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浪书院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冯梦龙:被科举耽误的“民间故事顶流”,雅号背后藏着明朝最鲜活的烟火气

第一章 万历年间的“叛逆文人”:从“冯大公子”到“故事收集狂”

明万历二年(1574年),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的冯家里,添了个男娃。按当时的规矩,这娃得按“龙”字辈取名,老爹冯桂庭琢磨半天,定了“梦龙”二字——盼着儿子将来有“梦龙”之才,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谁能想到,这娃后来没成“状元郎”,倒成了明朝最会“说故事”的人,还攒下一串比科举功名更响亮的雅号。

那会儿的苏州,是全国的“文艺中心”,昆曲正火,话本小说在茶馆里传得比圣旨还快。冯梦龙打小就不是“乖乖读书”的料,别的公子哥抱着《四书五经》啃得头都大,他却总溜出家门,往茶馆、戏楼、市集里钻。听说书先生讲《白蛇传》,他能蹲在台下连听三天,连先生喝的茶是碧螺春还是雨前龙井都摸得门清;看戏班演《牡丹亭》,演员忘词了他能在台下小声提词,气得班主差点把他轰出去——“这小娃娃比我还懂戏!”

家人见他“不务正业”,急得跳脚。老爹冯桂庭是个老秀才,一辈子没中举,把希望全压在儿子身上,天天盯着他背书。可冯梦龙有招,表面上捧着《论语》摇头晃脑,脑子里却在给刚听来的“牛郎织女”加新情节:“织女要是带了台织布机下凡,会不会被王母娘娘当‘违规设备’没收?”气得老爹拿戒尺敲他手心,他还嬉皮笑脸:“爹,您听我编段‘孔夫子听故事’,保证比《论语》有意思!”

这时候的冯梦龙,还没正式的雅号,但身边人都私下叫他“冯故事”——谁要是想听新鲜段子,找他准没错。有回邻居家的小姐出嫁,哭哭啼啼不想嫁,冯梦龙跑去跟她说:“我给你讲个‘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的故事,人家姑娘还主动追才子呢,你这婚说不定是段好姻缘!”几句话把小姐逗笑了,连带着嫁妆里都多放了两本他写的“小段子”。

不过,冯梦龙也不是完全“摆烂”。二十岁那年,他还是按规矩去考了秀才,没想到一考就中——倒不是他突然开窍,而是他把《论语》里的道理,都编成了小故事记,考官看他文章“通俗又有见地”,竟破格录取了。这下家人乐了,以为他终于“走上正途”,可没过多久,大家发现:这“秀才”还是老样子,只不过现在收集故事更“理直气壮”了——“我这是在‘体察民情’,为将来写策论打基础!”

其实冯梦龙心里门儿清:科举那套“之乎者也”,远不如民间的故事有意思。他见过茶馆里的贩夫走卒,为了一段“梁山伯与祝英台”红了眼眶;也见过深宅大院的小姐,偷偷抄录话本里的爱情故事;甚至连街边的乞丐,都能把“薛仁贵征西”讲得绘声绘色。他觉得,这些藏在市井里的故事,才是真正的“学问”——比八股文里的“君君臣臣”鲜活多了。

于是,他开始正经“搞事业”:随身带个小本子,走到哪记到哪。听说城东有个老嬷嬷会讲“白蛇娘娘盗仙草”,他提着两斤桂花糕就上门;城西的戏班排了新戏,他帮着抄剧本,只求能把戏词记下来。有回为了抢听一个“独家故事”,他跟另一个说书先生的“粉丝”在茶馆吵了起来,最后两人约定“石头剪刀布”,赢的人才能听——冯梦龙输了,却赖在茶馆不走,直到先生心软,额外给他讲了一段。

这股“痴劲儿”,后来成了他第一个正式雅号的源头。三十岁那年,他在苏州的巷子里租了间小屋子,门口挂了块木牌,上面写着“墨憨斋”三个大字。“墨”是说他靠笔墨吃饭,“憨”呢?不是傻,是他对故事的“痴迷”——别人觉得收集民间故事是“不务正业”,他却乐在其中,像个“憨直”的孩子。从此,“墨憨斋主人”这个雅号,就跟着冯梦龙的故事一起,在苏州府传开了。

第二章 “顾曲散人”的戏曲江湖:把昆曲玩成“明朝流行乐”

如果说“墨憨斋主人”是冯梦龙的“故事博主”身份,那“顾曲散人”这个雅号,就得算他的“戏曲制作人”标签。所谓“顾曲”,是古代对戏曲爱好者的称呼,可冯梦龙的“顾曲”,可不是单纯的“看戏迷”——他是把昆曲当成“明朝流行乐”来搞,又改剧本又排戏,差点把当时的戏曲圈“卷”出新高潮。

那会儿的昆曲,虽然火,但有个毛病:剧本要么太晦涩,满篇都是生僻字,老百姓听不懂;要么情节太老套,翻来覆去就是“才子配佳人”,没新意。冯梦龙一看:“这哪行?好曲子得让所有人都能听懂,还得有新花样!”于是,他揣着自己改的剧本,跑遍了苏州的戏班,想找人大胆“革新”。

可戏班老板们都怕风险。有个班主跟他说:“冯先生,您这剧本改得是有意思,可观众就认老本子,要是演砸了,我这戏班就得喝西北风!”冯梦龙不气馁,拍着胸脯保证:“要是赔了,我墨憨斋主人掏腰包补你!要是火了,你可得给我加场‘谢幕戏’!”

还真让他赌对了。他改的第一部戏是《牡丹亭》的“游园惊梦”一折。原来的唱词里有句“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冯梦龙觉得太含蓄,改成了“闺房里闷得慌,不如游园赏春光”——虽然少了点文雅,可老百姓一听就懂,台下的掌声比原来响了三倍。更绝的是,他还加了个小细节:杜丽娘游园时,手里多了个“纸鸢”(风筝),风筝线断了,正好飘到柳梦梅手里,成了两人的“定情信物”。观众看得拍腿叫好:“这比原来的‘梦遇’有意思多了!”

这下,冯梦龙成了戏班的“香饽饽”。苏州最大的“玉茗班”请他当“编剧顾问”,给他开的薪水比一般秀才高两倍。可冯梦龙不看重钱,就提了个要求:“我要跟演员一起排戏,谁要是不按我的改,可别怪我‘顾曲散人’翻脸!”

他排戏有多“较真”?有回演《西厢记》,扮演红娘的演员把“碧云天,黄花地”唱得太柔,冯梦龙当场喊停:“红娘是个泼辣的姑娘,得唱出‘风风火火’的劲儿,你这唱得像林黛玉,哪像牵红线的红娘?”说着,他自己站到台上,捏着嗓子学红娘的语气唱了一遍——虽然声音有点怪,可那股“机灵劲儿”,把演员都逗笑了,也立马明白该怎么演了。

除了改老戏,冯梦龙还自己写新戏。他写的《双雄记》,讲的是两个江湖好汉联手除暴安良的故事,里面加了好多“武打戏”——这在当时的昆曲里很少见。为了让武打动作好看,他还特意去跟苏州的武师学招式,再教给演员。有场“酒楼打斗”的戏,演员要从二楼跳下来,冯梦龙怕出危险,亲自找木匠做了个“隐形跳板”,还在下面铺了厚厚的棉絮。演出那天,观众看到演员“飞”下来,吓得尖叫,随后就是满堂喝彩——这场戏成了“玉茗班”的招牌,连演了三个月都没停。

冯梦龙的“顾曲”,还不止于“改戏排戏”。他觉得昆曲不能只在戏楼里演,得“接地气”。于是,他组织戏班去乡下演出,还跟农民“互动”:农民喜欢听“种田的故事”,他就临时加一段“农夫救公主”的小插曲;孩子们喜欢看“小动物”,他就让演员戴上个“兔子头套”,在台上跳一段。有回在乡下演完戏,一个老农拉着他的手说:“冯先生,原来昆曲不是城里人的玩意儿,我们庄稼人也能看得懂、听得乐!”

这话让冯梦龙特别开心。他在自己的戏曲集《墨憨斋定本传奇》里写:“顾曲者,非为风雅,实为悦众也。”意思是,我喜欢戏曲,不是为了装文雅,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开心。也正是这份“悦众”的初心,让“顾曲散人”这个雅号,不仅在文人圈里受尊重,在老百姓里也有了口碑——有老百姓甚至不知道“冯梦龙”是谁,却知道“顾曲散人”能写出“最好看的戏”。

不过,“顾曲散人”也有“碰壁”的时候。有个高官觉得他的戏“太俗”,说:“冯梦龙,你一个秀才,天天跟戏子混在一起,还写这些‘市井玩意儿’,丢不丢人?”冯梦龙当场反驳:“大人,您天天听的‘雅乐’,不也是从民间来的吗?要是都嫌‘俗’,那天下人都没好戏看了!”气得高官拂袖而去,可冯梦龙该改戏还改戏,该排戏还排戏——他才不管什么“雅俗”,只要老百姓喜欢,他就觉得值。

第三章 “三言”横空出世:“故事总编辑”的爆款制造机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冯梦龙已经四十三岁了。这时候的他,虽然秀才身份还在,却早就放弃了“科举当官”的念头——他一门心思要干件“大事”:把自己几十年收集的民间故事,整理成一本“爆款合集”。这本文集,就是后来影响中国文学几百年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而“墨憨斋主人”这个雅号,也因为“三言”,从苏州府火到了全国。

说起来,“三言”的诞生,还有点“被逼出来”的意思。那会儿市面上的话本小说,质量参差不齐,有的错别字连篇,有的情节漏洞百出,还有的为了“博眼球”,故意写些低俗内容。冯梦龙看了气不打一处来:“这么好的民间故事,都被这些人给糟蹋了!我得让大家看看,真正的好故事该是什么样的!”

于是,他把自己“墨憨斋”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笔记,全翻了出来。这些笔记里,有他年轻时在茶馆听来的段子,有从老人口中记下来的传说,还有他自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光是筛选素材,他就花了整整一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趴在桌上逐字逐句看,遇到好故事就画个“圈”,遇到不好的就打个“叉”,最后选了一百二十篇,分成三册。

给这三本书取名的时候,冯梦龙也费了不少心思。他想:故事不只是用来“解闷”的,还得有点“用处”。所以第一本叫《喻世明言》,“喻”是“比喻”,用故事比喻道理;第二本叫《警世通言》,“警”是“警示”,提醒世人别犯糊涂;第三本叫《醒世恒言》,“醒”是“唤醒”,让大家明白做人的道理。他在序言里写:“我这‘三言’,不是‘闲书’,是给老百姓看的‘人生指南’。”

可“人生指南”也得好看才行。冯梦龙改编故事的本事,在“三言”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就拿《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来说,原来的民间故事很简单:丈夫出门做生意,妻子跟别人私通,最后丈夫原谅了妻子。冯梦龙一看:“这情节太单薄,得加细节!”于是,他给故事里加了个“珍珠衫”的道具——妻子把丈夫送的珍珠衫给了情人,最后珍珠衫成了两人私通的证据,也成了丈夫原谅妻子的“台阶”。这么一改,故事里的“情”和“理”就都出来了,读者看得又哭又笑,直呼“太真实”。

还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来的版本里,杜十娘只是“投江而死”,冯梦龙却给她加了个“百宝箱”——箱子里有金银珠宝,还有她一辈子的希望。最后她把百宝箱沉江,不是“赌气”,是对世俗的“反抗”。这个改编,让杜十娘从一个“可怜女子”,变成了有骨气的“奇女子”,几百年来,不知道让多少读者为她流泪。

冯梦龙改编故事,还有个“原则”:不脱离民间本色。他不会把故事改得“高大上”,反而会加很多“烟火气”的细节。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里,卖油郎秦重攒钱去见花魁娘子,不是“一见钟情”就成功了,而是他先去油坊打工,省吃俭用攒了一年的钱,见面时还因为紧张,在门口徘徊了半天。这些细节,让读者觉得“秦重就像隔壁卖油的小哥”,特别亲切。

为了让“三言”更受欢迎,冯梦龙还搞了不少“营销手段”。那会儿没有“线上宣传”,他就请说书先生在茶馆里“剧透”——每天讲一段“三言”里的故事,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就停,告诉大家“想知道后续?快去买《喻世明言》!”;他还让书坊的老板把“三言”的封面印得特别鲜艳,上面画着故事里的精彩场景,比如杜十娘沉百宝箱、卖油郎见花魁,吸引路人购买。

果然,“三言”一出版,就成了“明朝畅销书”。苏州的书坊门口排起了长队,有的读者为了抢第一版,天没亮就来排队;有的书商见有利可图,还偷偷“盗版”,把“墨憨斋主人”改成“墨痴斋主人”,结果因为改编得太烂,被读者骂得狗血淋头——大家只认“墨憨斋主人”的正版。

甚至连当时的文人圈,都被“三言”圈粉了。有个叫袁宏道的大文人,专门写信给冯梦龙:“读您的‘三言’,比读唐诗宋词还过瘾!您这‘墨憨斋主人’,真是把民间故事写出了大学问!”冯梦龙收到信,笑得合不拢嘴,在回信里调侃:“袁兄要是喜欢,我下次改戏,给您留个‘客串角色’!”

“三言”的成功,让冯梦龙彻底成了“明朝故事顶流”。有人统计过,“三言”在明朝的销量,比当时所有科举参考书加起来还多。而“墨憨斋主人”这个雅号,也成了“好故事”的代名词——老百姓买话本,先看封面有没有“墨憨斋主人”的名字,有就买,没有就犹豫:“这是不是盗版啊?”

第四章 “茂苑野史氏”的冷眼热肠:把历史写成“百姓身边事”

除了“故事博主”和“戏曲制作人”,冯梦龙还有个不太为人知的雅号——“茂苑野史氏”。“茂苑”是苏州的别称,“野史氏”就是写野史的人。这意思很明显:他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写一本不一样的“明朝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正史”,而是藏在市井里的“民间史”。

为啥要写野史?冯梦龙说过:“正史里写的都是‘大人物’,可老百姓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历史’。”他一辈子没当过大官,却走了太多地方,见了太多老百姓的故事——有开店的掌柜,因为诚信经营,把小铺子做成了大商号;有普通的农妇,在灾年里把粮食分给邻居,自己却饿肚子;还有守城的士兵,明明家里有老母亲,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打仗。这些故事,正史里没地方写,可冯梦龙觉得,它们比“皇帝下了几道圣旨”更有意义。

于是,他又拿起了笔,开始写《甲申纪事》《中兴伟略》这些野史。和写“三言”不一样,写野史时的冯梦龙,少了点“幽默”,多了点“严肃”,但那份“接地气”的劲儿,一点没改。他写历史,不写“之乎者也”的官话,而是用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还会加很多“细节描写”,让历史人物“活”起来。

比如写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正史里只写“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帝自缢煤山”,冯梦龙却会写:“那天北京城里刮着大风,老百姓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有个卖包子的老汉,还想着把最后一笼包子卖给守城的士兵,结果刚出门,就听见城楼上的钟声——那是亡国的钟声啊!”这么一写,读者就像亲眼看到了那天的场景,心里不是“读历史”的冷漠,而是“疼”——疼老百姓的苦,疼国家的亡。

他还喜欢写“小人物的大情怀”。有个叫“王阿婆”的老太太,在清军入关后,家里的房子被烧了,儿子也战死了,可她还是偷偷给抗清的士兵送粮食。有人劝她:“老太太,您都这把年纪了,别管这些事了,保命要紧!”王阿婆却说:“我儿子是为国家死的,我送点粮食,算什么?”冯梦龙把这个故事写进野史,最后加了一句:“这样的老太太,才是大明的‘脊梁’啊!”

不过,写野史也有风险。明朝末年,时局混乱,朝廷对“民间修史”管得很严,怕有人“造谣”。有回冯梦龙写了篇《苏州城守记》,讲的是苏州百姓反抗清军的故事,里面提到了“官员弃城而逃”的事,结果被一个官员告到了官府,说他“污蔑朝廷命官”。

官府把冯梦龙叫去问话,问他:“冯梦龙,你这故事是真的吗?要是造谣,可是要治罪的!”冯梦龙一点不慌,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当时目击者的名字和证词:“大人要是不信,我可以带您去找这些人,他们都亲眼看见了!”官府一看,知道他没造谣,只好把他放了。

回家后,朋友劝他:“你这‘茂苑野史氏’,还是别写这些敏感的事了,小心惹祸上身!”冯梦龙却摇摇头:“我写野史,不是为了自己出名,是为了让后人知道,当年的老百姓是怎么活的,怎么拼的。要是因为怕惹祸就不写,那我对不起那些死去的人,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晚年的冯梦龙,身体越来越差,眼睛也花了,可他还是坚持写野史。有时候写着写着,眼泪就掉在纸上,把字都晕开了——他写的不是“历史”,是自己一辈子看到的“人间”啊!他在《茂苑野史》的序言里写:“我这一辈子,没当过大官,没做过大事,就写了点故事,记了点历史。要是后人能从我的书里,看到一点老百姓的苦,一点老百姓的善,那我‘茂苑野史氏’,就没白活这一辈子。”

第五章 雅号背后的真性情:冯梦龙的“人间烟火气”

冯梦龙一辈子,有过很多身份:秀才、文人、编剧、历史学家……也有过很多雅号: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茂苑野史氏……可这些雅号,从来不是他“装门面”的标签,而是他真性情的“写照”——他就是个爱故事、爱戏曲、爱百姓的“普通人”,只不过比别人多了点“痴劲儿”,多了点“勇气”。

他不贪财。“三言”卖得那么火,书坊老板想给他“分红”,他却只收了“修改费”,还说:“这些故事本来就是老百姓的,我只是把它们整理了一下,哪能拿这么多钱?”他把剩下的钱,都用来资助穷书生和戏班——有个穷秀才买不起书,他就把自己的“墨憨斋”开放,让秀才来免费看书;有个戏班买不起戏服,他就把自己的棉袄当了,给戏班凑钱。

他也不图名。有人劝他:“冯先生,您现在这么有名,不如去京城找个大官推荐,说不定能当个官,光宗耀祖!”他却笑着说:“我要是当了官,天天要写奏折、管政事,哪还有时间听故事、改戏?我这‘墨憨斋主人’,比当官舒服多了!”

他对老百姓的“情”,是真的深。晚年他在福建寿宁县当县令(这是他这辈子唯一当的官,还是个小官),刚到寿宁,就发现当地老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还得交很重的税。他立马给朝廷写奏折,请求“减免赋税”,还自己掏腰包,在县里办了“义学”,让穷孩子免费读书。

有回寿宁闹旱灾,庄稼全枯死了,老百姓只能吃树皮。冯梦龙带着衙役,到处找水源,还跟老百姓一起挖井。他的鞋子磨破了,脚也起了泡,却还是天天泡在田埂上。老百姓见了,都劝他:“冯大人,您是官,歇会儿吧,我们来挖!”冯梦龙却说:“我是寿宁的县令,就得跟大家一起扛!”

在寿宁的三年,冯梦龙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把寿宁治理得井井有条——老百姓能吃上饭了,孩子能上学了,连街上的小偷都少了。离任的时候,老百姓拦着他的轿子,哭着不让他走,还给他送了很多土特产:山里的野果、自己织的布、刚烤的饼。冯梦龙收下了饼,把其他的都还给老百姓:“你们的心意我领了,这些东西你们自己留着,好好过日子!”

离开寿宁后,冯梦龙回到了苏州,这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越来越差,可他还是没放下笔——他在“墨憨斋”里,又整理了一本《情史》,讲的是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有人问他:“冯先生,您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写爱情故事?”他笑着说:“‘情’是人间最真的东西,不管多大年纪,都得相信‘情’啊!”

清顺治三年(1646年),冯梦龙在苏州的“墨憨斋”里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走的时候,身边还放着没写完的笔记,桌上摆着刚改好的戏词,窗外的巷子里,还有说书先生在讲他写的“三言”故事——他一辈子爱的东西,都在他身边。

后来,有人给冯梦龙写墓志铭,没提他的秀才身份,也没提他当过大官,只写了他的三个雅号:“墨憨斋主人,集民间故事成‘三言’;顾曲散人,改昆曲成‘通俗乐’;茂苑野史氏,记百姓史成‘真史’。此三号,足见其心。”

是啊,冯梦龙这一辈子,没留下什么“丰功伟绩”,可他的雅号,他的故事,却比很多帝王将相的名字,更让人难忘。因为他写的不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而是“人间烟火”的鲜活;他爱的不是“功名利禄”的浮华,而是“百姓冷暖”的真实。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看他的“三言”,还在演他改的昆曲,还在讲他记的故事。而“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茂苑野史氏”这些雅号,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温暖的符号——它们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学问”,从来不在书本里,而在老百姓的生活里;真正的“文人”,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能蹲在茶馆里,跟老百姓一起听故事、笑出声的人。

冯梦龙要是知道这些,肯定会笑着说:“你看,我就说吧,好故事,能传一辈子!”

方浪书院推荐阅读:无敌小兵三国行这个书生不能惹名门医女三国:我吕布一口真气可灭万军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极限保卫捡到一只始皇帝帝国雄心穷不拉几的李二大唐双穿:小兕子是我的!大康:皇帝老儿非要我当驸马晚唐余晖在下首席谋士,只是有点缺德大乾憨婿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砍不平三国江东霸主扛着AK闯大明悠闲王爷,太子的一生之敌大秦:殿下,天凉加件衣服吧都穿越了,谁还娶公主啊?造反!宋晋府录天下兴亡红楼之万人之上大明:舞弄乾坤三国:东归志!帝王战场:我朱厚照,就喜欢横推锦衣状元朱浩三国我为尊刘大耳的春天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红楼:从今以后,我就是贾琏枌榆草木长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天命玄鸟,华夏始焉惜芳时帝王霸宠:爱妃哪里逃!仙人只想躺着震惊,我居然穿越成了大唐小地主我是科技之王新妖孽兵王盛宠娇妃我是一个原始人穿越医女嫁贤夫干宋明末之从千户到辽东王大唐:迎娶毁容公主,我乐麻了!重生1926:开局深谷野人穿越成童生,靠摸鱼抓虾养活全家我真不是亮剑楚云飞
方浪书院搜藏榜:抗日之铁血狂兵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万历四十八年疯鼠篮坛传奇崛起人在大隋,开局曝光穿越者身份皇帝直播间刺明大明:我真的不是皇长孙南明日不落穿越之我在流放中逆袭瀚海唐儿归吕布有扇穿越门劫貂蝉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篡儒大明:我朱雄英来了盛宠医妃刷视频给老祖宗们看新时代大明:朱元璋是我干爹恶明三造大汉,蜀之汗马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毕业后,忽悠大家去当雇佣兵凡尘如梦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三国群雄乱舞大明:我的母亲把朱标揍惨了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大宋河山三国:开局黄巾渠帅,阵斩关羽从靖康开始开局退婚后女帝要我做夫君藏武魂穿林冲,我化身杀神杀穿水浒汉鼎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光荣使命1937我死后,给老朱直播大明烽烟再起德意志涅盘穿越之权御天下三国之汉室再兴弃妃种田:病娇王爷倾城宠替嫁之农门福妻特种兵之开局震惊唐心怡三国大曹贼,开局拯救杜夫人三国之开局偷袭孙策我真没想当阁老双穿门:被迫给女帝打工的那些年质子为王
方浪书院最新小说: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