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通支线的僵局,如同一潭死水,淤塞着林昭规划中的内地铁路网络。面对地方势力的顽固阻挠和朝堂上的层层掣肘,林昭与沈云漪果断调整了策略,将全部精力投向了那条看似微不足道,却关乎实际利益的“西山矿运支线”。
西山皇家庄园一带,煤铁矿藏丰富,但长期以来,依靠驼马和简陋轨道运输,效率低下,成本高昂,限制了京畿地区的燃料与原料供应。修建一条连接主要矿场与通惠河码头的轻型铁路,成为打破瓶颈的关键。
这一次,林昭汲取了教训。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先通过郑王朱载堉的关系,巧妙地将此项目与“保障京师生计、稳定宫用燃料”联系起来,绕开了部分不必要的部院纠缠。沈云漪则带领格物院骨干,亲自踏勘西山地形,设计出更适合山区、转弯半径更小、造价也更经济的轻型铁轨和运矿车辆。
工程在低调中启动。尽管仍有零星扰扰,但因其直接关联皇室和京畿民生,且规模较小,触碰的利益方不多,阻力远比京通支线小得多。林昭调用了部分主线运营的盈余,沈云漪更是将皇帝赏赐的部分金帛贴补进去,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工地上,不再是传统徭役的民夫,而是格物院培训出的、掌握基本铁轨铺设和车辆维护技术的工人。他们使用着改进后的工具,效率远超寻常苦力。沈云漪时常一身利落的棉布衣裙,出现在工地,与工匠讨论细节,解决技术难题。她那专注而专业的身影,渐渐赢得了这些实干者的尊敬,也悄然改变着一些人对“女子干政”的刻板印象。
与此同时,李如松的班师回朝,带来了另一种力量。这位在战场上亲眼见证了铁路威力的宿将,虽不谙朝堂机巧,却有着武人的直率和在军中的崇高威望。在一次由几位勋贵武将参与的小型宴饮上,有人试图旁敲侧击,非议铁路劳民伤财,李如松将酒杯重重一顿,声若洪钟:
“放屁!老子在朝鲜亲眼所见,没有铁路,没有那些轻便小车和精准情报,多少好儿郎要枉死他乡?多少粮秣要烂在半路?你们在京城享受着太平,可知前线的将士是靠什么打赢的?这铁路,就是国家的血脉!血脉不通,肢体再强壮也是虚的!”
他虽言辞粗豪,却掷地有声,加之战功赫赫,一时竟让那些非议者哑口无言。武将集团中,不少人对铁路在后勤上展现的潜力印象深刻,李如松的态度,无形中为林昭分担了一部分来自勋贵阶层的压力。
两个月后,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西山矿运支线举行了简朴的通车仪式。没有邀请太多朝臣,只有工部、户部几位相关的官员,以及郑王、李如松等支持者。
现场,一列由小型蒸汽机车牵引、满载着乌黑煤炭的列车,静静地停在起点站。沈云漪亲自做了最后检查,向林昭点了点头。
林昭深吸一口气,下达了发车的指令。
汽笛长鸣,打破了山谷的寂静。黑色的机车仿佛被注入了生命,锅炉轰鸣,白汽喷涌,沉重的车轮缓缓启动,然后逐渐加速,拉着长长的货厢,稳稳地行驶在崭新的铁轨上,向着远处的河道码头驶去。
围观的人群中发出低低的惊叹。尤其是那些被邀请来的、原本对铁路将信将疑的官员和本地乡绅,亲眼看到这钢铁巨兽如此驯服地拉动远超百匹驮马运量的煤炭,平稳而高效地远去,脸上都露出了复杂的神色——有震惊,有难以置信,也有一丝对这股力量的敬畏。
随后,格物院的吏员当场核算并公布了数据:同等距离下,铁路运输成本仅为传统驼马运输的三成,时间缩短七成,且不受天气影响。
事实,胜于一切雄辩。
回程的马车上,郑王朱载堉与林昭同乘。这位一向沉静的王爷,望着窗外飞掠的景色,缓缓道:“林大人,今日之后,那些说铁路‘无用’、‘费而不惠’的言论,可以休矣。西山一役,你虽未动刀兵,却是一场漂亮的‘证道’之战。”
林昭谦逊道:“全赖王爷支持,格物院用心,前线将士用命,下官不敢居功。”
郑王摇摇头,意味深长地说:“证道不易,守道更难。你证明了铁路之利,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分利’了。利益所在,纷争必起。望你好自为之。”
林昭心中凛然,知道郑王点出了下一个关键。铁路一旦展现出巨大的经济利益,觊觎者和争夺者将会如闻到血腥的鲨鱼般蜂拥而至。
当晚,林昭府邸的书房内。
“西山支线成了!”孙幕僚难掩兴奋,“大人,今日之后,我们在朝堂上的腰杆可以硬一些了!”
林昭脸上却不见太多喜色,他指着地图上规划中的其他支线,沉声道:“西山只是开始,是敲开坚冰的一把锤子。接下来,我们要面对的不是证明‘该不该建’,而是‘由谁主导’、‘利益如何分配’。工部、户部,甚至内廷,恐怕都会想方设法插上一手。”
沈云漪端茶进来,接口道:“还有标准。今日李提督提及,兵部亦有意仿效,在九边要地修建用于调兵的支线。若各部、各地自行其是,铁轨规格、车辆制式不一,将来必成乱局。我们必须趁热打铁,推动确立统一的铁路营造与运营章程,将主导权牢牢握在手中。”
“夫人所言极是。”林昭赞许地点头,“技术优势和管理体系,是我们最大的依仗。明日我便起草《铁路营造管理则例》初稿,同时,加大与李如松等将领的联系,争取将边塞军事运输的需求,也纳入我们的规划体系。要让朝廷意识到,铁路之事,非我林昭一己之私,乃军国大计,必须统筹管理!”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地图,那条刚刚通车的西山支线,仿佛一点星火,在沉寂的冰原上燃起。火光虽微,却已照亮了前路,也必然会引起更多隐藏在暗处的目光注视。
证道之后,便是更为复杂的争道、守道之局。帝国的钢铁脉络,在一次次艰难的突破中,正顽强地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