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同志,这就走啦?以后有机会来我们前进公社玩啊!”
“小温同志,回去别忘了复习笔记啊!”
“温云清,保持联系!”
温云清长得好看,性子又好相处,学习上谁有疑问去问他,他也从不藏私,耐心解答,因此在学员中人缘极好。
大家都很喜欢这个漂亮又没架子、还特别聪明的小弟弟。
至于他旁边那位同样出色却气场冷峻的秦岳同志,大家虽然也敬重,但总觉得不太好接近,于是道别的话主要还是冲着温云清说,顺便再跟秦岳打声招呼。
秦岳对此毫不在意,他安静地站在温云清身侧稍后的位置,像一座沉默而可靠的山,看着少年笑容灿烂地回应着每一个人的告别,眼底带着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纵容和柔和。
好不容易从热情的包围中出来,两人终于走出了农技站的大门。
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门外已是另一番景象。
来自附近各个生产队、公社的学员们,在此分道扬镳。
家离得近的,比如就在县城边上村子的,已经背着行李,三三两两地说笑着徒步离开。
稍远一些的,则有村里的牛车或者突突冒着黑烟的拖拉机在等候,接人的社员们大声吆喝着本村学员的名字,一片繁忙而充满乡土气息的景象。
周志和王铁牛也各自找到了来接他们的同村人,再次朝温云清和秦岳挥了挥手,便汇入了各自归乡的人流中。
至于温云清和秦岳,他们来的时候是步行,回去自然也得靠两条腿。
这倒不是村子里没人送,而是支书想了想觉得他们有任务,让村人去送,万一这个不长眼的乱问,那不是给秦同志添麻烦吗,就演变成了来的时候两人是走来的。
好在这两个人,身体素质不一般,对于他们两个来说,也算不得什么负担。
“我们走吧。”温云清看着秦岳说道。
秦岳点了点头,习惯性地就要去接温云清肩上那个看起来最大的行李卷。
温云清侧身避开,摇了摇头:“岳哥,不用,我自己能行。”
他看着秦岳,眼神认真,“你之前出任务肯定很辛苦,这点路,这点行李,我还扛得住。”
他可不想再把秦岳当苦力用了,尤其是知道秦岳刚经历了一场危险的任务之后。
秦岳见他坚持,也不再勉强,只是默默地将温云清手里拎着的一个装着杂物、相对较重的小包接了过来,语气不容拒绝:“这个我来。”
温云清看着他这动作,知道这是岳哥的底线了,便笑了笑,没再争。
两人正准备迈步,就听见不远处传来一个洪亮又带着熟悉乡音的叫喊:“小温!小秦!这里!”
温云清循声望去,眼睛顿时睁大了,只见农技站斜对面的树荫下,停着一辆熟悉的、漆色斑驳的拖拉机,车斗旁站着的那个人,不是大咯拉村的支书李建国又是谁?
“支书!”温云清又惊又喜,赶忙拉着秦岳快步走了过去。
到了跟前,温云清看着李建国,脸上满是惊讶:“支书,您怎么来了?”
这年头,拖拉机可是村里的重要资产,支书亲自开着来接人,这待遇可不一般。
李建国看着眼前这两个越发精神挺拔的年轻人,尤其是秦岳,那通身的气度更显沉稳,心里别提多满意了,哈哈一笑,声如洪钟:“来接你们啊!不是听说你们农技站今天学习结束嘛!”
温云清下意识地就扭头看秦岳,眨巴着眼睛,那意思很明显:是你叫支书来的?
秦岳微微摇头,表示不是他。
温云清更奇怪了,转头问李建国:“支书,您怎么知道我们今天是今天结束?”时间这么准?
李建国笑着解释道:“我今儿个来县里办点事,刚办完出来,正好看见农技站这边有人背着铺盖卷出来,一寻思,估摸着就是你们这期学习班结束了,就过来等等看。嘿,还真让我等着了!快,别愣着了,把行李放上来,上车!载你们回去,这走回去得走到啥时候!”
这真是意外之喜!
温云清和秦岳也不再客气,道了声谢,利索地把行李扔进拖拉机斗里,然后身手矫健地爬了上去。
李建国坐进驾驶座,熟练地摇动摇把,“突突突”,拖拉机冒着黑烟,载着三人驶离了县城。
出了县城,道路变得颠簸起来,两旁的田野和村庄在视野中缓缓后退。
路上行人车辆稀少,李建国一边把控着方向盘,一边和坐在车斗里的温云清、秦岳拉着家常,说着他们不在村里这段时间发生的一些琐事。
温云清也兴致勃勃地听着。
聊着聊着,话题就说到了知青点。
一提起知青点,李建国刚才还乐呵呵的脸顿时就垮了下来,重重地叹了口气。
“唉,本来吧,咱们村的知青点,多好啊!”
李建国的声音带着浓浓的怀念和无奈,“以前来的那些小年轻,城里娃娃,刚来的时候是不懂咋干活,可人家肯学,也勤快!跟咱们村里人也处得好。后来小温你们来了,”他特意看了一眼温云清,“虽说你小子来了之后吧,就没消停过,总能闹出点动静,可你干的那些事儿,不是给村里添了油水(指野猪),就是给村里立了功(指嘉奖状、以及隐含的发现敌特功劳),那是本事!村里谁不服气?”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有些烦躁:“哪像今年新来的这些知青……唉,有些同志啊,我是真不知道怎么说他们好!现在咱们这个知青点,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呐!每天都有新戏码,鸡飞狗跳的!明明咱们知青点已经选在村子靠边、比较安静的地方了,好家伙,愣是能把动静闹得大半个村子都听得见!”
“尤其是那几个女同志,”李建国摇着头,一脸不堪回首的样子,“也不知道哪儿来那么多矛盾,老是吵吵个不停!今天你用了我的胰子(肥皂),明天我踩了你的鞋,后天又为了谁多打了一勺菜……一开始,村里那些老娘们、闲汉们听到吵架,还兴冲冲地跑去看热闹,就当看戏了。可渐渐地,就没人去了,你们猜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