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湖畔那场与刘猛的晨间推手,虽无观众,但其带来的影响却如同湖心投石,涟漪悄然扩散至更远。
武协内部,陈默的地位已然不同。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功夫不错的大一新生”,而是被周正阳、刘猛、叶知秋这些核心骨干真正视为可以平等交流、甚至在某些方面需要请教的“陈师傅”。学员们看向他的眼神里,除了最初的好奇与敬佩,更多了几分信服。
然而,名声如同双刃剑。它不仅带来了武协内部的尊重,也开始引来校外更复杂的关注。之前正心武馆杨震馆长被拒后并未死心,而关于陈默轻松应对日籍空手道高手松本、并与武协形意拳高手刘猛多次深度切磋的消息,不知通过何种渠道,在一些北京的武术圈子和高端健身人群中悄然传开。“北大那个会真太极的年轻学生教练”成了一个小范围的热门话题。
这天,陈默刚结束下午的课程,正准备去图书馆,一位穿着得体、气质干练的中年女士在文史楼门口拦住了他。
“请问是陈默同学吗?”女士微笑着递上一张名片,“我是‘臻艺会所’的经理,姓李。我们会所是一家面向高端会员的综合性健康生活俱乐部。”
陈默接过名片,材质精良,头衔是客户总监。他心中微感诧异,面上不动声色:“李经理,您好。请问有什么事?”
“冒昧打扰,”李经理笑容可亲,语气却十分专业,“我们通过一些会员渠道,了解到您在传统太极拳方面有非常深厚的造诣,教学方式也深受学生欢迎。我们会所目前正计划开设一个高端的传统养生课程,希望能聘请您作为我们的特约太极拳导师。”
又是邀请。陈默心中了然,但这次的平台似乎与正心武馆不同。
李经理继续介绍,条件优厚得令人咋舌:“我们理解您还是学生,学业为重。课程安排会完全尊重您的时间,每周只需在周末指导两节私教小班课,每节课九十分钟。至于薪酬,”她报出一个数字,几乎是正心武馆当初开价的两倍,“此外,会员多为各界精英,对您未来的发展或许也会有所助益。”
这个薪酬,对于任何一名学生而言,都堪称天文数字。它代表的不仅仅是经济独立,更是一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认可。一瞬间,物质的诱惑如同暖流,几乎要将人包裹。
陈默沉默着,目光掠过李经理身后,落在远处博雅塔沉稳的剪影上。他想起了正心武馆那光鲜却刻板的环境,想起了杨震馆长审视的目光,也想起了未名湖畔与刘猛推手时,那种纯粹探究劲理、心无旁骛的宁静。
“李经理,非常感谢您的看重和如此优厚的条件。”陈默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但我还是学生,目前的主要精力在于学业和自身的修炼。武协的教学,是我基于兴趣和传承责任的一份实践,它与商业授课的性质不同。抱歉,我恐怕无法接受您的邀请。”
拒绝再次脱口而出,甚至比上一次更加干脆。李经理脸上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她显然没料到如此条件会被一个年轻人如此迅速地拒绝。她还想再说什么,但看到陈默那平静却不容置疑的眼神,最终只是得体地笑了笑:“理解,尊重陈同学的选择。希望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
送走李经理,陈默轻轻吐了口气。连续拒绝高薪邀请,他内心并非毫无波澜,但一种更加清晰的认知也随之浮现:他所珍视的,是太极拳作为修身养性法门、作为传统文化载体本身的价值,是燕园这片相对纯净的土壤,是武协里那些因热爱而聚集的同道。这些,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他将这件事当作一个小插曲,并未对旁人提及,依旧按部就班地穿梭于课堂、图书馆、武协和未名湖之间。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周后。周正阳兴冲冲地找到正在指导学员站桩的陈默,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陈默,好消息!”周正阳难掩兴奋,“学校体育教研部注意到了你在武协的工作和影响力!认为你对推广传统武术、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过研究,决定正式聘任你为武术协会的助理教练,纳入学校勤工助学体系,按月发放津贴!”
这完全出乎陈默的意料。他接过文件,上面盖着体育教研部的公章,条款清晰,津贴数额虽然远不及校外机构的报价,但却代表着学校的正式认可和支持。
“这……合适吗?”陈默有些迟疑。
“怎么不合适?”周正阳笑道,“你这是为学校社团工作,拿的是学校发的勤工助学津贴,名正言顺!这下好了,你就不用再拒绝那些校外邀请了,咱们武协也有了正式的教练,教学更能规范起来。”
这样一来,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这不再是学员自发的“心意”,也不是商业机构的交易,而是学校对其工作价值的官方认定和支持。陈默心中最后一点顾虑也消失了。
“好,我接受。”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于是,陈默在武协的身份,从“特聘教练”正式转变为学校认可的“助理教练”。他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练功服,依旧在清晨的未名湖畔独自修炼,依旧在武协的垫子上耐心纠正着每一个学员的桩功步法。不同的是,他的工作得到了制度的保障,教学也更加系统化。他将学校发放的津贴,一部分用于补贴生活,减轻家庭负担,另一部分则主动提出用于武协购买训练器材和资料,反哺这个给了他实践平台的集体。
声名,如同窗外渐渐浓郁的秋意,无声地浸润着校园的某些角落。有人钦佩他的淡泊与选择,有人羡慕他得到了学校的青睐。
但在301宿舍,王建国拍着他的肩膀说“默哥这是实至名归”,李哲引经据典赞他“学以致用,回馈集体”,张毅则更执着地拉着他切磋讨教。而在红三楼那间飘着墨香的活动室里,林卿听他说起这个安排时,眼眸含笑,轻声说:“这样最好。”
陈默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得到了一个最妥帖的安顿。外界的声名与诱惑依旧存在,但他内心更加安定。学校的这份认可,如同一方坚实的基石,让他可以更纯粹地专注于传承与修炼,在这条文武兼修的道路上,走得更加沉稳、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