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队,你看这里。”一名队员指着装置基座与地面连接的地方。那里有一圈极其细微的缝隙,似乎可以打开。
陈默示意技术人员上前。经过小心检查,他们在基座侧面找到一个隐藏的触控点。轻轻一按,伴随着一声轻微的气密声,基座侧面弹开了一个小小的暗格。
暗格里面没有复杂的线路或能源核心,只有两样东西。
一张折叠起来的、材质特殊的银色箔纸。
以及,一个只有拇指大小、做工极其精巧的金属沙漏吊坠。沙漏的两端,镶嵌着比沙粒还要微小的、散发着幽光的晶体。
陈默戴上取证手套,小心地将两样东西取出。
他先展开那张银色箔纸。上面没有文字,只有用极细的激光蚀刻出的、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几何图案和能量回路。这不像是一张设计图,更像是一种……烙印着某种信息的“符箓”或者“密钥”。
然后,他拿起那个金属沙漏吊坠。入手冰凉沉重,那幽光的晶体“沙粒”在灯光下缓缓流动,仿佛蕴含着某种生命。当他指尖无意中触碰到沙漏中央最纤细的连接部位时,一股极其微弱、但清晰可辨的“逆流”感再次顺着指尖蔓延开来,让他手臂的汗毛瞬间竖起!
这个吊坠……本身就是一个微缩的、仍在缓慢运作的时间干涉器?!
“封锁整个空间!所有物品,包括这台装置,全部原地封存,等待专家处理!任何人不得擅自触碰!”陈默压下心中的惊骇,立刻下令。这东西太危险,远超他们的处理能力。
他小心翼翼地将银色箔纸重新折叠好,连同那个危险的沙漏吊坠,一起放入特制的证物袋中。
“收队!”
一行人带着难以言喻的沉重和收获,退出了这个诡异的黑色空间。铁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闭,将那台沉寂的装置和未解的谜团重新锁回黑暗之中。
回到市局,已是深夜。
刘伟在严密的保护下安然无恙,得知“收割”被中断后,几乎虚脱,对警方千恩万谢,但对于“时之沙”的更多信息,他也无法提供。
那台被完整封存带回的沙漏装置,以及那张银色箔纸、沙漏吊坠,立刻被列为最高机密,由张辰亲自协调,调集了国内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密码学家和材料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在绝对保密的环境下进行研究。
陈默和虞倩则一头扎进了对现有线索的深度分析中。
会议室的白板上,线索图变得更加复杂。
核心依旧是“时之沙”。下面延伸出数个分支:
技术\/能力: 局部时间逆流(子弹、生理停滞)、时间感知扭曲(提前邮件)、未知信息载体(声音\/滴答声?)、高维时空技术(黑色空间、沙漏装置)。
动机\/规则: “时序契约”、“时间债务”、“收割未来”、筛选特定心理目标(对时间焦虑、现实不满)。
身份\/组织: 代号“时之沙”,可能非单人(序列七?),使用虚拟身份网络活动,具备极高反侦察能力,掌握超前沿科技。
物品\/符号: 沙漏符号(标志?)、银色箔纸(信息密钥?)、微型沙漏吊坠(时间干涉器?)。
新出现的谜团: “高维时序锚点”、“不可逆因果纠缠”(为何针对陈默失效?)。
“序列七……”虞倩指着这个新线索,“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编号。意味着前面至少还有六个?或者后面还有更多?这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或者……一个严密的实验计划?”
“还有这个,”陈默将证物袋里的银色箔纸投影到大屏幕上,“专家组初步反馈,上面的图案结构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数学体系或工程图纸,更像是一种……描述高维时空拓扑结构的‘地图’或者‘方程式’的片段。他们怀疑,这可能是制造那种黑色空间,或者启动沙漏装置的关键。”
“而这个小沙漏,”虞倩看着另一个证物袋里那个幽光流转的吊坠,眼神凝重,“它还在缓慢释放着那种‘逆时序’的场。强度很低,但性质与我们在尸体微观层面观测到的完全一致。它可能就是进行‘时间锚定’的工具,或者……一个信标。”
陈默拿起标记着“不可逆因果纠缠”的磁贴,贴在白板上自己名字的旁边,眉头紧锁:“这是我最大的疑问。为什么是我?”
虞倩看着他,若有所思:“因果纠缠……在量子物理层面,指的是粒子间超越空间的关联。延伸到时间层面……也许是指你的过去,与某个极其重大的、无法被轻易逆转的‘事件’或‘存在’紧密相连。这种连接牢固到足以抵抗‘时之沙’的局部时间逆流。”
“我的过去……”陈默陷入沉思。他的人生看似与这种超自然力量毫无交集。除了……那些他经手过的、无数离奇诡异的案件卷宗?还是他生命中某些被他忽略的瞬间?
张辰推门进来,脸上带着熬夜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锐利:“专家组对那台装置有了初步结论。”
陈默和虞倩立刻看向他。
“那东西,不是一个完整的‘武器’或者‘机器’。”张辰语气沉重,“专家组认为,它更像是一个……‘接收器’和‘放大器’。”
“接收器?放大器?”
“对。它本身不具备产生那种规模时间逆流的能源或机制。它接收来自某个遥远‘源头’的信号或能量,将其放大,并在局部空间内塑造出那种逆流时间场。那个‘滴答’声,可能就是同步信号。而那个沙漏光影,是能量状态的显示。”张辰解释道,“它被设计成一旦核心协议执行受阻(比如在你身上发生的冲突),就会启动自毁程序,湮灭关键部件,防止被逆向工程。”
陈默和虞倩都倒吸一口冷气。
“那东西,不是一个完整的‘武器’或者‘机器’。”张辰语气沉重,“专家组认为,它更像是一个……‘接收器’和‘放大器’。”
“接收器?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