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道友,恭候多时了。”
洞口光华一闪,身着朴素麻衣、气息温和而浩瀚如星海的天皇伏羲显出身形,面带微笑。
其身后,地皇神农神色敦厚,人皇轩辕目光锐利中带着赞赏,亦含笑而立。
“颛顼拜见三位皇祖。”
面对这三位为人族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奠定万世基业的先驱,颛顼保持着由衷的敬意,恭敬行礼。
“无需多礼。”
轩辕黄帝上前,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洪亮,眼中满是激赏,
“你做得很好!《绝地天通令》,壮哉!比我当年率兵伐巫,更显魄力与远见!为人族真正争得了自主之机,打出了我人族的脊梁!”
伏羲颔首,目光深邃仿佛能洞穿万古:
“分离人神,梳理阴阳,此乃顺天应人之举。虽过程伴有雷霆杀伐,然不破不立。如今秩序初成,人道气运愈发凝聚纯粹,你之功绩,当与我等并列,享火云洞清静气运。”
神农氏亦道,语气带着关怀:
“此后,你便在此潜修。火云洞乃人道圣地,于此感悟大道,淬炼己身,事半功倍。望你早日堪破藩篱,得证混元。”
颛顼心中暖流涌动,再次躬身:
“颛顼定不负皇祖期望,潜心修行,护我人道永昌。”
进入火云洞,内部竟是别有洞天,浩瀚如一方完整的小世界,充盈着精纯至极的先天灵气与浓郁得几乎化为实质的人道法则气息。
在这里,颛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贴近武之大道本源的悸动,他知道,这里将是他新的起点。
……
帝喾即位后,并未急于在陈都帝宫中发号施令。
他换下象征至高权柄的华美帝袍,仅带着几名忠心可靠的随从,轻车简从,踏上了巡行九州的漫漫长路。
他的脚步走过烟瘴弥漫、湿热难耐的南泽,踏过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的北荒,深入一个个或大或小、或富庶或贫瘠的部落。
他并非走马观花,而是真正沉下心,去听,去看,去感受。
他站在龟裂的田埂上,听着满脸沟壑的老农用颤抖的声音,诉说去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导致穗粒无收,整个部落险些熬不过冬日的惨状;
他蹲在羸弱不堪、皮毛黯淡的畜群边,看着眼神麻木的牧民,因错过最佳迁徙时节而损失惨重,眼中那近乎绝望的悲戚。
他伸手,抓起一把干硬得如同石块、明显贫瘠的泥土,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眉头紧紧锁住,眼中是化不开的忧思与沉重。
“绝地天通,定了秩序,隔绝了神扰,却定不了风雨,定不了寒暑,更定不了这土地的肥瘠。”
帝喾喃喃自语,声音低沉,
“人族依赖天地生存,却对天地之律动,四季之更替,知之甚少,近乎于盲。靠天吃饭,终究是将命运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侥幸。”
夜色深沉,帝喾独自在临时居所的简陋庭院中,负手而立,对着满天璀璨却仿佛蕴含着无尽奥秘的星斗沉思。
一道清丽脱俗、带着超然物外气息的身影,悄然无声地出现在他身侧,月光洒下,映照出多宝道人平静无波的面容。
“陛下眉宇深锁,可是在为天时不定,农耕畜牧皆受其制而烦恼?”
多宝的声音柔和,如同山间清泉流淌,带着抚平焦躁的力量。
帝喾转身,恭敬行礼:
“老师明鉴。弟子确有此惑,辗转难眠。人族耕作畜牧,全凭祖辈口耳相传的经验与侥幸,一旦天时不正,寒暑失序,则生计维艰,饿殍遍野。以往或可祈求上天,诸神庇佑,然今绝地天通,此路已绝。更何况,祈求终是外力,虚无缥缈,非长治久安之道。”
多宝道人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陛下能见于此,已是难得。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日月星辰,自有其轨;四季轮回,自有其律。与其被动祈求,不若主动认知,掌握其规律,为我所用。”
她袖袍轻轻一拂,并未引动多么浩大惊人的天地异象,但帝喾只觉得眼前星空骤然变得无比清晰,那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仿佛被无形之力精确勾勒,呈现出某种恒定而玄奥的规律轨迹。
“观星象位移,可辨四季轮回;察日影长短,可定节气更替;录鸟兽虫鱼之活动、草木荣枯之变化,可知物候变迁。”
多宝的声音如同大道清音,一字一句,流淌入帝喾的心田,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此非逆天改命之道法,而是天地自显之‘纹路’,是大道运行留下的痕迹。人族需学会的,是解读这些‘纹路’的智慧。”
接着,她随手演示了几个小神通——引一丝和风细雨精准地滋润一片略显干涸的禾苗,聚一缕纯净的朝阳精华温和地催发一株谷穗提前成熟。
但她随即神色一肃,郑重告诫帝喾:
“陛下需谨记,此等小术,仅可为辅,用于验证尔等观测、推演之结果是否正确。切不可本末倒置,使人族再生依赖神通之心,忘却自身智慧。核心,在于掌握天地运行之‘法’,而非乞求神明之‘力’。”
帝喾闻言,只觉豁然开朗,仿佛一道亮光划破了眼前的迷雾!
他回到陈都后,立刻召集了一批善于观察、心思缜密、对自然变化敏感的智者,将多宝道人所授的观测、记录、推演之法倾囊相授。
他更是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其中,于新建的观星台上立起圭表,测量每日日影长短变化,详细记录星辰方位移动,一一核对各地上报的物候现象。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观星台上的简牍、皮卷堆积如山,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观测数据。
帝喾与智者们埋首其中,反复推敲,激烈辩论,小心验证,不断修正着初步总结出的规律。
数十年光阴,就在这枯燥却又充满探索意义的记录与推演中,弹指而过。
一部远比以往任何记录都更为精准、系统,紧密结合星象、物候与农事活动的历法,终于在无数人心血与智慧的汇聚中诞生。
帝喾亲自将其审阅核定,命名为《帝喾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