,也是大唐的福气。”

3.3 “水能载舟”论:给cEo上的“民生思政课”

贞观初年,唐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老百姓的生活还很困难——有的地方因为战乱,土地荒芜,老百姓没饭吃;有的地方因为赋税太重,老百姓被迫逃亡。李世民虽然想改善民生,但有时候会因为“急于求成”,制定一些不太合理的政策。

有次李世民想“加快恢复经济”,就下令“让各地官府强制老百姓开垦荒地,要是开垦的荒地不够多,就惩罚地方官员”。地方官员为了不被惩罚,就强迫老百姓开垦荒地,哪怕是“贫瘠的山地”“容易泛滥的河边”,也逼着老百姓去种。结果很多老百姓因为“过度劳累”“粮食歉收”,生活更苦了。

魏徵知道后,立刻去找李世民,跟他说:“陛下,您强制开垦荒地的政策,看起来是为了恢复经济,其实是在害老百姓啊!”

李世民有点不高兴:“我是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怎么会害他们呢?”

魏徵说:“陛下,老百姓就像水,您就像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是您不顾老百姓的感受,强迫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老百姓就会像水一样,把您的船掀翻。现在地方官员强迫老百姓开垦荒地,老百姓累死累活,却收不到粮食,他们能不怨您吗?要是怨气积累多了,天下就会再次大乱!”

为了让李世民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魏徵还举了隋朝的例子:“隋炀帝就是因为不顾老百姓的感受,到处征调民力,修大运河、建洛阳宫、打高句丽,结果老百姓受不了了,才起来造反,隋朝也灭亡了。陛下,您难道想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吗?”

李世民听了,心里一震——他以前只知道隋炀帝“昏庸”,却没从“民生”的角度想过隋朝灭亡的原因。他赶紧说:“魏徵,你说得对,我错了!我不该强制老百姓开垦荒地,我这就下令,废除这个政策,让老百姓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开垦荒地,还减轻他们的赋税。”

魏徵还没说完:“陛下,不仅要废除政策,还要派人去各地安抚老百姓,给那些因为开垦荒地而受苦的老百姓发放粮食,让他们知道陛下是关心他们的。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信任陛下,才会支持大唐。”

李世民一一答应,立刻派人去执行。没过多久,老百姓的生活就慢慢改善了,逃亡的老百姓也回来了,唐朝的经济也开始稳步恢复。

后来,李世民经常跟大臣们提起魏徵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论,说:“魏徵给我上的这堂‘民生思政课’,我这辈子都不会忘。作为皇帝,要是忘了老百姓,就等于忘了自己的根基,早晚都会垮台。”

3.4 直言不讳:连皇后送礼都敢管的“职场硬茬”

魏徵的“耿直”,不仅体现在“怼皇帝”上,还体现在“管皇后”上——连长孙皇后的事,他都敢插一嘴,而且一点都不留情面。

有次长孙皇后的生日,李世民想“给皇后一个惊喜”,就下令“从国库拨出十万匹绸缎,送给皇后当生日礼物”。长孙皇后知道后,觉得“太浪费了”,想拒绝,但又怕李世民不高兴,就没好意思说。

魏徵知道后,直接去找李世民,说:“陛下,您给皇后送十万匹绸缎当生日礼物,太不合适了!”

李世民有点纳闷:“这是我给皇后的生日礼物,跟你有什么关系?而且皇后跟着我吃苦受累,我给她送点礼物,怎么就不合适了?”

魏徵说:“陛下,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还不富裕,有的老百姓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您从国库拨出十万匹绸缎给皇后当礼物,要是让老百姓知道了,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陛下和皇后‘铺张浪费’,不关心他们的死活。而且国库的钱和绸缎,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您怎么能随便用来送礼物呢?”

李世民说:“我就送这一次,以后不送了还不行吗?”

魏徵说:“一次也不行!陛下是皇帝,皇后是国母,你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大唐的风气。要是你们铺张浪费,其他官员和贵族也会跟着学,到时候天下的风气就坏了,老百姓的负担也会更重。而且皇后是个贤德的人,她也不会愿意您这么做的——陛下要是真的疼皇后,不如多关心老百姓,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比送十万匹绸缎更有意义。”

李世民听了,觉得魏徵说得有道理,就打消了给皇后送绸缎的念头,还跟长孙皇后说了这件事。长孙皇后不仅没生气,还笑着说:“魏徵真是个忠臣啊!他不仅为陛下着想,还为老百姓着想,也为我着想——要是我真的收了那些绸缎,恐怕会被老百姓骂的。”

后来,长孙皇后还特意派人给魏徵送了赏赐——不是绸缎和金银,而是一本《汉书》和几匹普通的布,还附了一封信,说:“魏先生,您直言不讳,是大唐的忠臣,也是我的良师益友。这几样东西虽然不值钱,但代表着我的一点心意,希望您能继续为陛下提意见,为大唐出力。”

魏徵收到赏赐后,特别感动——他没想到,自己“管了皇后的事”,不仅没被责怪,还得到了皇后的认可。从那以后,他更坚定了“直言不讳”的决心——不管是皇帝的事,还是皇后的事,只要是不对的,他就一定会指出来。

第四章 不止会怼人:魏徵的“治国硬实力”

4.1 安抚李建成旧部:化解内斗的“公关大师”

玄武门之变后,唐朝面临一个大问题——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遍布全国各地,有的还掌握着兵权,他们对李世民“杀兄夺位”不满,有的甚至想“谋反”,给唐朝的稳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当时很多大臣都劝李世民“斩草除根”,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都杀了或者流放,以绝后患。李世民虽然没同意,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杀了怕失去民心,不杀又怕他们谋反,陷入了“两难”。

这时候,魏徵站了出来,说:“陛下,处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不能用‘杀’和‘流放’,要用‘安抚’和‘重用’。”

李世民问:“怎么安抚?怎么重用?他们都是李建成的人,怎么会真心跟着我干?”

魏徵说:“陛下,李建成的旧部里,有很多有本事的人,比如薛万彻、冯立这些将领,还有王珪这些文官,他们只是跟着李建成,不是真心想反唐。您只要赦免他们的罪,给他们官做,让他们有机会施展本事,他们肯定会感激您的恩情,真心跟着您干。而且您这么做,还能让天下人知道您‘宽容大度’,愿意接纳不同阵营的人才,这样一来,更多的人才会来投奔您,唐朝的根基也会更稳。”

为了让李世民放心,魏徵还主动请缨:“陛下,我以前是李建成的旧部,那些人大多认识我,我愿意去安抚他们,跟他们说陛下的心意。”

李世民答应了,派魏徵去安抚李建成的旧部。魏徵不负所望,先是找到了薛万彻——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变中,曾带兵攻打秦王府,后来逃到了终南山。魏徵找到他,说:“薛将军,陛下知道你是个猛将,不想杀你,还想让你继续为大唐效力。你要是愿意回来,陛下肯定会重用你。”

薛万彻有点犹豫:“我之前跟陛下作对,陛下真的会原谅我吗?”

魏徵说:“陛下是个明君,他看重的是你的本事,不是你的过去。我以前也跟陛下作对,陛下不仅没杀我,还封我为谏议大夫,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薛万彻被魏徵说动了,跟着他回到了长安。李世民果然没责怪他,还封他为“右领军将军”,让他带兵打仗。后来薛万彻成了唐朝的名将,为唐朝平定突厥、高句丽立下了汗马功劳。

接着,魏徵又去安抚了冯立、王珪等李建成的旧部,他们也都回到了长安,被李世民重用。就这样,在魏徵的“公关操作”下,李建成旧部的“谋反危机”被化解了,唐朝也避免了一场“内斗”,稳定了局势。

李世民后来跟大臣们说:“要是没有魏徵,我可能早就把李建成的旧部杀了,那样不仅会失去很多人才,还会让天下人骂我‘残暴’。魏徵这小子,不仅会怼我,还会帮我解决大问题,真是我的得力助手!”

4.2 修订法律:让规则变人性化的“合规专家”

贞观初年,唐朝用的还是隋朝的法律,很多条款都“太严苛”“不人性化”——比如“小偷小摸就要判死刑”“老百姓不小心损坏了官物就要流放”“官员犯错,家人要连坐”,这些条款不仅让老百姓怨声载道,还让官员们“不敢做事,怕犯错”。

李世民想修订法律,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就找魏徵商量:“魏徵,隋朝的法律太严苛了,我想修订一部新的法律,让它更公平、更人性化,你有什么好建议?”

魏徵说:“陛下,修订法律,关键是‘以人为本’——法律是为了维护秩序,不是为了惩罚人。所以新的法律,要做到‘三个原则’:第一,‘罪刑相当’,犯多大的错,就受多大的罚,不能小题大做;第二,‘废除连坐’,一个人犯错,不能让他的家人一起受罚,那样太不公平;第三,‘鼓励自首’,只要罪犯主动自首,并且改正错误,就可以减轻或者免除惩罚,这样能减少犯罪。”

李世民觉得“三个原则”很有道理,就让魏徵牵头,组织一批法律专家修订法律。在修订法律的过程中,魏徵还解决了几个“争议很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保留‘死刑复奏’制度?”以前的法律规定,地方官员可以直接判处罪犯死刑,不用上报朝廷。魏徵觉得“这样太容易出现冤假错案”,就建议“实行死刑复奏制度——地方官员判处罪犯死刑后,要上报朝廷,朝廷再派人复核,确认没有冤假错案后,才能执行死刑”。这个建议被采纳后,很多被冤枉的罪犯都得到了赦免。

第二个问题:“如何处理‘官员受贿’?”以前的法律规定,官员受贿一尺布就要判死刑,魏徵觉得“太严苛了”,就建议“根据受贿的数额和情节轻重来判刑——受贿数额小、情节轻的,撤职或者降职;受贿数额大、情节重的,才判死刑”。这样一来,官员们“既不敢受贿,又不至于因为一点小错就丢了性命”,工作积极性也提高了。

第三个问题:“如何保护‘老百姓的财产’?”以前的法律对“损坏老百姓财产”的处罚很轻,魏徵建议“加重对‘损坏老百姓财产’的处罚——官员要是因为失职损坏了老百姓的财产,要赔偿老百姓的损失,还要被处分;要是故意损坏老百姓的财产,要从重处罚”。这个建议被采纳后,老百姓的财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对唐朝的认同感也更强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魏徵终于完成了《唐律》的修订——这部法律共502条,比隋朝的法律更公平、更人性化、更简洁,不仅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还成了后世法律的“范本”,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法律制度。

李世民看着修订好的《唐律》,对魏徵说:“魏徵,你不仅是个好谏臣,还是个好的‘合规专家’!有了这部法律,大唐的秩序会更稳定,老百姓的生活也会更安心。”

4.3 选拔人才:不看关系看能力的“hR总监”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选拔人才主要靠“推荐制”——官员推荐自己的亲戚、朋友或者门生,很多有本事但没背景的人,根本没机会当官。这种制度导致“官场关系网复杂”“官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官员没本事,却因为有背景当了大官,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李世民想改变这种情况,就找魏徵商量:“魏徵,现在选拔人才靠推荐,很多有本事的人没机会当官,你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这种情况?”

魏徵说:“陛下,选拔人才,关键是‘公平、公正、公开’——不能看关系,要看能力;不能靠推荐,要靠考试。我建议您‘完善科举制度’,让有本事的人不管有没有背景,都能通过考试当官;同时,还要‘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不管是推荐上来的,还是考试上来的,只要没本事、不称职,就把他撤职,让有本事的人顶替他。”

李世民采纳了魏徵的建议,让他负责“完善科举制度”和“官员考核”,相当于让他当了唐朝的“hR总监”。

在完善科举制度方面,魏徵做了三件事:

4. 增加考试科目:除了以前的“进士科”(考诗词歌赋),还增加了“明经科”(考儒家经典)、“明法科”(考法律)、“明算科”(考数学),让不同特长的人都有机会当官。

5. 规范考试流程:规定“考试由朝廷统一组织,地方官员不能干预”“考生的试卷要密封,阅卷官看不到考生的名字,避免徇私舞弊”“考试成绩公布后,允许考生申诉,要是发现阅卷不公,重新阅卷”。

6. 扩大招生范围:规定“不管是豪门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学问,都能参加科举考试”,还派人去偏远地区宣传科举制度,让更多有本事的人知道“可以通过考试当官”。

在官员考核方面,魏徵也做了三件事:

4. 制定考核标准:把考核内容分成“政绩”“品德”“能力”三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评分标准,比如“政绩”看“有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老百姓对他的评价怎么样”,“品德”看“有没有贪污受贿”“有没有欺压百姓”,“能力”看“处理事情的效率怎么样”“有没有创新的办法”。

5. 实行“年度考核”:每年年底,朝廷派人去各地考核官员,根据考核结果,把官员分成“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优秀的升官,合格的留任,不合格的降职或撤职。

6. 鼓励“群众监督”:允许老百姓向朝廷举报“不称职的官员”,只要举报属实,就对官员进行处分,同时给举报人奖励,让老百姓也参与到官员考核中来。

魏徵的这些措施,彻底改变了唐朝的“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多有本事但没背景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当了官;很多没本事、靠关系当官的人,因为考核不合格被撤职。官场的风气变得越来越好,官员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为“贞观之治”提供了“人才支撑”。

有次李世民跟魏徵说:“现在很多有本事的人都当了官,把事情办得很好,老百姓也夸咱们唐朝的官员有本事,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魏徵笑着说:“陛下,这不是我的功劳,是陛下重视人才的功劳。要是陛下不支持我完善科举制度和官员考核,我也做不成这些事。”

李世民说:“你不用谦虚——要是没有你这个‘hR总监’,我就算重视人才,也不知道该怎么选拔人才、考核人才。有你在,我放心!”

4.4 辅佐贞观之治:从谏臣到“治国合伙人”

在魏徵的辅佐下,李世民在“民生”“法律”“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唐朝的秩序越来越稳定,官员的素质越来越高,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到了贞观中期,唐朝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百姓安居乐业,官员清正廉洁”的景象,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

而魏徵,也从“单纯的谏臣”变成了李世民的“治国合伙人”——李世民不管是制定国家政策,还是处理国际事务,都一定会跟魏徵商量;魏徵也不仅限于“提意见”,还会主动参与到“政策制定”和“事务处理”中,为“贞观之治”出了很多“金点子”。

比如在“处理突厥问题”上,突厥是唐朝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骚扰唐朝边境,老百姓苦不堪言。李世民想“派兵攻打突厥”,但又怕“劳民伤财”,就找魏徵商量。

魏徵说:“陛下,攻打突厥不是最好的办法——突厥虽然经常骚扰咱们,但他们内部矛盾重重,首领颉利可汗又很残暴,很多突厥部落都不服他。咱们不如‘先礼后兵’——先派使者去跟颉利可汗谈判,让他不要骚扰咱们的边境;同时,咱们再暗中联络那些不服颉利可汗的突厥部落,跟他们结盟,要是颉利可汗不听劝,咱们再联合这些部落一起攻打他,这样既能打败突厥,又不用劳民伤财。”

李世民采纳了魏徵的建议,派使者去跟颉利可汗谈判,同时暗中联络突厥部落。颉利可汗不仅不听劝,还率军南下,想攻打长安。李世民就派李靖、李绩等将领,联合突厥部落,一起攻打颉利可汗。结果颉利可汗被打败,突厥也被唐朝征服,唐朝的边境从此稳定下来。

再比如在“处理外交关系”上,当时很多周边国家都想“跟唐朝建交”,有的国家还想“向唐朝称臣”。李世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就找魏徵商量。

魏徵说:“陛下,处理外交关系,关键是‘平等、友好、互利’——咱们不能因为唐朝强大,就欺负其他国家;也不能因为想让其他国家称臣,就给他们太多赏赐,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咱们应该跟周边国家‘建交’,互相通商、互相交流文化,要是他们遇到困难,咱们可以帮助他们,这样既能让周边国家尊重咱们,又能让唐朝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李世民采纳了魏徵的建议,跟周边国家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外交关系,还开辟了“丝绸之路”,让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卖到了西域和欧洲,同时也把西域和欧洲的香料、珠宝、文化等带到了唐朝。唐朝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很多外国人都来唐朝留学、经商、做官,长安也成了“国际大都市”。

贞观十二年(638年),李世民在庆功宴上,当着所有大臣的面,说:“贞观之治能有今天的成就,魏徵的功劳最大!要是没有魏徵,我可能早就变得骄傲自满,忘了老百姓的疾苦;要是没有魏徵,我可能早就犯了很多错误,让唐朝陷入混乱。魏徵,你是我的镜子,也是大唐的镜子——有你在,我才能看清自己的缺点,才能把大唐治理好!”

魏徵站起来,躬身行礼:“陛下,贞观之治的成就,不是臣一个人的功劳,是陛下英明神武,是各位大臣齐心协力,是老百姓支持的结果。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不敢居功。”

看着谦虚的魏徵,李世民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知道,魏徵不仅是他的“镜子”,更是他的“治国合伙人”,是“贞观之治”的“幕后功臣”。

第五章 凌烟阁与身后名:硬茬谏臣的终极荣誉

5.1 英年早逝:李世民的“哭丧式怀念”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生病了——因为常年操劳,他得了“重病”(史书记载为“疾笃”,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重病缠身),卧床不起。李世民知道后,比自己生病还着急,派了最好的医生去给魏徵治病,还每天派人去探望,询问病情;他还亲自去魏徵家看望他,有时候一天去好几次。

有次李世民去魏徵家,看到魏徵家的房子“又小又旧”,连个像样的客厅都没有,床上铺的还是“粗布被子”,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魏徵当了十几年的大官,封了国公,却过得这么简朴,比很多普通官员都寒酸。他跟魏徵说:“你为大唐做了这么多事,怎么还住这么破的房子?我这就让人给你盖一座新房子,再给你送些绸缎和金银,让你好好养病。”

魏徵摇摇头,虚弱地说:“陛下,不用了——臣的房子虽然旧,但能住就行;臣的被子虽然粗,但能保暖就行。要是陛下真的想疼臣,就多关心老百姓,多听大臣们的意见,把大唐治理得更好,这比给臣盖新房子、送金银更有意义。”

李世民听了,忍不住掉了眼泪:“魏徵,你都病成这样了,还想着老百姓,想着大唐,你让我怎么能不感动?你一定要好好养病,等你病好了,咱们还一起商量国家大事,一起看大唐的繁荣。”

可魏徵的病情越来越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享年64岁。李世民听到消息后,当场就哭了,哭得像个孩子一样,连朝都不上了,还下令“全国哀悼五天”,追封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让他陪葬昭陵(李世民自己的陵墓)——这是唐朝大臣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在魏徵的葬礼上,李世民亲自为他送行,还哭着说:“魏徵啊魏徵,你怎么就这么走了?你走了,谁还会跟我提意见?谁还会帮我纠正错误?以后我要是犯了错,再也没人会像你一样,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了!”

大臣们看着悲痛的李世民,也都跟着掉眼泪——他们知道,李世民不是在“作秀”,是真的舍不得魏徵,真的把魏徵当成了“最好的朋友”“最得力的助手”。

5.2 凌烟阁功臣:排名第四的“谏臣天花板”

魏徵去世后不久,李世民为了纪念那些“跟着他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下令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功臣像”——每个功臣的像都跟真人一样大,还附上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功劳,挂在凌烟阁里,让后人永远纪念他们。

在这二十四功臣里,魏徵排第四——仅次于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大舅子,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李孝恭(唐朝宗室,平定南方的功臣)、杜如晦(贞观名相,房谋杜断的“断”),比房玄龄(贞观名相,房谋杜断的“谋”)还高一位。

很多人觉得“魏徵只是个谏臣,没带兵打天下,也没像房玄龄、杜如晦那样制定国家政策,怎么能排第四?”李世民解释说:“魏徵的功劳,不在带兵打仗,也不在制定政策,而在‘帮我成为一个好皇帝’。要是没有魏徵,我可能早就变得骄傲自满,忘了老百姓的疾苦;要是没有魏徵,我可能早就犯了很多错误,让贞观之治毁于一旦。他是我的‘镜子’,是大唐的‘良心’——把他排第四,是应该的,甚至还低了!”

凌烟阁的功臣像完成后,李世民经常去凌烟阁看望,每次看到魏徵的像,都会站很久,回忆起以前跟魏徵“相爱相杀”的日子——想起魏徵阻止他打猎,想起魏徵让他藏死鹞子,想起魏徵跟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起魏徵帮他安抚李建成旧部、修订法律、选拔人才……

有次李世民跟身边的人说:“我现在看着魏徵的像,就像看到他本人一样。以前他在的时候,我总觉得他怼我很烦人,现在他不在了,我才知道,有他在,是多么幸福的事。要是能再让我听一次他的意见,就算被他怼一顿,我也愿意!”

5.3 死后风波:墓碑被推又重建的“职场传奇”

魏徵去世后,还发生了一段“小风波”——有人跟李世民告状,说“魏徵以前把自己给陛下提的意见,都偷偷告诉了史官,想让自己名留青史”;还有人说“魏徵推荐的杜正伦、侯君集,后来都犯了错,杜正伦被贬,侯君集谋反被杀,说明魏徵推荐人才眼光不行,甚至可能跟他们结党营私”。

李世民本来就因为“想念魏徵”心里有点难受,听到这些话后,一下子就生气了——他觉得魏徵“不忠诚”,不仅想“靠提意见博名声”,还推荐了“坏人”,差点害了大唐。他当场下令:“取消魏徵儿子的婚约(之前李世民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魏徵的儿子),还把魏徵的墓碑推倒!”

大臣们都不敢劝——他们知道,李世民现在在气头上,谁劝谁倒霉。

可没过多久,李世民就后悔了——有次他带兵去攻打高句丽,结果打了败仗,损失惨重。回来的路上,他想起了魏徵,要是魏徵还在,肯定会劝他“不要轻易攻打高句丽,要先稳定国内局势,关心老百姓”,他也不会打这场败仗。

他跟身边的人说:“要是魏徵还在,我就不会打这场败仗了。以前我总觉得他怼我很烦,现在才知道,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我好,为了大唐好。那些说魏徵坏话的人,都是在骗我!”

回到长安后,李世民立刻下令:“重建魏徵的墓碑,恢复魏徵儿子的婚约,还派人去魏徵家慰问他的家人,补偿他们的损失。”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亲自去魏徵的墓碑前,哭着说:“魏徵,我错了,我不该听别人的坏话,怀疑你,推倒你的墓碑。你放心,我以后会像你在的时候一样,多听意见,多关心老百姓,把大唐治理得更好,不辜负你的期望。”

这段“墓碑被推又重建”的风波,不仅没影响魏徵的名声,反而让人们更敬佩他——连皇帝都承认自己错了,还亲自为他重建墓碑,这足以说明魏徵的“忠诚”和“重要性”。

5.4 千年传说:魏徵精神的“现代职场启示”

魏徵去世后,他的故事和精神,流传了一千多年,成了“忠臣”“谏臣”的典范,也给现代职场人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耿直”,告诉我们“职场中要敢于说真话,敢于指出问题——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只要你是为了团队好,老板早晚都会理解你,认可你”;他的“忠诚”,告诉我们“职场中要忠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自己的团队,不是忠于某个老板,而是忠于‘把事情做好’的初心——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他的“能力”,告诉我们“职场中不能只靠‘怼人’博眼球,还要有真本事——会提意见,更要会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成为老板离不开的‘得力助手’”;他的“简朴”,告诉我们“职场中不要太看重名利,不要追求铺张浪费——真正的荣誉,不是靠财富和地位换来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换来的”。

现在,很多人在聊“职场生存法则”的时候,还会提到魏徵——比如有人会说“做员工,就要像魏徵一样,敢说真话,有真本事,老板才会重用你”;有人会说“做老板,就要像李世民一样,能听进去逆耳忠言,敢于承认错误,团队才会有凝聚力”;有人会说“做团队,就要像‘李世民与魏徵’一样,老板敢放权,员工敢负责,互相成就,才能把事情做好”。

魏徵的故事,也被写进了史书、小说、电视剧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里都有他的传记,《隋唐演义》《贞观长歌》等电视剧里,也刻画了他“耿直、忠诚、有本事”的形象。甚至在民间传说里,魏徵还成了“门神”——传说唐太宗生病的时候,总觉得有鬼魂骚扰,秦叔宝和尉迟恭就站在门口守护他,后来魏徵也加入了,成了“第三位门神”,这虽然是传说,但也能看出人们对魏徵的“喜爱”和“敬佩”。

一千多年过去了,魏徵早已成了“初唐名臣”的代表,成了“职场硬茬”的天花板。每当人们提起他,都会想起那个“敢怼皇帝、敢说真话、有真本事”的魏徵,想起他为“贞观之治”立下的汗马功劳,想起他留给我们的“职场启示”——做一个耿直的人,做一个有本事的人,做一个忠于初心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被人尊重,被人铭记。

这,就是魏徵——一个把李世民怼到“真香”的初唐“谏言天花板”,一个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学习的人。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无敌小兵三国行这个书生不能惹名门医女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极限保卫捡到一只始皇帝帝国雄心穷不拉几的李二大唐双穿:小兕子是我的!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晚唐余晖在下首席谋士,只是有点缺德大乾憨婿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砍不平三国江东霸主扛着AK闯大明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宋晋府录天下兴亡红楼之万人之上大明:舞弄乾坤三国:东归志!帝王战场:我朱厚照,就喜欢横推锦衣状元朱浩三国我为尊刘大耳的春天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红楼:从今以后,我就是贾琏枌榆草木长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天命玄鸟,华夏始焉惜芳时帝王霸宠:爱妃哪里逃!仙人只想躺着震惊,我居然穿越成了大唐小地主我是科技之王新妖孽兵王盛宠娇妃我是一个原始人穿越医女嫁贤夫干宋明末之从千户到辽东王大唐:迎娶毁容公主,我乐麻了!重生1926:开局深谷野人穿越成童生,靠摸鱼抓虾养活全家我真不是亮剑楚云飞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大明:我朱雄英来了盛宠医妃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大宋河山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开局退婚后女帝要我做夫君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