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陈宇默的手指已经按了下去。
来电显示是那个存了好久却一直没拨出去的号码。他喉咙动了一下,接通电话:“喂?”
“哎哟,陈同学!”电话那头的声音爽朗带笑,“我正准备给你发消息呢,结果你这边刚点进联系人列表,我们系统就提示‘用户活跃度上升’——这算不算心有灵犀?”
陈宇默愣了一秒,随即反应过来,编导说的是自己刚刚打开通讯录的动作。他没解释自己其实已经按下了拨号键,只是轻声说了句:“我……刚想打给你。”
“那就说明时机到了。”编导语气轻松,“恭喜你啊,正式成为《心动信号》的一员。”
空气忽然安静下来。这句话落下的时候,陈宇默感觉胸口像是被什么撞了一下。不是特别重,但很实。
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不能再回头了。
“节目名字您刚才说叫什么?”他问。
“《心动信号》。”编导重复了一遍,“主打真实互动和情感观察,不搞剧本,也不强行配对。我们更关心的是人和人之间怎么建立连接,尤其是在镜头下还能不能保持真诚。”
陈宇默点点头,意识到对方看不见,又补充一句:“听起来和别的恋综不太一样。”
“当然不一样。”编导笑了,“市面上太多节目靠吵架、误会、三角关系撑热度。我们不想那样。嘉宾都是经过筛选的真实个体,有想法,有经历,也有困惑。你们坐在一起聊天,约会,玩游戏,但我们不会为了流量扭曲事实。”
这话让陈宇默心里松了一些。
他最怕的就是剪辑误导。之前吃过亏,一想到自己的话被断章取义拿去当话题炒,他就头皮发麻。
“那剪辑方面……”他顿了顿,“能不能提前看片段?”
“可以谈。”编导回答得很干脆,“虽然最终成片由我们把控,但重要发言和敏感内容,我们会征求嘉宾意见。这不是承诺,而是合作基础。你愿意来,我们就得尊重你。”
陈宇默呼吸稳了些。
他又问:“有没有规定必须立某种人设?比如‘高冷男神’或者‘暖男学长’之类的?”
“完全没有。”编导说得直接,“我们不需要演员。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你。你是爱思考的人,说话慢一点没关系,只要是你真心想表达的,观众反而会觉得踏实。”
电话那头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而且这次阵容你也别小看。已经有几位人气嘉宾确认加入,风格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敢说真话。”
“都有谁?”陈宇默忍不住问。
“现在还不能透露具体名单。”编导语气带着点俏皮,“但我可以告诉你,有一位是职场类短视频博主,粉丝八百万,擅长拆解人际关系;还有一位是独立音乐人,写过一首关于异地恋的歌,全网播放量破亿;另外还有一个海归心理学硕士,上过辩论赛决赛。”
陈宇默听得有点出神。
这些人听起来都不简单。不是那种只靠脸吃饭的网红,而是真的有自己的领域和观点。
“所以节目组想找的,其实是能引发讨论的人?”他试探着问。
“没错。”编导声音抬高了一点,“恋爱不是过家家,它牵扯到价值观、生活习惯、原生家庭。我们希望借这个平台,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不同的相处模式,而不是只盯着‘谁和谁牵手成功’这种表面结果。”
陈宇默沉默了几秒。
他在想,如果自己上了节目,能说什么?
他说不出甜言蜜语,也不会刻意制造浪漫桥段。但他确实有些东西憋了很久——关于网络暴力、公众误解、一个人在舆论风暴里怎么活下来的经历。
这些,能讲吗?
“我可以提一些个人话题吗?”他终于开口,“比如……以前遇到过的争议事件。”
“当然可以。”编导回应迅速,“只要你愿意分享,我们就愿意呈现。不过要提醒你一点,这类内容播出后可能会带来新一轮关注,甚至是反弹。你得想清楚,是不是真的准备好了。”
陈宇默握紧了手机。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一旦提起过去的事,那些旧账可能又被翻出来。截图、评论、阴阳怪气的段子,都会重新冒头。
可他也知道,躲了这么久,不是办法。
“我想试试。”他说,“但得我自己掌握节奏。”
“没问题。”编导语气认真起来,“你可以先列个话题清单,录制前我们一对一沟通。哪些能说,说到什么程度,都由你决定。我们的角色不是推你进火坑,而是帮你把想说的话,好好说出来。”
这句话落地的时候,陈宇默感觉肩膀轻了一块。
原来还有人愿意让他自己掌控话语权。
他原本以为,参加综艺就意味着失去一部分自由。但现在看来,也许不一样。
“节目一共多少期?”他换了个问题。
“十二期。”编导答得利索,“每周一期,每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第一期是‘初见印象’,大家互相认识;第二期是‘双人约会’,根据性格匹配任务;第三期是‘集体游戏’,考验团队协作中的情感流露;中间还会穿插‘深度访谈’环节,单独跟每位嘉宾聊一周的心路变化。”
“听起来节奏挺紧的。”
“是紧,但不会压榨时间。”编导解释,“每次录制控制在两天内完成三期内容,休息一周再继续。我们不追求高强度曝光,而是希望你能有足够空间去感受和反思。”
陈宇默记下了这些信息。
他开始在脑子里梳理:主题明确、流程清晰、没有强制人设、允许自主发声。这一切都比他预想的好太多了。
“那……录制期间能随时退出吗?”他最后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可以。”编导没有回避,“任何时候你觉得不舒服,可以直接提出暂停或退出。我们会尊重你的选择。毕竟,心理健康永远比节目效果重要。”
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像是在看资料。
“对了,”编导忽然笑着说,“我看你资料里写着喜欢看书,平时也写点随笔?”
“嗯,随便写写。”
“那正好,我们有个小设计——每期节目结尾,会邀请一位嘉宾朗读一段自己写的文字。可以是日记,也可以是信,甚至是一首诗。不强制,自愿参与。我觉得你可能会感兴趣。”
陈宇默怔了一下。
他还真没想过,在节目里念自己的文字。
但这个提议让他心里某个角落微微颤了一下。
像是一种被看见的感觉。
两人又聊了几分钟,主要是确认后续沟通方式和初步对接流程。编导态度始终温和专业,没有一味吹捧,也没有施加压力。
挂电话前,对方说了最后一句话:“你这种有思考力的年轻人,正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声音。别担心自己不够‘综艺感’,真实本身就是吸引力。”
电话断开后,陈宇默没立刻放下手机。
他靠在椅背上,闭眼几秒,再睁开时,眼神变了。
不再是犹豫,也不是单纯的紧张。
而是一种隐隐的期待,混着忐忑,在胸腔里来回撞。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跳了出来:
“欢迎入坑!前方高能预警:心跳加速,笑点密集!”
后面跟着一个咧嘴大笑的表情包。
陈宇默盯着屏幕看了两秒,忽然笑出了声。
他低头回了两个字:“收到。”
然后把手机轻轻放在桌上,目光落在墙角的背包上。
那里还塞着那份皱巴巴的邀请函。
他没动它,也没想去整理。
但他知道,有些事已经不一样了。
他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拉开抽屉,翻出一本空白笔记本。
封面是纯白的,没写名字,也没贴标签。
他翻开第一页,拿起笔,写下第一个词:
“心动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