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青泉县农机配件产业园区考察团一行五人,踏上了南下的旅程。
除了王县长和林枫,还有县经委主任孙建国、城关镇党委书记周明远和县财政局副局长李为民。这个阵容充分显示了县里对这个项目的重视。
坐在南下的火车上,林枫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心中感慨万千。这是他重生后第一次离开本省,也是他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参与考察活动。
“小林,听说你是第一次去南方?”对面的王县长问道。
“是的,以前最远只去过省城。”
王县长点点头:“多出来走走好。南方这些年的发展很快,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考察团首先抵达了温州。
一出火车站,考察团成员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站前广场上人头攒动,各种小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和喧嚣的氛围。
“这...这也太热闹了。”周明远忍不住感叹。
来接站的是温州当地一个农机配件厂的老板,姓陈,四十多岁,精瘦干练。
“欢迎青泉县的领导!”陈老板热情地握着王县长的手,“住处已经安排好了,就在我们厂附近。”
前往宾馆的路上,陈老板一边开车一边介绍:“我们温州人做生意,讲究的就是敢闯敢干。政府管的少,我们放得开。”
林枫仔细观察着窗外的街景。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工厂和作坊,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虽然看起来杂乱,却充满生机。
接下来的三天,考察团参观了陈老板的工厂和当地几个农机配件市场。
在陈老板的工厂里,林枫看到了与北方完全不同的生产模式。厂房简陋,但设备先进;管理看似粗放,但效率极高。工人们按件计酬,干劲十足。
“我们这里都是家族企业,老板亲自抓生产,效率自然高。”陈老板不无自豪地说。
晚上,考察团在宾馆开会总结。
“温州的模式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孙建国先说,“民营经济活跃,市场敏感度高。”
但周明远有疑虑:“可是他们这种家族式管理,能做大做强吗?而且很多都是小作坊,不成规模。”
李为民也点头:“税收征管难度大,很多企业都在打擦边球。”
王县长转向一直沉默的林枫:“小林,你怎么看?”
林枫整理了一下思路:“温州模式的优势是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但确实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问题。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在青泉县发展‘小而精’的特色企业,同时通过产业园区实现集聚发展。”
王县长若有所思:“有道理。那我们接下来去东莞看看,听说那里的台资、港资企业很多,管理模式更规范。”
第二天,考察团乘船前往东莞。
与温州的民营经济不同,东莞到处是整齐的工业区和标准化厂房。很多企业都是外资或合资,管理更加规范。
在一家台资农机配件厂,林枫看到了完全现代化的生产线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我们实行的是ISo质量管理标准,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控制。”工厂经理介绍道。
参观结束后,林枫特意找到厂里的技术科长,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
“小林很用心啊。”王县长看在眼里,对身边的孙建国说。
孙建国点头:“年轻人好学是好事。”
在东莞的最后一晚,林枫独自在宾馆整理考察笔记。他不仅记录了各地的经验做法,还结合青泉县的实际,思考着如何借鉴应用。
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路。开门一看,是王县长。
“县长,您还没休息?”
“来看看你的考察笔记整理得怎么样了。”王县长走进房间。
林枫连忙把笔记递过去。王县长仔细翻阅着,不时点头。
“很好,很详细,思考也很深入。”王县长满意地说,“这次带你出来是对的。怎么样,这一路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林枫想了想,认真地说:“我觉得,南方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政府最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具体经营要交给市场和企业。我们建产业园区,不是要大包大揽,而是要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说得好!”王县长赞赏道,“回去后,产业园区的具体规划工作,你要多参与。”
“我一定努力。”
考察结束回到青泉县,已经是九月中旬。
林枫立即投入到产业园区的规划工作中。他借鉴南方经验,提出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强调园区要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
一个星期后,在王县长主持的园区规划研讨会上,林枫的方案获得了通过。
“小林这次南方之行收获很大啊。”会后,王县长对赵国栋说,“这个年轻人值得培养。”
赵国栋笑着点头:“是啊,林枫专业扎实,又肯钻研,是棵好苗子。”
随着园区筹备工作的推进,林枫在县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很多人都知道,县政府办公室有个年轻的科员,很受县长赏识。
这天下午,林枫正在办公室整理材料,电话响了。
“林枫,你的信。”门卫室打来电话。
林枫下楼取信,意外地发现是沈清云的来信。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信中沈清云对他提到的安全生产案例很感兴趣,还就乡镇企业发展提出了几个很有见地的问题。
回到办公室,林枫立即给沈清云回信。在信中,他详细分享了南方之行的见闻和思考,还就产业园区的规划征求她的意见。
写信时,林枫不禁想起前世认识的沈清云。那时的她已经是很知名的学者,沉稳睿智。而现在,他们通过书信交流思想,这种感觉很奇妙。
信写好后,林枫特意去邮局寄了挂号信。
从邮局出来,他遇见了化肥厂的周志强厂长。
“小林!”周志强热情地打招呼,“正要去找你呢。”
“周厂长有事?”
“是这样,我们厂按照你的建议,全面加强了安全管理。效果很好,工人们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了。”周志强说,“想请你抽空再来厂里指导指导。”
林枫笑道:“指导谈不上,互相学习。我最近在忙产业园区的事,等有空一定去。”
“产业园区?是不是王县长主抓的那个项目?”周志强眼睛一亮,“我们厂也想入园,能不能帮忙说说话?”
林枫心中一动。化肥厂虽然不是农机配件企业,但可以作为园区的配套企业入驻。
“我向筹备组反映一下,应该有机会。”
“太好了!谢谢你啊小林!”周志强连连道谢。
看着周志强离去的背影,林枫深深体会到地位变化带来的影响。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无人问津的小科员了。
晚上,林枫在宿舍继续完善园区规划方案。他要把南方之行的所学所思,都融入到这份规划中。
窗外,秋意渐浓。但林枫的心中,却充满春天的希望。
他知道,产业园区项目是他仕途上的重要一步。做好这个项目,不仅能推动青泉县经济发展,也能为自己积累宝贵的经验和政绩。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项目,他建立了与王县长的直接工作关系,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机会。
夜深了,林枫还在灯下工作。他的面前,摊开着园区规划图和各种资料。
在这个秋夜里,青泉县很多人已经进入梦乡。但林枫知道,这座小城正在酝酿一场变革。而他,将是这场变革的重要推动者。
他的笔下,不仅描绘着产业园区的蓝图,也在勾勒着自己和这座小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