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姚崇职场历险记:从“仓库管理员”到开元盛世“救时宰相”

第一章 开局有点“接地气”:一个学霸的基层“搬砖”路

公元651年,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姚家添了个娃,爹妈给他取名“崇”,字“元之”——听着就带着股“要走正路”的期许。这姚崇打小就不是一般孩子,别的娃在村口追鸡赶狗的时候,他要么抱着《汉书》蹲在门槛上啃,要么跟着村里的武把式练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武双修的学霸”,既懂“之乎者也”,又能“耍两下子”。

不过学霸的职场开局,跟后来的“宰相生涯”比起来,简直像“新手村任务”——太接地气了。唐朝的科举制度虽说能让寒门子弟出头,但想直接“空降中央”基本不可能,得从基层一步步熬。姚崇考中进士后,第一个岗位是濮州司仓参军,说直白点就是“仓库管理员”,管当地官府的粮食、布匹这些物资。

这活儿说起来简单,干起来琐碎到让人头大。当时的仓库没监控没扫码枪,所有物资进出全靠手写记账,大到几百石粮食,小到几匹布,都得记清楚“哪天进的、谁送来的、哪天出的、给谁领的”,差一粒米都得查半天。跟姚崇一起入职的同事,没几天就开始敷衍,账本写得龙飞凤舞,甚至有时候“大概齐”就完事了。姚崇却不一样,他给仓库定了个“规矩”:早上先盘点,晚上再核对,进出物资必须有签字,账本用“三色笔”记——红色标紧急,黑色记常规,蓝色注疑问。

有次州官来查仓库,翻了其他同事的账本,越看眉头越皱,直到拿起姚崇的账本,才舒了口气:“你这账本,比我家里的明细账还清楚!”后来濮州闹了次小饥荒,需要开仓放粮,别的仓库因为账本混乱,半天算不清能放多少,姚崇却当场报出数字,还把放粮的流程、领粮人的登记方式都列得明明白白,州官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不是管仓库的料,是能管大事的人!”

这段“仓库管理员”经历,后来成了姚崇的“职场宝藏”。他后来管朝政、处理蝗灾、应对叛乱,都保持着“记账式”的严谨——不管事儿多大,先理清楚“来龙去脉”,再找“解决办法”,从不拍脑袋决策。用他自己的话说:“管仓库的时候,差一粒米都得补;管天下的时候,差一件事就可能误百姓,哪敢马虎?”

基层熬了几年,姚崇终于迎来了“晋升机会”,被调到郑州当司户参军,管当地的户籍和诉讼。郑州比濮州热闹,事儿也更多:今天张家说李家占了自家地,明天王家兄弟争家产,后天又有商人告官差勒索。姚崇处理这些事,有个“独门秘诀”:先听两边说,再去现场看,最后找“老邻居”打听。

有次两个农户争一块地,都说地是自己的,还都拿出了地契。姚崇没急着断案,先去地里转了一圈,发现地里种的庄稼不一样——一边种小麦,一边种玉米。他又找旁边的老人问,老人说:“张家一直种小麦,李家去年才搬来,之前这块地荒了好几年。”姚崇再看地契,张家的地契上写着“地擅小麦”,李家的地契却是临摹的。当场就戳穿了李家的假地契,李家服得口服心服。

旁边的小吏问他:“姚大人,您怎么这么快就断清楚了?”姚崇笑着说:“哪有什么诀窍?不过是多走两步、多问两句。老百姓的事,都藏在地里、藏在话里,光看文书可不行。”——这话要是放现在,就是“职场人该有的务实:别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多到一线找答案”。

第二章 武则天时期的“职场黑马”:敢跟“二张”硬刚的狠人

公元696年,契丹叛乱,攻陷了营州(今辽宁朝阳),消息传到洛阳,武则天朝堂上的大臣们瞬间慌了神。有人说“赶紧派兵去打”,有人说“要不跟契丹议和”,还有人说“是不是咱们得罪了上天,才降下灾祸”,吵来吵去没个准主意。

这时候,时任夏官郎中(兵部郎中,相当于国防部中层官员)的姚崇站了出来,手里拿着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奏折,清了清嗓子说:“陛下,契丹叛乱,表面是他们想造反,其实是营州的官员苛待契丹百姓,逼得他们没办法。现在要做的,不是急着派兵,也不是议和,而是先查营州官员的问题,再派有经验的将领去安抚百姓,同时整肃边防。”

他还当场列出了三条具体措施:第一,派使者去契丹部落,说明朝廷愿意解决百姓的困难,分化叛乱势力;第二,让边防军加固城防,避免再丢城池;第三,严惩营州那些苛待百姓的官员,给契丹人一个交代。武则天本来就头疼没人能拿出靠谱方案,听姚崇说得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当场就拍板:“就按你说的办!”

结果不出姚崇所料,使者去了契丹部落,很多原本被迫叛乱的百姓都愿意归顺,加上边防军防守得当,没几个月,契丹叛乱就被平定了。武则天特别高兴,召见姚崇说:“你不仅懂军事,还懂人心,是个难得的人才!”当场就把他升为夏官侍郎(兵部副部长)——姚崇这匹“职场黑马”,总算从“中层”冲到了“高层”。

不过在武则天时期当官,光有能力还不够,还得会“应付麻烦”——比如当时权倾朝野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则天的宠臣)。这俩人仗着武则天的宠爱,骄横跋扈,大臣们要么巴结,要么躲着,没人敢得罪。但姚崇偏不,该硬的时候比谁都硬。

有次张易之想让姚崇把自己的亲戚提拔成京官,特意摆了酒请姚崇吃饭。酒过三巡,张易之笑着说:“姚侍郎,我有个表弟,学问不错,能不能帮他在京城谋个差事?”姚崇放下酒杯,慢悠悠地说:“张大人,提拔官员得看能力和资历,您表弟要是真有本事,不妨让他参加科举,考中了自然有官做;要是没本事,我就是提拔了他,老百姓也不答应啊。”

张易之没想到姚崇这么不给面子,脸一下子就沉了,旁边的人都替姚崇捏把汗。姚崇却跟没事人一样,继续喝酒吃菜,还跟张易之说:“张大人,咱们都是为陛下办事,要是因为私情坏了规矩,陛下知道了也不会高兴,您说对吧?”张易之被噎得说不出话,只能干笑两声,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有人问姚崇:“你就不怕张易之报复你?”姚崇说:“我当官是为了陛下,为了老百姓,不是为了巴结谁。他要是想报复我,我也不怕——只要我没做错事,陛下心里有数。”果然,武则天知道这事后,不仅没怪姚崇,反而更信任他了,说:“姚崇这个人,刚正不阿,是个忠臣。”

不过姚崇也不是“一根筋”,他知道什么时候该“软”。有次武则天想把自己的侄子武三思提拔为宰相,找姚崇商量。姚崇知道武则天疼侄子,但武三思没什么本事,还特别贪权。他没直接说“不行”,而是说:“陛下,武三思是您的侄子,您疼他是应该的。但宰相是管天下事的,得找有能力、老百姓信服的人。要是武三思当宰相,大臣们可能会有意见,老百姓也会说您偏心,反而会让他招人恨,这不是害了他吗?”

武则天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打消了提拔武三思的念头。后来武则天跟人说:“姚崇说话,总是能说到我心坎里,既不让我为难,又能把道理讲清楚。”——这就是姚崇的“职场智慧”:跟领导提意见,不是“硬怼”,是“替领导着想”,用“为你好”的方式,说“正确的话”。

第三章 中宗睿宗时期的“职场过山车”:会避坑的才是聪明人

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杀了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中宗复位后,姚崇因为之前反对“二张”,又有能力,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继续留在中央任职。

本以为能安安稳稳搞事业,没想到中宗是个“妻管严”,朝政全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把持。韦皇后想当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更离谱,直接跟中宗要“皇太女”的位置,还到处卖官鬻爵——当时只要给钱,就能买到官,甚至有个卖饼的小贩,花了钱就当了“五品官”,老百姓都调侃说“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补阙、拾遗都是唐朝的官名,意思是官多到用车装、用斗量)。

姚崇看着这乱糟糟的局面,心里直犯嘀咕:“再这么下去,唐朝的江山早晚得被折腾没了。”但他也知道,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势力太大,跟她们硬刚,不仅救不了朝廷,还得把自己搭进去。于是他找了个机会,跟中宗说:“陛下,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想回老家养老,您能不能成全我?”

中宗正愁姚崇老提意见,碍着韦皇后的事,一听他要退休,立马就同意了,还赏了他不少钱。姚崇就这么“主动下岗”,避开了韦皇后的“职场大坑”。后来有人说他“胆小怕事”,姚崇却笑着说:“我不是胆小,是没必要跟烂人烂事纠缠。留着命,以后还有机会为朝廷办事;要是现在硬拼,死了也没用。”

果然,没几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就杀了中宗,想篡夺皇位。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和太平公主又发动政变,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复位。睿宗复位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姚崇,赶紧派人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为中书令(宰相)。

姚崇回朝后,第一件事就是帮睿宗稳定朝局。当时太平公主因为拥立睿宗有功,特别骄横,不仅干预朝政,还想废掉太子李隆基(她的侄子),另立一个听话的太子。大臣们都怕太平公主,没人敢说话,姚崇却直接跟睿宗说:“陛下,太平公主是您的妹妹,您疼她没错,但她不能干预朝政啊!现在太子已经立了,天下人都知道,要是太平公主总想着废太子,会让朝廷动荡,老百姓也不得安宁。不如把太平公主送到洛阳去,让她安心养老,这样太子也能安心,朝廷也能稳定。”

睿宗有点犹豫:“我就这么一个妹妹,把她送走,会不会太狠心了?”姚崇说:“陛下,您把她送走,是为了她好,也是为了天下好。要是她继续干预朝政,早晚得出事,到时候您想保她都保不住。”睿宗想想也对,就准备下令把太平公主送到洛阳。

可这事被太平公主知道了,她气冲冲地跑到睿宗面前哭,说姚崇要害她。睿宗耳根子软,被太平公主一哭,就改了主意,还把姚崇贬为申州刺史(今河南信阳)。姚崇接到贬官令的时候,正在家里写奏折,看到圣旨,只是叹了口气,然后把奏折收好,跟家人说:“收拾收拾,咱们去申州。”

家人都替他委屈,说:“您是为了朝廷好,怎么还被贬了?”姚崇笑着说:“没事,职场上总有起起落落。申州也是老百姓的地方,去那里也能为老百姓办事。再说,只要太子没事,朝廷早晚有清明的一天。”

在申州当刺史的时候,姚崇也没闲着。申州当时闹水灾,很多老百姓的房子被冲毁了,没地方住,也没饭吃。姚崇一方面组织民工修堤坝,防止再发水灾;另一方面开仓放粮,还让官府出钱帮老百姓盖房子。不到一年,申州就恢复了元气,老百姓都夸他“是个好官”。

后来有人问姚崇:“您被贬了这么多次,怎么还这么有干劲?”姚崇说:“当官不是为了官位,是为了办事。不管在中央还是地方,只要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就算没白当这个官。”——这话听着简单,却是姚崇的“职场初心”:不恋权、不贪位,只在乎“能不能办事”。

第四章 玄宗时期的“救时宰相”:解决问题的“一把好手”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玄宗刚上台,就想找个有能力、敢担当的宰相帮他治理天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姚崇。当时姚崇正在同州当刺史,玄宗特意派使者去同州,把姚崇接到长安,跟他在渭水边上的行宫里谈话。

玄宗问姚崇:“现在天下刚安定下来,但问题还很多:宦官干政、边将专权、赋税太重、官场腐败……你要是当宰相,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姚崇早就想好了,当场就提出了“十事要说”,也就是十条治国建议:

1. 不许宦官干预朝政——把“办公室里的传话筒”赶回后宫,不让他们瞎指挥;

2. 不许边将随意扩张领土,避免劳民伤财——打仗得看实际需求,不能为了“政绩”瞎打;

3. 依法办事,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老百姓,都得遵守律法——不能搞“特殊待遇”;

4. 减少赋税,让老百姓能安心种地——别把老百姓逼得活不下去;

5. 不许滥封官,控制官员编制——避免“官多民少”,人浮于事;

6. 不让外戚(皇后、妃子的亲戚)干政——防止“枕边风”吹乱朝政;

7. 尊重大臣,跟大臣商量着办事——别搞“一言堂”;

8. 允许大臣直言进谏,不因为大臣说真话就治罪——听得进批评才能进步;

9. 禁止建造豪华宫殿,节省开支——把钱用在老百姓身上,别搞“形象工程”;

10. 整顿边防,让边防军安心守卫,别总调动他们——避免士兵疲劳,边防不稳。

玄宗听一条,点一下头,等姚崇说完,他激动地说:“这十条,都是我想说却没说出来的!有你这样的宰相,何愁天下不安定?”当场就任命姚崇为中书令,让他全权负责朝政——姚崇终于迎来了自己职场的“巅峰时刻”,成了开元盛世的“开国宰相”。

姚崇当宰相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处理蝗灾。公元716年,山东、河南等地闹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落在地里,转眼间就把庄稼啃得精光。当时的老百姓特别迷信,以为蝗灾是“上天惩罚”不敢杀蝗虫,只能对着蝗虫磕头祈祷,有的地方官也跟着老百姓一起求神,眼睁睁看着庄稼被吃。

姚崇知道后,急得直跺脚:“都什么时候了,还信这些没用的!再不治蝗,老百姓就得饿死,天下就得乱!”他马上给玄宗上书,请求派人去灾区灭蝗,还制定了“灭蝗方案”:让官府给老百姓发“捕蝗工具”,比如竹筐、扫帚,规定“捕一斤蝗虫,给一斤粮食”,还让地方官带头灭蝗,谁要是敢不配合,就治谁的罪。

可方案刚推行,就有人反对。汴州刺史倪若水说:“蝗虫是上天派来的,只能祈祷,不能捕杀。要是杀了蝗虫,会得罪上天,降下更大的灾祸。”还上书弹劾姚崇,说他“违背天意,不懂敬畏”。

姚崇看了倪若水的奏折,气得笑了,马上给倪若水回信:“你说蝗虫是上天派来的,那上天为什么不派蝗虫去吃你的官印?现在老百姓的庄稼被吃了,你不心疼,还在这里说风凉话!要是因为你不灭蝗,让老百姓饿死,我先把你这个刺史免了,再跟你算总账!”

倪若水被姚崇怼得没话说,赶紧组织人灭蝗。姚崇还不放心,派了自己的亲信去灾区监督,每天汇报灭蝗进度。就这样,用了不到一个月,蝗灾就被控制住了,保住了老百姓的庄稼。玄宗高兴地说:“要是没有姚崇,这次蝗灾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姚崇真是我的‘救时宰相’啊!”

除了灭蝗,姚崇还干了不少“实事”。比如整顿官场,他发现当时有很多“冗余官员”,比如有的官只拿工资不干活,有的官一个人兼好几个职位。姚崇就跟玄宗建议,对全国的官员进行“考核”,能干活的留,不能干活的免,兼职太多的减。玄宗同意后,姚崇亲自负责考核,一下子免了上千个“冗余官员”,官场风气立马就好了不少。

还有一次,玄宗想给姚崇的儿子封官,姚崇却不同意,说:“我儿子没什么本事,要是因为我的关系给他封官,老百姓会说我偏心,也会让其他官员不服。陛下要是想赏我,不如多给我点时间,让我多为朝廷办点事。”玄宗听了,更佩服姚崇了,说:“你不仅自己正直,还能约束家人,真是难得!”

第五章 “姚宋”搭档:开元盛世的“黄金组合”

姚崇当宰相的时候,还有个好搭档,就是宋璟。宋璟比姚崇小几岁,也是个正直、有能力的人,当时任御史大夫(相当于监察委员会主任)。姚崇和宋璟的风格不一样:姚崇灵活务实,擅长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灭蝗、整顿边防;宋璟严谨刚正,擅长制定规则、维护律法,比如打击腐败、规范官员行为。两人搭配,简直是“黄金组合”,被后人称为“姚宋”。

有次朝廷要选拔官员,姚崇负责“推荐人选”,宋璟负责“考核能力”。姚崇推荐了一个叫魏知古的人,说他有能力、品行好。宋璟考核后,发现魏知古确实不错,就向玄宗建议,任命魏知古为吏部尚书(相当于人事部部长)。后来魏知古果然没让人失望,把吏部的事管得井井有条,还推荐了不少有才华的人。

还有一次,有个官员贪了老百姓的钱,被宋璟查了出来,宋璟想把他判重刑。但这个官员是姚崇当年的老部下,有人就跟姚崇说:“您跟宋璟大人说说,能不能从轻发落?”姚崇却摇摇头说:“宋璟判得对,贪赃枉法就该重罚,我不能因为他是我的老部下就徇私。”还亲自去找宋璟,说:“这个官员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不用考虑我的面子。”宋璟听了,特别感动,说:“有姚公这样的宰相,我才能放心地执法啊!”

姚崇和宋璟不仅在工作上配合默契,在生活上也是好朋友。有次姚崇生病了,不能上朝,宋璟就每天下班后去看望他,跟他汇报当天的朝政,还帮他处理一些不重要的奏折。姚崇病好后,跟玄宗说:“宋璟不仅有能力,还特别重情义,是个难得的人才。以后我要是退休了,让宋璟当宰相,肯定能把天下管好。”

公元719年,姚崇已经68岁了,身体越来越不好,他主动跟玄宗说:“陛下,我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了,想退休养老,让年轻人来当宰相。宋璟大人有能力、有担当,我推荐他接替我的位置。”玄宗舍不得姚崇,但也知道他确实老了,就同意了,还封姚崇为“开府仪同三司”(荣誉官职),让他退休后还能享受宰相的待遇。

姚崇退休后,宋璟果然当了宰相。宋璟当宰相后,继续推行姚崇的治国政策,还进一步整顿官场、减轻赋税,让开元盛世的局面越来越稳定。有次玄宗跟宋璟说:“你跟姚崇,就像汉朝的萧何、曹参一样,都是治国的良臣啊!”宋璟说:“这都是姚公打下的基础,我只是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做而已。”

姚崇退休后,也没完全“闲下来”。玄宗遇到棘手的问题,还是会派人去问他。有次边疆的少数民族来朝贡,玄宗不知道该怎么接待,就派人去问姚崇。姚崇跟使者说:“接待少数民族,要既热情又不失礼节,不能太傲慢,也不能太卑微。可以先让他们见鸿胪寺(负责外交的机构)的官员,了解他们的来意,再根据他们的身份安排接待规格。另外,要赏赐他们一些中原的特产,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友好。”玄宗按照姚崇的建议做,果然把少数民族的使者招待得很满意,还巩固了边疆的关系。

还有一次,玄宗想建造一座宫殿,姚崇听说后,就给玄宗写了封信,说:“现在老百姓的日子刚好过点,要是建造宫殿,又得征调民工、花费钱财,会让老百姓负担加重。陛下要是觉得皇宫不够用,可以先修缮一下旧宫殿,没必要建新的。”玄宗看了信,就打消了建宫殿的念头,还跟大臣们说:“姚公虽然退休了,但心里还想着老百姓,我得听他的话。”

第六章 传奇落幕与历史回响:“救时宰相”的真正底色

公元721年,姚崇病逝,享年71岁。玄宗听到消息后,哭着说:“姚崇走了,我少了一个能替我分忧的人啊!”他下令追赠姚崇为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还让姚崇的儿子狄光嗣(姚崇后来过继给了舅舅家,儿子随母姓狄)继承了姚崇的爵位。

姚崇去世后,他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时间消失,反而成了后世官员的“榜样”。宋朝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专门写了姚崇的“十事要说”,说这十条“条条都是治国良策”;明朝的张居正也特别佩服姚崇,说他“务实不务虚,是救时之相的典范”。

不过姚崇也不是“完美圣人”,他也有“小缺点”。比如他晚年的时候,因为儿子姚彝、姚异有点骄奢,收了别人的礼物,被人弹劾过。姚崇知道后,特别生气,把儿子们骂了一顿,还主动向玄宗请罪,说自己“教子无方”。玄宗知道姚崇平时对自己要求很严,儿子犯错也是无心之失,就没怪他,但姚崇还是把儿子们送到地方去任职,让他们在基层“好好反省”。

姚崇还留下了一本《姚崇遗令》,就是他写给子孙后代的家训。里面没什么“大道理”,全是实在话:“我当官一辈子,没攒下多少财产,你们以后别想着靠我的名声吃饭,要自己努力;做人要正直,别贪小便宜;要是当了官,一定要为老百姓办事,别辜负了朝廷的信任。”他的子孙后代都遵守他的家训,后来出了不少有才华、品行好的人,比如他的孙子姚合,是唐朝着名的诗人,写诗特别接地气,被称为“姚武功”。

现在提起姚崇,很多人会想到“救时宰相”这个称号。其实“救时”这两个字,就是姚崇一生的“底色”——他不是那种擅长制定“宏大蓝图”的宰相,而是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宰相。蝗灾来了,他带头灭蝗;官场乱了,他整顿吏治;边疆不稳,他稳定边防;皇帝犯错了,他敢直言进谏。

有人说“姚崇生对了时代”,其实不是他生对了时代,是他用自己的务实和正直,在那个需要“解决问题”的时代里,成了“最靠谱的人”。武则天时期需要有人平定叛乱,他站了出来;中宗睿宗时期需要有人避开乱局、保存实力,他做到了;玄宗时期需要有人开创盛世、稳定天下,他也做到了。

现在去河南三门峡(姚崇的家乡),还有姚崇的故居遗址;去陕西西安(唐朝的都城长安),也有专门纪念姚崇的祠堂。每年都有很多人去祭拜他,不是因为他是“宰相”,是因为他是“姚崇”——一个不恋权、不贪位,只想着“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

姚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在哪个时代,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务实”和“正直”永远是最珍贵的品质。不需要追求“虚名”,不需要搞“花架子”,只要能解决问题、能帮别人,就能被人记住,就能成为“传奇”。这,就是姚崇留给我们的“职场启示”,也是他能成为“开元盛世奠基人”的真正原因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无敌小兵三国行这个书生不能惹名门医女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极限保卫捡到一只始皇帝帝国雄心穷不拉几的李二大唐双穿:小兕子是我的!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晚唐余晖在下首席谋士,只是有点缺德大乾憨婿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砍不平三国江东霸主扛着AK闯大明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宋晋府录天下兴亡红楼之万人之上大明:舞弄乾坤三国:东归志!帝王战场:我朱厚照,就喜欢横推锦衣状元朱浩三国我为尊刘大耳的春天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红楼:从今以后,我就是贾琏枌榆草木长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天命玄鸟,华夏始焉惜芳时帝王霸宠:爱妃哪里逃!仙人只想躺着震惊,我居然穿越成了大唐小地主我是科技之王新妖孽兵王盛宠娇妃我是一个原始人穿越医女嫁贤夫干宋明末之从千户到辽东王大唐:迎娶毁容公主,我乐麻了!重生1926:开局深谷野人穿越成童生,靠摸鱼抓虾养活全家我真不是亮剑楚云飞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大明:我朱雄英来了盛宠医妃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大宋河山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开局退婚后女帝要我做夫君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