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寇准:宋朝“硬核谏臣”的欢乐人生——从“少年怼王”到“澶渊定海神针”的刚直岁月

第一章 少年“考霸”出道即巅峰:19岁中举,敢跟皇帝“抬杠”

公元961年,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的寇家添了个娃,取名寇准。这孩子打小就跟别的小孩不一样——别人忙着玩泥巴、斗蛐蛐,他倒好,抱着本《春秋》坐在门槛上,摇头晃脑地念,念到激动处还拍着大腿喊“这话说得对”,活脱脱一个“小老夫子”。

寇准家是书香门第,老爹寇湘是后晋进士,可惜早逝,全靠老妈张氏拉扯他长大。张氏对寇准要求严,每天盯着他背书,要是背不出来,就拿戒尺打手心。有次寇准偷懒去掏鸟窝,被老妈抓个正着,张氏拿起戒尺就要打,寇准赶紧求饶:“娘,我错了!我现在就去背《论语》,背会了您别打我好不好?”结果这孩子真不含糊,俩时辰就把《论语》里“为政篇”背得滚瓜烂熟,张氏又气又笑:“你这孩子,脑子灵光就是不用在正途上!”

就这么“被赶着”读书,寇准的学问蹭蹭往上涨。15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18岁去参加科举,考官看他年纪小,故意刁难:“你这娃娃,毛都没长齐,也敢来考功名?”寇准一点不怵,当场写了篇《御戎策》,把如何抵御辽国的策略说得头头是道,考官看完惊得直点头:“这孩子,比我还懂治国!”

第二年,19岁的寇准一举考中进士,成了宋朝最年轻的进士之一。按说年轻人中了进士,总得谦虚点,可寇准偏不——宋太宗赵光义召见新科进士,见寇准年纪小,就随口问:“你今年多大了?看着像个娃娃。”寇准梗着脖子回答:“陛下选官看的是本事,不是年龄。我19岁能中进士,说明我有本事;要是因为年纪小不用我,那才是陛下的损失。”

这话要是换别人说,早被当成“大不敬”拖出去了,可宋太宗就吃这一套——他就喜欢敢说真话的人。当下就任命寇准为“大理评事”,派他去归州巴东(今湖北巴东)当知县。寇准揣着任命书,乐呵呵地去上任了,临走前跟老妈说:“娘,您放心,我到了巴东,肯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巴东那时候是偏远山区,老百姓穷得叮当响,还得交苛捐杂税,很多人都逃去山里当“野人”。寇准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调研——他穿着粗布衣服,跟着老农去种地,听他们吐槽“税太重,种的粮食还不够交租”。寇准听了,当场拍板:“以后巴东的税,按收成的十分之一交,剩下的都归老百姓自己!”

老百姓一开始不信,觉得这新县官是说着玩的,结果到了交税的时候,真的只收十分之一,大家才敢相信自己遇到了“青天大老爷”。有老农拉着寇准的手说:“寇大人,您真是活菩萨啊!以前的县官恨不得把我们的粮食都抢走,您却帮我们省钱!”寇准笑着说:“我是父母官,不帮你们帮谁?”

就这么着,寇准在巴东干了三年,把一个穷县治理得有声有色,老百姓还编了首民谣夸他:“寇巴东,得民心,减赋税,救苍生。”消息传到开封,宋太宗高兴坏了,把寇准调回京城,任命为“枢密直学士”——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政策研究员”,让他留在身边出主意。

回到京城的寇准,还是改不了“怼人”的毛病。有次宋太宗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大臣们都顺着说“陛下英明,多录取人才是好事”,只有寇准站出来说:“陛下,录取人数多了是好事,但得严把质量关——要是把没本事的人录进来,他们只会占着官位不办事,反而耽误国家。”

宋太宗愣了一下,然后哈哈大笑:“寇准啊寇准,也就你敢跟我这么说话!不过你说得对,就按你说的办。”从此,宋太宗更看重寇准了,还跟别人说:“寇准就像我的魏徵(唐太宗时期的谏臣),有他在,我就不会犯糊涂。”

可寇准的“怼人日常”才刚刚开始——他接下来要怼的人,不仅有大臣,还有皇帝本人;他要办的事,不仅关乎朝堂,还关乎宋朝的生死存亡。这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成为宋朝最“刚”的文臣,也会因为这份“刚”,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

第二章 朝堂“辩论冠军”:敢跟皇帝吵,敢跟同事“掰头”

寇准回京城后,成了宋太宗的“专属谏臣”——不管皇帝说啥、大臣做啥,只要他觉得不对,就敢站出来反对,比现在的“键盘侠”还敢说,而且是当着面说。

有次朝堂上,寇准跟大臣王淮因为“官员考核标准”吵了起来。王淮觉得“官员只要不贪污,就是好官”,寇准却反驳:“不贪污只是底线!官员得为老百姓办事,能解决问题,才是好官。要是只不贪污,却啥也不干,跟占着茅坑不拉屎有啥区别?”

王淮被怼得脸通红,反驳道:“你凭啥说我?你在巴东干了几年,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寇准也不生气,拿出王淮负责的“江南漕运”账本,一条条念:“去年江南漕运丢了三千石粮食,你没查;今年江南水灾,你没派人赈灾——你这官当得,还不如一个小吏!”

王淮被说得哑口无言,宋太宗赶紧打圆场:“好了好了,你们别吵了,寇准说得对,官员得办实事。王淮,你赶紧去处理江南的事!”王淮灰溜溜地退下了,寇准则站在原地,跟没事人一样——他才不管对方是谁,只要做错了,就敢说。

还有一次,宋太宗因为“立太子”的事犯愁。那时候宋太宗的儿子们都长大了,可他一直没立太子,大臣们都不敢提,怕触怒皇帝。只有寇准,趁宋太宗单独召见他的时候,直接问:“陛下,您打算立哪个儿子当太子?”

宋太宗脸色一沉:“这是我的家事,你一个大臣,管得着吗?”寇准一点不怂:“陛下的家事,就是国家的大事!您要是不立太子,老百姓心里没底,大臣们也会有想法,以后万一出乱子,咋办?”

宋太宗被问住了,沉默了半天,才问:“你觉得赵恒(后来的宋真宗)怎么样?”寇准赶紧说:“陛下眼光好!赵恒仁厚、聪明,是当太子的好人选。您要是立他为太子,国家就稳定了。”

就这么着,在寇准的“逼问”下,宋太宗终于下定决心,立赵恒为太子。后来宋太宗跟别人说:“要不是寇准敢说,我还真下不了决心立太子。这孩子,虽然说话冲,但心是好的。”

寇准不仅敢怼皇帝、怼同事,还敢“管皇帝的私生活”。宋太宗晚年喜欢喝酒,经常在宫里设宴,喝到半夜才散。寇准知道后,直接闯进皇宫,对宋太宗说:“陛下,您是皇帝,得保重身体,还得处理朝政。天天喝酒到半夜,第二天怎么上班?老百姓还等着您办事呢!”

宋太宗正喝得高兴,被寇准泼了一盆冷水,有点不高兴:“我偶尔喝次酒,放松一下,怎么了?”寇准不依不饶:“偶尔喝可以,但不能天天喝!您要是再这么喝,我就天天来宫里‘陪’您上班!”

宋太宗没办法,只好说:“好好好,我听你的,以后少喝酒。”说完,还让太监把酒杯收起来,再也不敢天天喝到半夜了。

可寇准的“刚直”也得罪了不少人。有个叫冯拯的大臣,因为寇准反对他提拔亲信,就跟宋太宗告状:“陛下,寇准太专横了!他什么事都要按自己的意思来,根本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这样下去,朝堂就乱了!”

其他跟寇准有矛盾的大臣也跟着附和,说寇准“目中无人”“脾气暴躁”。宋太宗虽然喜欢寇准,但听得多了,也有点不耐烦,就把寇准贬到邓州当知州——相当于把他“外放”到地方,避避风头。

寇准接到贬谪令,一点不难过,收拾了几件衣服就去邓州上任了。有人替他抱不平:“寇大人,您为国家做了这么多事,却被人陷害,太委屈了!”寇准笑着说:“委屈啥啊?不管在京城还是在地方,只要能帮老百姓做事,就行。再说了,这朝堂上的事,本来就吵吵闹闹,我出去躲躲,还能清静几天呢!”

在邓州的日子里,寇准还是老样子——帮老百姓修水利、减赋税、办学校,把邓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又编了民谣夸他:“寇知州,办实事,邓州百姓乐滋滋。”消息传到开封,宋太宗也后悔了,觉得不该把寇准贬走,就想把他调回京城。

可没等宋太宗动手,他就病重去世了。太子赵恒继位,也就是宋真宗。宋真宗早就听说寇准的本事,刚继位就下旨,把寇准调回京城,任命为“兵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副部长”。寇准的“京城职场生涯”,又重新开始了。这一次,他要面对的,是比朝堂辩论更凶险的局面——辽国的大军压境。

第三章 澶渊之盟:逼皇帝亲征,怼跑“逃跑派”的硬核操作

宋真宗继位没几年,辽国就开始搞事情——辽圣宗和萧太后亲自带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宋朝,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澶州(今河南濮阳),离开封只有一百多里地。

消息传到开封,朝堂上直接炸了锅。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是“主战派”,主张跟辽国打仗;另一派是“逃跑派”,主张迁都避敌。逃跑派的代表人物是王钦若和陈尧叟——王钦若是江南人,就劝宋真宗“迁都金陵(今南京)”;陈尧叟是四川人,就劝宋真宗“迁都成都”。

宋真宗本来就胆小,听他们这么一说,更慌了,赶紧找寇准商量:“寇爱卿,辽国打过来了,王钦若说迁都金陵,陈尧叟说迁都成都,你觉得咋办?”

寇准一看宋真宗这怂样,气不打一处来,先没回答迁都的事,反而问:“陛下,迁都的主意是谁给您出的?”宋真宗小声说:“是王钦若和陈尧叟。”

寇准当场就炸了:“陛下!王钦若和陈尧叟就是奸臣!他们为了自己的老家,不管国家的死活!您要是迁都,老百姓会觉得您要放弃他们,士兵们也会没斗志,到时候辽国再追上来,咱们宋朝就完了!”

王钦若和陈尧叟就在旁边,听寇准这么骂他们,赶紧反驳:“寇准,你别血口喷人!我们是为了陛下的安全,为了国家的延续!”

寇准瞪着他们:“为了陛下的安全?迁都就能安全吗?金陵和成都离开封那么远,一路上要经过多少地方?辽国要是派兵追,陛下能跑得过他们吗?再说了,咱们宋朝的军队还在,澶州还有守军,为啥不跟辽国打一场?你们不敢打,是因为你们怕死!”

王钦若和陈尧叟被骂得不敢说话,宋真宗也被寇准的气势镇住了,小声问:“那寇爱卿,你说该咋办?”

寇准斩钉截铁地说:“陛下,您必须亲征澶州!您一去,士兵们肯定会士气大振,老百姓也会支持咱们,到时候就能打败辽国!”

宋真宗一听要亲征,吓得脸都白了:“亲征?万一我被辽国抓住了咋办?”

寇准赶紧安慰他:“陛下放心,澶州的守军很精锐,还有咱们的大将李继隆在,肯定能保护您的安全。再说了,您是宋朝的皇帝,只要您在,咱们就有底气,辽国肯定不敢怎么样!”

在寇准的“连哄带逼”下,宋真宗终于同意亲征。可刚走到韦城(今河南滑县),就有人跟他说“辽国军队太厉害,澶州快守不住了”,宋真宗又开始打退堂鼓,想掉头回开封。

寇准一看不对劲,赶紧找到宋真宗的马车,拦住马头说:“陛下,现在都到这儿了,怎么能回去?您要是回去,士兵们会以为您要逃跑,肯定会军心大乱,到时候辽国一来,咱们就真的完了!”

宋真宗还是犹豫:“可我真的怕啊……”

寇准又找来了大将高琼,让高琼帮着劝。高琼是武将,性格直爽,对着宋真宗说:“陛下,寇大人说得对!咱们士兵都等着您呢,您要是亲征,咱们肯定能打赢!您要是回去,我第一个不答应!”

宋真宗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终于到了澶州。澶州分为南城和北城,北城离辽国军队更近,更危险。宋真宗到了南城,就不想再往北走了,说:“南城也挺好,能看到北城的情况,就在这儿指挥吧。”

寇准又不答应了:“陛下,您必须去北城!您要是不去北城,士兵们看不到您,就不知道您来了,士气还是提不起来。您放心,我跟您一起去,保证您的安全!”

高琼也在旁边帮腔:“陛下,我保护您去北城,谁敢动您一根手指头,我砍了他!”

宋真宗被他们俩架着,只好去了北城。当宋真宗的黄龙旗出现在北城城楼上时,士兵们都激动坏了,齐声大喊:“陛下万岁!陛下万岁!”声音震得山谷都在响,辽国军队听到后,都吓得不敢靠近。

寇准趁机指挥军队反击,还派人用床子弩(一种威力很大的弩箭)射死了辽国的大将萧挞凛。萧挞凛一死,辽国军队士气大跌,萧太后和辽圣宗也慌了,就派人来跟宋朝议和。

宋真宗本来就不想打仗,一听辽国要议和,高兴坏了,赶紧找寇准商量:“寇爱卿,辽国要议和,咱们答应吧?”

寇准却不同意:“陛下,现在咱们士气正盛,还能再打几场胜仗,说不定能把辽国赶出燕云十六州!不能就这么议和!”

可宋真宗实在太怕打仗了,偷偷派了个叫曹利用的大臣去跟辽国谈判,还跟曹利用说:“只要辽国退兵,每年给他们一百万两银子和一百万匹绢,都没问题。”

寇准知道后,赶紧找到曹利用,警告他:“你跟辽国谈判,每年给他们的钱和绢,最多不能超过三十万!要是超过三十万,我就砍了你的头!”

曹利用吓得赶紧点头:“寇大人放心,我肯定不超过三十万。”

最后,宋朝和辽国达成协议:宋朝每年给辽国十万两银子和二十万匹绢,两国约为兄弟之国,互不侵犯——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和辽国和平相处了一百多年,老百姓再也不用受战争之苦。宋真宗回到开封后,对寇准赞不绝口:“寇爱卿,这次能打赢辽国,全靠你!你真是我的定海神针!”

可寇准的麻烦也来了——王钦若等逃跑派因为寇准立了大功,心里嫉妒,就开始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的坏话。王钦若跟宋真宗说:“陛下,您以为寇准是为了国家吗?他是把您当赌注!他逼您亲征,要是输了,您就成了辽国的俘虏,他却能名留青史!”

宋真宗一开始不信,可听得多了,也慢慢对寇准有了看法。他觉得寇准太“刚”了,有时候不给自己面子,就开始疏远寇准,最后还把寇准贬到陕州当知州。

寇准接到贬谪令,还是跟以前一样,收拾了行李就去上任了。有人问他:“你立了这么大的功,却被人陷害,不生气吗?”寇准笑着说:“生气啥?只要宋朝能安稳,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个人受点委屈,不算啥。”

第四章 职场“过山车”:喝酒误事?刚直惹祸的起起落落

寇准被贬到陕州后,还是改不了“爱喝酒”的毛病。他本来就喜欢喝酒,到了地方上没人管,更是天天喝,有时候喝到半夜,还拉着下属一起喝,喝高兴了还当场写诗词,让下属们传阅。

有次陕州举办“龙舟赛”,寇准带着下属去看热闹,看完后就在河边摆了酒席,一边喝酒一边看风景。喝到高兴处,寇准还站起来,对着河水大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下属们赶紧跟着起哄,场面热闹得像过年。

消息传到开封,有人跟宋真宗说:“寇准在陕州天天喝酒,不管政事,老百姓都有意见了。”宋真宗皱了皱眉,派人去陕州调查,结果调查的人回来报告:“寇大人虽然爱喝酒,但政事一点没耽误——陕州的赋税减了,水利修了,学校也办了,老百姓都夸他是好官。”宋真宗这才放心,还笑着说:“寇准这毛病,还是改不了啊!”

后来,宋真宗因为思念寇准的本事,又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当朝宰相。寇准第二次当宰相,还是老样子——刚直、敢说真话,可这次,他遇到了一个比王钦若更难对付的人——丁谓。

丁谓是个“两面人”——表面上对寇准恭恭敬敬,一口一个“寇大人”,背地里却想取代寇准当宰相。有次朝堂上,丁谓为了讨好寇准,在寇准喝汤的时候,主动帮他擦了擦胡子上的汤渍。按说这是个小事,可寇准不领情,当场就说:“丁谓,你是大臣,不是我的仆人,怎么能做这种伺候人的事?太失体面了!”

丁谓的脸瞬间红到脖子根,心里又羞又恨,从此就跟寇准结下了梁子。他开始跟宋真宗说寇准的坏话,还联合其他跟寇准有矛盾的大臣,一起陷害寇准。

当时宋真宗得了重病,朝政由刘皇后把持。丁谓就跟刘皇后说:“寇准反对您干政,还想立太子为帝,架空您的权力!”刘皇后本来就怕寇准太刚直,会妨碍自己,一听这话,就跟丁谓联手,在宋真宗面前诬陷寇准“谋反”。

宋真宗病重,脑子不清楚,听刘皇后和丁谓这么说,就下令把寇准贬为“太子太傅”——一个没实权的虚职。寇准知道后,气得直拍桌子:“丁谓这小人!刘皇后这女人!他们陷害我!”可他再怎么生气,也没办法——宋真宗病重,没人听他的话了。

没过多久,丁谓又把寇准贬到雷州(今广东雷州)当司户参军——相当于一个管户口的小官,还派人把寇准的家人也赶出了京城。寇准这时候已经快六十岁了,身体也不好,可他还是咬着牙,带着家人去了雷州。

雷州那时候是偏远之地,气候炎热,还有很多瘴气,老百姓大多是少数民族,语言也不通。寇准到了雷州后,没有抱怨,反而跟当地老百姓交朋友,教他们种地、读书、写字。他还在雷州办了一所学校,免费教孩子们读书,老百姓都很喜欢他,尊称他为“寇公”。

有次雷州发生水灾,老百姓的房子被淹了,粮食也被冲走了,很多人都没饭吃。寇准赶紧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了粮食分给老百姓,还组织大家修堤坝,防止再发生水灾。老百姓感动得直哭,说:“寇公虽然是被贬来的,但比咱们本地的官还好!”

丁谓陷害了寇准后,自己当了宰相,可他太贪财、太专横,很快就被大臣们弹劾,最后也被贬到了崖州(今海南三亚)。丁谓被贬路过雷州的时候,想跟寇准见一面,寇准却不见他,只让手下送了一只蒸羊给他。丁谓看着蒸羊,心里又愧又悔,可后悔也晚了——他再也回不到京城了。

寇准在雷州住了一年多,身体越来越差。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家人叫到身边,说:“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的——帮宋朝稳定了天下,帮老百姓做了实事,虽然被人陷害,但问心无愧。我死后,你们把我葬在洛阳,我想离开封近一点,看看宋朝的百姓过得好不好。”

公元1023年,寇准在雷州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老百姓听说寇准去世了,都哭着去他的住处祭拜,还自发组织队伍,把寇准的灵柩送回洛阳。当灵柩经过荆州的时候,老百姓都站在路边,拿着香烛,哭着喊“寇公走好”,连辽国的使者经过荆州,都下车对着灵柩鞠躬——他们还记得,是寇准让宋辽两国和平相处了这么多年。

寇准的灵柩回到洛阳后,宋仁宗(宋真宗的儿子)为他平反,追封他为“莱国公”,赐谥号“忠愍”。宋仁宗还亲自为寇准写了墓碑,上面写着“刚直不阿,社稷之臣”——这八个字,正是寇准一生的写照。

第五章 历史留名:宋朝“最刚谏臣”的欢乐与遗憾

寇准去世后,宋朝的老百姓一直怀念他。在他当过官的巴东、邓州、陕州、雷州等地,老百姓都为他建了“寇公祠”,逢年过节就去祭拜,还把他的故事编成戏曲、评书,一代代传下去。

有人说寇准“太刚直”,不懂变通,所以才会被人陷害,一生起起落落。可寇准自己不这么认为——他在雷州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诗:“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也恐人归去,百匝千遭绕郡城。”诗里满是对京城的思念,对国家的牵挂,却没有一句抱怨自己的遭遇。

寇准的“刚直”,不是“愣头青”的冲动,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知道跟皇帝吵架会得罪皇帝,跟同事“掰头”会得罪同事,可他还是要做——因为他觉得,作为大臣,就应该为国家着想,为老百姓着想,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不敢说真话。

他的“爱喝酒”,也不是“沉迷享乐”,而是“苦中作乐”的豁达。在巴东,他喝着酒,想着怎么帮老百姓减赋税;在澶州,他喝着酒,想着怎么逼皇帝亲征;在雷州,他喝着酒,想着怎么帮老百姓修堤坝。酒对他来说,不是消遣,而是缓解压力、坚定信念的“武器”。

寇准的一生,有欢乐,也有遗憾。欢乐的是,他用自己的刚直和智慧,帮宋朝稳定了天下,让老百姓过上了几十年的和平日子;遗憾的是,他没能看到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没能实现自己“御戎安邦”的理想,还因为刚直被人陷害,晚年被贬到偏远之地,客死他乡。

但这些遗憾,丝毫不影响寇准成为宋朝最伟大的文臣之一。他不像赵普那样擅长“职场谋略”,也不像冯道那样擅长“乱世生存”,他靠的是“一颗忠心”和“一张敢说真话的嘴”,在宋朝的朝堂上,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后来,有人问宋仁宗:“寇准是个好官吗?”宋仁宗说:“寇准是个好官,更是个忠臣。他虽然有时候说话冲,让我父皇不高兴,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宋朝,为了老百姓。要是宋朝多几个像寇准这样的大臣,国家会更强大。”

到了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里写了一个“寇准罢宴”的故事——说寇准当了宰相后,手下人为了讨好他,摆了豪华的宴席,寇准知道后,当场罢宴,还教育手下人“要节俭,不能浪费”。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也反映了老百姓对寇准的爱戴——他们希望寇准是一个“又刚直又节俭”的完美好官。

其实,寇准不是完美的——他爱喝酒、脾气冲、不懂人际关系,可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更真实、更可爱。他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老大哥”——虽然有时候会跟你吵架,会说你不爱听的话,但他永远会为你着想,永远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站出来。

寇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成功都需要“圆滑”和“谋略”,有时候,“刚直”和“忠诚”,也能让你走得很远。就像寇准一样,虽然一生起起落落,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直到今天,在河南濮阳(当年的澶州),还有一座“寇准祠”,祠堂里的对联写着:“澶渊盟定千秋业,莱国功高百世名。”这副对联,正是对寇准一生最好的总结——他虽然已经去世近千年,但他的故事,还在被人们传颂;他的精神,还在影响着我们。

寇准,这个宋朝“最刚”的文臣,用他的欢乐与遗憾,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他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像他一样,敢说真话、敢做实事、问心无愧——这样的人生,才够精彩,才够值得。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无敌小兵三国行这个书生不能惹名门医女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极限保卫捡到一只始皇帝帝国雄心穷不拉几的李二大唐双穿:小兕子是我的!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晚唐余晖在下首席谋士,只是有点缺德大乾憨婿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砍不平三国江东霸主扛着AK闯大明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宋晋府录天下兴亡红楼之万人之上大明:舞弄乾坤三国:东归志!帝王战场:我朱厚照,就喜欢横推锦衣状元朱浩三国我为尊刘大耳的春天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红楼:从今以后,我就是贾琏枌榆草木长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天命玄鸟,华夏始焉惜芳时帝王霸宠:爱妃哪里逃!仙人只想躺着震惊,我居然穿越成了大唐小地主我是科技之王新妖孽兵王盛宠娇妃我是一个原始人穿越医女嫁贤夫干宋明末之从千户到辽东王大唐:迎娶毁容公主,我乐麻了!重生1926:开局深谷野人穿越成童生,靠摸鱼抓虾养活全家我真不是亮剑楚云飞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大明:我朱雄英来了盛宠医妃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大宋河山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开局退婚后女帝要我做夫君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