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京北,天空是一种清冽的蓝。姜羡的生活节奏彻底舒缓下来,如同一条平静流淌的溪流,映照着两岸斑斓的秋色,自在而从容。
她开始享受一些以往会被定义为“浪费时间”的事情。比如,在一个没课的下午,独自一人去学校美术馆看一个关于宋代山水画的小型展览。她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复制品)前站了许久,感受着那磅礴山水间蕴含的宇宙观与隐逸精神,这与她此刻的心境竟有几分奇妙的契合。比如,她会因为闻到糖炒栗子的香气,就特意绕路去校门外买上一包,热乎乎地捧在手里,一边剥一边慢悠悠地走回宿舍,任由那甜糯的温暖驱散秋凉。
这种对生活细节的重新感知,让她觉得每一天都充满了新鲜感。
在《国际商法》的案例研讨课上,她所在的小组抽到了一个关于跨国技术转让中知识产权纠纷的复杂案例。同组的成员,包括那位计算机系的学长和另一位同学,都被冗长的合同条款和相互冲突的证词弄得头昏脑胀。
“这个附属条款里的‘最惠国待遇’和后面的‘例外清单’明显存在解释空间,关键在于仲裁地的选择偏好……”姜羡听着组员的讨论,下意识地轻声分析了一句,逻辑清晰,直指核心。这是长期处于决策层形成的思维惯性,话语出口,她才微微一顿。
小组瞬间安静下来,几道目光齐刷刷地看向她,带着惊讶和探究。
“姜羡……你怎么想到的?”计算机学长推了推眼镜,眼神里充满了不可思议,“我们还在理时间线,你都已经跳到仲裁策略了?”
姜羡迅速收敛了那份不经意流露的“上位者”视角,露出一个略带歉然的微笑:“可能是之前看过的某个类似案例有点印象,瞎猜的。我们还是先按步骤来,把事实梳理清楚最重要。”
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回,引导着小组一步步推进。但在后续的讨论中,她偶尔一句看似随意的提问或总结,总能精准地拨开迷雾,让讨论回到正轨。组员们虽然觉得她今天的思路格外犀利,但也只归因于她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偶尔的灵光一闪,并未深究。
下课后,那位平时话不多的计算机学长却特意走到她身边,语气带着真诚的佩服:“姜羡,你刚才的分析真的很厉害。感觉你比我们看得深得多。”
“学长过奖了,只是角度可能不太一样。”姜羡谦和地回应,心里却提醒自己,以后在课堂讨论中要更加“像个学生”。
就在她以为这一天会像往常一样平静度过时,一个小小的涟漪悄然荡开。
晚上,她接到了一通来自周文彬教授的电话。
“姜羡,没打扰你吧?”周教授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和蔼。
“周老师好,没有打扰,您请讲。”
“是这样,”周教授语气带着几分兴致,“下个月初,在沪市有一个‘人工智能与创意产业’的高峰论坛,规格很高,汇聚了国内外学界和业界的不少顶尖人物。论坛组委会那边,通过学校联系到我,希望能邀请你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与其中一个关于‘技术赋能下的内容创作新范式’的圆桌讨论。”
姜羡微微一愣。这种邀请,在她身份半公开、忙于公司事务时并不罕见,但她如今已刻意低调,几乎处于“隐退”状态。
周教授似乎察觉到了她的迟疑,补充道:“我知道你现在可能更专注于学业。不过,组委会那边特别提到了你在‘识界视窗’项目上的突出表现,以及你对行业的一些……嗯,独特的观察力。他们认为,你的视角能带来新的火花。当然,这完全看你个人的意愿和时间安排。”
姜羡握着手机,思绪飞转。这不是商业谈判,也不是公司宣传,而是一个纯粹的、基于她个人(哪怕是经过修饰的个人)能力和见识的学术性、行业性邀请。她不需要代表“云瞻”,只需要代表“京北大学学生姜羡”。
一种久违的、纯粹基于兴趣和表达欲的冲动,隐隐萌动。
她想起了在巴黎沙龙里的思想碰撞,在佛罗伦萨感受到的艺术与技术的共鸣。或许,以一个新的、更轻松的身份去参与这样的交流,会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谢谢周老师和组委会的认可,”姜羡的声音恢复了平静,带着一丝笑意,“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去学习和交流一下。”
“太好了!”周教授语气愉悦,“那我让组委会把正式邀请函和详细日程发给你。好好准备,也借这个机会,多看看,多听听。”
挂断电话,姜羡走到窗边。夜色中的校园灯火阑珊。她轻轻呼出一口气。
生活的溪流,似乎因为这一通电话,即将拐向一个未曾预料的小小岔路。但这岔路并非被迫选择,而是源于她自身积累的光芒,即便她想隐藏,也终会在某些时刻,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她并不抗拒。相反,对于以纯粹“姜羡”的身份,去体验一场高水平的思维激荡,她开始有了一丝期待。这不再是责任,而是选择,是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