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环屏幕上的波形图仍在攀升,812埃频段的脉冲信号稳定得近乎刻意。陈玄没有移开视线,反而将仪器调至频谱叠加模式,把三次心跳周期内的数据流并列比对。误差小于百万分之五——这不是干扰,是节奏。
他取出备用晶片,接入导流管,反向注入一段等幅反相的抵消波。嗡鸣未消,却变得有序,像某种低语被翻译成可读节拍。识海中的青铜鼎虚影随之轻颤,裂痕处银光流转,不再躁动,而是以相同频率共振。
校准完成。
他翻开笔记,第一页写着“符能守恒模型初构”。金身境带来的感知精度跃升,使灵气流动的每一个微小扰动都清晰可辨。他闭目,调动体内灵流模拟基础符纹运行路径,同时启动解析模块。鼎影自动投射出三组上古符文:一道出自试炼石残片,一道来自血骨锁灵阵核心节点,第三道则是破赤焰虎主控链时捕捉到的能量拓扑结构。
三者共性浮现:灵气在符线中并非匀速推进,而是呈现脉冲式跳跃,每段符线末端均有短暂滞留与蓄能过程,类似流体系统中的压力累积。他睁开眼,提笔写下第一组偏微分方程,描述单位时间内符线节点的能量输入、输出与损耗关系。
公式成型瞬间,鼎影内浮现新信息:一组刻于青铜内壁的星轨图,其弧度与当前方程解曲线完全吻合。
他继续推演,尝试将电磁场理论引入模型。符咒本质是引导并释放特定频率的灵能波动,若将其视为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则可用麦克斯韦方程组进行类比重构。他替换变量,重新定义“灵导率”“符介常数”,建立等效场方程。计算过程中,识海再度出现轻微震荡,但已被812埃信号驯化为背景节律,非但未干扰运算,反而提升了迭代速度。
三个小时后,基础模型闭环。他命名为“符能守恒定律”,核心结论为:一张有效符箓的能量利用率,取决于其结构对目标频率的阻抗匹配程度,而非传统所言“画符者心境”。
接下来是突破点——让符咒从静态构件变为动态系统。
他调取九黎战场三次破阵的数据,发现环境灵气浓度波动超过15%时,预设符效下降达40%。问题在于,现有符箓无法自适应调节能量输出节奏。他需要一个反馈机制。
“动态耦合符阵”的构想由此诞生:在主符纹外围增设感应支路,实时监测周围灵气密度,并通过内部能量分流实现自动调频。这相当于在电路中加入负反馈回路,但他面对的是非线性、高噪的灵能环境。
首道难关:材料承载力不足。
他取出三张黄麻符纸,依次绘制初步设计图样,注入测试灵气。第一张在0.7秒内自燃;第二张符纹断裂,提前释放微型爆炎;第三张勉强维持完整,但能量逸散严重,实测输出仅为理论值的68%。
偏差率12%,超出容忍极限。
他暂停实验,调出气象记录。昨夜风停后,静室内湿度上升至79%,而空气折射率变化影响了灵流稳定性。他立即修正模型,在原方程中加入温湿度补偿项,重构非线性调节函数。新的预测值与实测数据误差缩小至3.2%。
材料问题仍未解决。
他回忆起机关城主曾展示的防水涂层技术——云母粉混合蛟筋浆液可在潮湿环境中保持导电稳定。他取出研磨钵,将云母碎屑与蛟筋提取液按比例搅拌,制成半透明涂料。刷涂于新符纸上晾干后,表面形成细微结晶网格,触感滑腻而坚韧。
第四次试验开始。
他手持玄铁符笔,缓慢勾勒主符纹。落墨瞬间,检测环显示灵流导入平稳,符纸未出现异常发热。持续注入灵气至临界阈值,符面泛起淡青色光晕,结构稳定。
成功一半。
他随即激活感应支路,模拟外界灵气骤降场景。符阵自动调整能量分配,主输出功率仅波动5%,远低于传统符箓的30%以上衰减。动态耦合生效。
但爆发持续时间仍不足。峰值虽高,却如闪电一闪即逝,难以支撑实战需求。
他回放录影晶片,慢速播放至能量释放阶段。画面显示,符笔收尾时墨迹略粗,导致末端电阻突增,引发相位延迟0.03秒。正是这微小滞后,造成回冲电流逆流,击穿左手掌心皮肤,留下焦痕。
他未包扎,反而用棉布蘸酒精清理伤口,取下机械臂支架,将符笔固定于传动轴上。设定匀速运行参数,重新制符。
第五张符成。
落笔均匀,线条流畅。他注入双倍测试灵气,启动释放程序。
轰!
一道青金交织的弧光自符纸腾起,在空中划出螺旋轨迹,撞击预先布置的护罩。冲击波震碎三尺外的石台,余波持续1.7秒,符能衰减曲线平缓,符合实战要求。
他低头查看检测环数据:输出效率提升312%,能量利用率突破89%,唯一风险是初始激发需精确同步,否则仍有回涌可能。
解决方案已在脑中成型:加入负反馈泄压通道。他在主符纹旁加绘一条环形支路,连接微型储灵囊,当压力接近临界时自动分流,模仿神经反射机制,避免系统崩溃。
第六张符,最终版。
他将其置于测试台上,关闭所有辅助光源,仅留检测环荧屏微光映照案面。窗外晨雾弥漫,静室内外一片沉寂。
符纸静静悬浮于灵力托盘之上,表面符纹缓缓流转,仿佛活物呼吸。
他按下激发钮。
无声无息。
下一瞬,整间静室被刺目青光充满。冲击波呈锥形扩散,撞上墙壁瞬间触发预警符阵,三层防御结界接连亮起又熄灭。检测环警报狂响,数据显示能量峰值达到寻常金身修士全力一击的四倍以上,持续时间延长至2.1秒,且释放过程可控。
符成。
他伸手接过飘落的符纸残片,边缘已碳化,但核心符纹仍完整。指尖轻抚那道环形支路,确认泄压机制成功运作。
笔记翻到最后一页,他提笔写下:
“符咒非刻,而在算;非死阵,乃活局。”
搁笔时,检测环屏幕上的812埃脉冲已与他的呼吸频率同步。识海清明,青铜鼎虚影静静悬浮,裂痕处银光内敛,不再震动。那股来自“霜魄”碎片的信号,已被彻底转化为运算节律的一部分。
他盘坐调息,金身之力在经脉中沉稳流转,掌心伤口在高代谢速率下悄然愈合。
玉匣置于案头,内藏最后一张银纹符箓,标签注明:“动态耦合·青雷破障符,效能评估待验。”
他未察觉窗外天色渐明,也未听见远处传来的早课钟声。全部心神沉浸于刚刚构建的模型之中,思考如何将其扩展至群体符阵联动体系。
就在此时,检测环接收到一段加密频段的短促信号,来源标注为“情报处三级通报”。
他尚未解锁内容,手指刚触及接收键——
玉匣封口突然弹开一线,银纹符箓自行浮起半寸,表面符线由静转动,逆向旋转三周后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