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科技?”陈建国重复着这个名字,眉头紧锁,“就是楚天明创办的那家公司?”
苏晓雯快速调取资料:“是的,成立于三年前,主营业务是人工智能情感识别和情绪分析。但近一年来,业务范围扩展到了‘用户体验优化’和‘内容互动提升’。”
赵思妍立即接入工商数据库:“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楚天明占股70%,另外30%由一家海外投资公司持有。等等...”
她突然停顿,放大了一个细节:“这家海外投资公司的注册地是某个知名离岸金融中心,实际控制人信息被隐藏了。”
林宸敏锐地察觉到问题:“能追踪资金流向吗?”
“需要时间,而且可能需要更高层面的授权。”赵思妍回答。
陈建国当即下令:“立即申请搜查令,我们要对心智科技进行全面调查。张猛,你带人先去公司地址看看情况。”
张猛领命而去。林宸却站在原地,凝视着白板上错综复杂的线索,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太顺利了。”他喃喃自语,“就像有人特意为我们准备了这条线索。”
陈建国转头看他:“你怀疑心智科技也是烟幕弹?”
林宸缓缓点头:“绑匪展示了如此强的反侦察能力,怎么会轻易留下这么明显的线索?除非是故意的。”
仿佛是为了印证他的猜测,调查很快陷入了混乱。
---
首先是热线电话的爆满。
“陈队,报警电话被打爆了!”值班警员急匆匆地报告,“全是提供小艾案线索的,但大部分都是无用信息甚至恶作剧。”
苏晓雯监测着社交媒体动态:“网络上正在疯传我们的热线号码和官方邮箱,号召网友提供线索。但很多所谓线索明显是编造的。”
接着是邮箱的瘫痪。
技术科确认,警方专用邮箱遭到了有组织的垃圾邮件攻击,大量虚假线索和伪造证据被发送过来,严重干扰了正常通信。
“这是典型的ddoS攻击变种。”赵思妍分析道,“不是让服务器瘫痪,而是用海量无效信息淹没有效信息。”
最令人头痛的是,这些虚假线索中偶尔会夹杂着一些看似真实的信息。
“看这个。”苏晓雯挑出一封邮件,“发件人声称在小艾失踪当天,看到一辆白色面包车停在小区附近,车牌号部分吻合我们之前监控到的一辆可疑车辆。”
张猛刚带队赶到心智科技所在地,就接到新指令:“张哥,有网友爆料称在西郊废弃工厂看到可疑人员,特征描述与楚天明高度吻合。”
类似的“线索”从四面八方涌来,警方不得不分出大量人力进行核实,结果大多是无用功。
白色面包车的线索追查后发现是套牌车;西郊工厂的排查一无所获;甚至连某个自称是绑匪同伙的“忏悔者”,经过连夜审讯后也被证明只是个想红想疯了的网红。
---
技术科里,赵思妍和她的团队试图从信息海洋中筛选出有用信号。
“这些虚假线索的传播模式很有规律。”赵思妍展示分析结果,“先是某个匿名账号释放信息,然后水军系统迅速放大,最后真实用户参与传播。”
林宸注视着数据流动图:“能找到信息源头吗?”
“很难。”赵思妍摇头,“但我们发现所有这些信息最终都会指向三个方向:一是星耀传媒,二是心智科技,三是...”
她停顿了一下,调出一个新的数据图:“第三个方向很令人意外——市公安局本身。”
“什么?”陈建国震惊地问。
赵思妍调出几个案例:“有几条传播很广的谣言声称警方已经锁定嫌疑人但因证据不足无法逮捕;还有的说警方与小艾的绑架案有利益关联;最离谱的是,有人声称看到林枫被秘密释放,暗示警方包庇罪犯。”
林宸的眼神变得锐利:“这是在破坏公众对警方的信任。”
就在这时,张猛带队从心智科技返回,面色凝重。
“公司已经人去楼空,但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张猛展示拍摄的照片,“办公室看起来很普通,但地下室有一个隐蔽的高科技实验室,设备全部被搬空,只留下一些痕迹。”
照片显示,实验室的墙上有大型服务器机架的安装痕迹,地面有沉重的设备拖动印记,角落里还发现了几根与之前U盘包裹中相同的特殊纤维。
“看来楚天明确实在这里进行过某种实验。”陈建国说。
林宸却注意到一个细节:“设备是什么时候搬走的?”
张猛查看记录:“根据大楼管理员的说法,是三天前,也就是小艾失踪的第二天。”
林宸立即转向赵思妍:“能查一下那段时间周边的交通监控吗?搬运那么多设备,应该需要货车。”
技术科很快调取了相关监控,发现确实有一辆封闭货车在那段时间进出过小区。但车牌被故意遮挡,无法辨认。
“又是一条死胡同。”张猛沮丧地说。
林宸却若有所思:“绑匪为什么要在作案后匆忙搬运设备?除非...”
他猛地抬头:“除非那些设备与绑架案直接相关,或者能够揭示他们的真实目的!”
这个推断让调查重新找到了方向。技术科全力追踪那辆货车的行驶路线,虽然中途多次失去踪迹,但最终还是锁定了几条可能的路径。
---
然而,就在调查似乎要有突破时,新的干扰出现了。
一个自称“知情者”的账号开始释放经过精心伪造的“内部消息”,包括所谓的警方调查报告片段、技术鉴定结果、甚至经过篡改的监控截图。
这些伪造文件制作精良,普通网友很难辨别真伪,甚至在警方发布澄清声明后,还有人质疑警方是在“掩盖真相”。
“他们的目的是要彻底摧毁公众对执法机构的信任。”苏晓雯忧心忡忡地说,“很多网友已经开始质疑警方的每一个行动。”
最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不信任情绪正在向现实世界蔓延。
当警方根据一个看似可靠的线索前往某小区调查时,遭到了居民的集体阻挠,有人甚至拍摄视频上传网络,指控警方“骚扰平民”。
“我们被舆论绑架了。”陈建国在紧急会议上坦言,“每一步行动都被放大解读,每一个失误都被无限放大。”
林宸却保持着冷静:“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绑匪之所以如此疯狂地制造干扰,是因为我们接近了真相。”
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或许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干扰。”
“怎么利用?”陈建国问。
“绑匪在监视舆论反应,对吧?”林宸解释,“那我们就故意释放一些信息,观察他们的反应。”
经过周密计划,警方通过一个看似偶然的“泄露”,释放了一条虚假信息:称已在某处发现小艾的dNA证据,正在进行比对分析。
果不其然,几小时后,水军系统开始疯狂传播“警方发现关键证据”的消息,语气中带着明显的焦虑和急切。
“他们上钩了!”赵思妍监测着数据流,“系统正在调整策略,试图引导舆论质疑dNA证据的可信度。”
更令人惊喜的是,技术科成功追踪到几个高水平水军账号的真实Ip地址——都指向城北的一个老旧小区。
陈建国立即下令:“便衣侦查,不要打草惊蛇!”
---
便衣警察悄悄包围了目标建筑,发现那是一栋老式居民楼,大部分房间空置待拆迁,只有少数几户还有人居住。
在物业配合下,警方确认其中一个房间近期有人员活动迹象,但不确定是否是常住人员。
“需要搜查令吗?”张猛通过无线电请示。
陈建国犹豫了一下。如果强行搜查却一无所获,可能会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波。
就在这时,林宸提出了一个方案:“让我们测试一下房间内是否有人。”
他让一名警察伪装成物业人员,以检查水电为由敲门。然而敲了半天,无人应答。
“看来没人。”张猛有些失望。
就在便衣警察准备撤离时,林宸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房间窗户的窗帘微微动了一下,像是被风吹动,但其他房间的窗帘都静止不动。
“房间里有空气流动!”林宸立即意识到,“可能有人通过暗门或通风系统离开了!”
警察迅速破门而入,发现房间内果然空无一人,但有一个隐藏的隔间,里面摆满了电子设备,电脑屏幕还亮着,显示着正在运行的水军控制程序。
“刚离开不久!”张猛检查设备,“主机还是温的。”
技术科立即对设备进行取证,发现了大量令人震惊的证据:不仅是水军控制系统,还有深度伪造软件的运行记录,以及...
“这是...”赵思妍打开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全是关于“情绪操纵实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记录。
最关键的是,在一份实验日志中,他们发现了这样一句话:
“阶段3,实验效果超出预期,公众情绪反应符合模型预测,为最终阶段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