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两夜的绿皮火车,载着林枫驶向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鹏城特区。车厢里拥挤不堪,汗味、烟味、泡面味混杂,但乘客们脸上大多洋溢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躁动。林枫靠窗坐着,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农田、村庄,逐渐变成丘陵、工厂,最后,当一片片崭新的高楼和繁忙的工地映入眼帘时,他知道,鹏城到了。走出火车站,热浪裹挟着潮湿的海风扑面而来。眼前的景象让林枫这个来自深山农村的青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车辆(很多是出租车和货车),拔地而起的吊塔和脚手架,行色匆匆、穿着各异的人们(有西装革履的,也有穿着花衬衫喇叭裤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蓬勃而又紧张的气息。这里的一切,都与黑石峪的宁静、县城的破旧、甚至省城的相对保守截然不同。按照王技术员给的地址,林枫找到了位于罗湖区一栋略显陈旧的五层楼里的“江南省药材公司鹏城办事处”。办事处不大,只有三间办公室,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接待他的是办事处的负责人,一个姓钱的中年主任,戴着金丝眼镜,身材微胖,看起来颇为精明。钱主任对林枫的到来似乎并不十分热情,只是例行公事地交代了几句,安排他做业务员,主要负责与本地药厂、贸易公司的对接和仓库管理,并让一个叫小刘的本地年轻人带他熟悉情况。小刘是个二十出头的本地小伙,会说点蹩脚的普通话,对林枫这个“北方来的乡下人”起初有些轻视,但林枫不卑不亢的态度和迅速学习粤语的努力,很快让他刮目相看。林枫被安排住在办事处附近一栋拥挤的筒子楼里,四人一间,条件简陋,但比起黑石峪,已经算是“现代化”了。工作的挑战立刻显现。特区的工作节奏极快,竞争激烈。办事处的业务并不像林枫想象的那么顺利,面临着本地公司和港资企业的强力竞争。钱主任似乎更热衷于搞关系、跑应酬,对具体业务并不上心。仓库里的药材积压了不少,有些因为储存不当甚至开始变质。与药厂和贸易公司的对接也困难重重,对方对这家内地省公司办事处的供货能力和产品质量心存疑虑。林枫没有气馁。他白天跟着小刘跑客户,晚上自学粤语和商贸知识,一有空就泡在仓库里,仔细检查每一批药材,记录问题,思考改进方法。他将在黑石峪那股踏实肯干的劲头带到了特区,很快就摸清了门道。他发现,特区市场对药材的需求确实旺盛,但要求更高:不仅要质量好,还要包装精致、交货及时、手续齐全。而办事处目前的管理粗放,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一个月后,在一次业务汇报会上,林枫大胆地向钱主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钱主任,我发现我们仓库里积压的柴胡和丹参,品质其实不错,但包装太简陋,而且受潮了。如果能重新筛选、烘干,换上新的防潮包装,应该能卖出去。另外,我们可以主动联系几家急需原料的中小型药厂,用小批量、试用的方式打开市场。”钱主任斜睨了他一眼,不以为然:“小林啊,你刚来,不懂。这里的生意没那么简单,靠的是关系!包装再好,没门路也白搭!那些小厂,信誉差,风险大,不能做。”林枫没有争辩,但他心里清楚,再这样下去,办事处迟早关门。他决定自己试一试。他利用周末时间,自掏腰包买来防潮纸和纸箱,带着小刘一起,将一部分受潮不严重的药材重新整理包装。然后,他根据平时收集的名片,避开钱主任常跑的那些大客户,主动上门拜访了几家规模不大但看起来比较务实的中药厂。起初,他吃了不少闭门羹。但他凭借从黑石峪带来的优质样品(他随身带了一点)和诚恳的态度,终于打动了一家名为“岭南中药厂”的采购主管。对方同意先要一小批柴胡饮片试用。林枫小心翼翼地办好手续,亲自押送这批“改头换面”的药材到了药厂。一周后,好消息传来:药厂对药材质量非常满意,愿意签订长期供货合同!虽然订单量不大,但这是办事处来鹏城后,第一笔靠产品质量和主动营销谈成的生意!消息传回办事处,钱主任的脸色有些复杂,小刘和另外两个同事则对林枫竖起了大拇指。林枫没有骄傲,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龙蛇混杂、机遇与风险并存的鹏城特区,他这只从深山飞出的雏鹰,才刚刚展开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