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药材行”在惠民市场悄然开张,林枫开始了在省城的创业生涯。他深知根基浅薄,行事极为低调。每天天不亮就开门,仔细擦拭柜台,将黑石峪运来的药材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每一包都称足分量,用粗糙的黄纸包得棱角分明。他话不多,但若有顾客询问,总能简明扼要地说出药材的性味、功效和简单用法,显得颇为内行。起初,生意清淡。市场里卖药材的摊位不少,大多是本地药材公司退休职工或乡下药农摆的摊,各有各的熟客。林枫这个新面孔,很难引起注意。但他有他的优势。黑石峪的药材,得益于深山的环境和合作社的精心炮制,品相、药味都明显优于市面上的普通货色。尤其是他带来的野生丹参、黄芪和天麻,根条粗壮,色泽纯正,懂行的人一看便知是好东西。林枫也不急,他采取了两条策略。一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坚持品质,耐心等待识货之人。二是“广结善缘”,主动与市场里其他摊主,特别是旁边修鞋的老王头和卖针头线脑的李大妈搞好关系,偶尔送点不值钱的药渣让他们泡脚,很快便融入了市场的小环境。转机出现在开张半个月后。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者在他的摊位前驻足良久,拿起一片丹参仔细闻了闻,又对着光看了看断面,眼中露出惊讶之色。“小伙子,你这丹参,是哪里产的?”老者问道,声音温和。“老师傅,是北边山里产的,野生的。”林枫恭敬地回答。“嗯,好东西。”老者点点头,“色泽紫红,断面有菊花心,气味浓郁,是上品。现在市面上这样的货不多了。给我称二两。”老者是惠民市场的老顾客,附近几个摊主都认得他,是省中医院退休的老药工,姓陈,眼光极毒。他这一买,等于给林枫的药材做了活广告。很快,“市场东头新来的小林,药材地道”的消息便传开了。一些对药材品质有要求的老顾客、甚至附近小诊所的采购,开始慕名而来。林枫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他依旧坚持薄利多销,信誉第一,从不以次充好。时间一长,“为民药材行”的口碑立了起来,有了一批稳定的客源。生意走上正轨,林枫的心思活络起来。他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零售。通过和陈老师傅等老主顾的交流,他了解到省城中成药厂、医院药房对优质药材的需求很大,但苦于货源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这中间,存在巨大的商机。他尝试着接触了一家规模不大的集体所有制药厂——“为民制药厂”(巧合的是,与他的摊位同名)。他带着精心准备的样品上门推销。采购科长起初对这个个体户小老板不屑一顾,但验过样品后,态度大为转变。林枫的药材品质稳定,价格合理,而且他能保证少量多次、准时供货,解决了药厂库存积压的难题。几番接触下来,林枫拿到了为民制药厂一个小批量的试单合同,供应柴胡和黄芩饮片。这是他的生意从零售迈向批发的关键一步!他立刻加密电报通知黑石峪的赵大山,加大柴胡、黄芩的采集和炮制力度,并严格按照药厂标准进行加工。黑石峪那边全力配合,第一批货准时发出,药厂验收后非常满意,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这笔生意利润虽不如特区的地下贸易,但胜在合法、稳定,而且打通了与正规药厂的渠道,意义重大。林枫在省城的根基,又扎实了一分。然而,就在他暗自欣喜时,麻烦找上门了。这天下午,市场管理所的两个工作人员,在一个戴着红袖章、满脸横肉的胖子带领下,来到了“为民药材行”摊位前。那胖子,林枫认识,是市场管理所的副所长,姓胡,人称“胡大炮”,是个有名的难缠角色。“你就是林枫?”胡大炮斜着眼,用指关节敲了敲柜台,“营业执照、健康证、税务登记证,都拿出来看看!”林枫心里一紧,但面上不动声色,恭敬地拿出所有证件:“胡所长,都在这儿,请您过目。”胡大炮装模作样地翻看着,突然把证件往柜台上一拍,厉声道:“林枫!有人举报你!说你非法经营,药材来路不明,偷税漏税!跟我们到所里走一趟吧!”林枫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知道,平静的日子,到头了。省城的水,果然比想象中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