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旧金山灯火像被谁调成了冷色调。陆辰逸站在落地窗前,手机亮着微光——刚传来的消息:巴黎街头,黑色货车袭击未遂。他差点当场订机票,被周明宇一把按住:“你现在飞走,等于把战场让给对手。”一句话,把冲动按回胸腔。咖啡一杯接一杯,苦涩在舌尖炸开,却压不住心口的焦躁——双线风暴,哪边都不能塌。
天一亮,舆论炸弹准时引爆。几家科技媒体同时抛出“深度调查”,标题一个比一个毒——《天才还是拼爹?》《算法抄袭疑云:资本玩家的遮羞布》。文章里,陆辰逸被描绘成靠家族背景上位的“精英滤镜”,连斯坦福期间的作业都被翻出断章取义。V&L capital的成功被说成“资本的力量”,技术内核被一句“疑似抄袭”轻轻带过。更损的是,镜头悄悄转向巴黎,暗示某位“富豪未婚妻”在高美蹿红,背后“运作”不言而喻。真真假假搅成一锅粥,读者看得热闹,投资人看得心惊,合作方开始犹豫,质询函一封接一封飞进邮箱。
公关部急得嘴角起泡,却也只能按部就班发声明、摆证据、约专访。陆辰逸干脆坐到镜头前,面对直播,语气冷静得像在讲别人的故事——时间线、代码逻辑、司法进度,一条一条拆给你看。没有怒吼,没有委屈,只有数据和逻辑往桌上一摆,任由观众挑剔。与此同时,白氏集团近年几个项目的黑料被“有选择”地放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舆论战场,硝烟滚滚,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巴黎这边,日子同样不好过。袭击事件不知被谁走漏,艺术圈小报立刻兴奋——《新锐艺术家深夜遇袭,是作品争议还是私人恩怨?》标题耸动,内容离谱,却足够让原本就观望的画廊打退堂鼓。原定可能重启的展览,被画廊主一句“无限期推迟”轻轻打发;平时热情的同学,也开始有意无意保持距离。微光被安保围着,像一座移动孤岛,连点外卖都得先检查封口。雷诺阿教授那边,手稿鉴定陷入停滞,学院官方三缄其口,沉默比责骂更让人心慌。
深夜,她独自坐在画室里,窗外灯火温柔,却照不亮心里的阴霾。手机里的问候越暖心,越显得现实冷清。与陆辰逸的视频通话,渐渐变成“报喜不报忧”的默契——都说“我很好”,却都看得出对方眼底的青黑。物理距离加上各自重压,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觉到那股无形的拉力,像要把人拽进深渊。
可坐以待毙不是选项。陆辰逸继续接受采访、上直播、开公开课,把技术逻辑掰开揉碎给大众看;公关团队24小时监控舆情,随时准备反击。他知道,只有让真相跑过谣言,才能喘口气。而微光,也重新拿起画笔——不是为作业,为发泄。画布上,无数扭曲的嘴和眼睛张牙舞爪,想吞噬中央那团微弱星光。黑暗用尽全力,亮色却固执地亮着,像在说:我还没认输。颜料溅到脸上,也懒得擦,任由色彩在皮肤上干涸,成了最贴合的战袍。
就在新画即将完成时,微光无意翻开旧速写本,某一页角落,一个极浅的铅笔印记闯入视线——像是某种徽标或图腾的局部,线条模糊,却莫名眼熟。记忆瞬间被拉回——那张丢失的咖啡馆涂鸦上,似乎也曾出现过类似标记。一股寒意顺着脊背爬上来——难道速写本也曾被人动过?如果连最私人的创作空间都被入侵,还有什么是安全的?
夜色渐深,城市的灯火一盏盏熄灭,唯有画室里的灯还亮着。微光把新画拍成照片,发给大洋对岸的那个人,附上一句:“我在战斗。”几秒后,回复跳进来,只有两个字:“一起。”简短,却像一根绳子,把两颗心重新拴在一起。风暴还没过去,但他们已学会在风浪里拥抱。
窗外,乌云压顶,闪电在远处云层里悄然跳动。舆论的深渊仍在咆哮,可星光不肯熄灭。哪怕黑暗再浓,也要用尽全力,把那点光,推到所有人看得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