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更加清晰的“烛龙”网络架构图,逐渐在指挥部的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境外资金和指令输入,通过NGo和类似研究所的机构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人员筛选(韩博士负责),同时利用律师事务所等合法渠道进行现实层面的渗透和隐患埋设(董浩及其网络负责),最终由周炳文、杜文这样的核心骨干策划和执行具体破坏行动(包括暴力袭击和舆论煽动)。
这个网络兼具思想上的蛊惑性、组织上的隐蔽性和行动上的多样性,其危害远超传统的恐怖组织。
“必须打掉这个网络的每一个节点!”老李握紧拳头,“尤其是那个‘韩博士’和境外的黑手!”
然而,“韩博士”如同人间蒸发,踪迹全无。境外的NGo和服务器更是鞭长莫及。
压力再次回到周炳文身上。他是目前落网的、唯一可能接触到网络核心机密的人。
陈默第三次走进了看守所会见室。
这一次,周炳文的状态似乎有些不同。他依旧消瘦,但眼神里那种虚无的平静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取代,像是……一种带着嘲弄的期待。
陈默没有废话,直接将目前查获的关于研究所筛选“脆弱灵魂”的数据、律师事务所埋设的各类安全隐患,以及初步勾勒出的“烛龙”网络架构图,放在了他面前。
“韩博士是谁?”陈默开门见山。
周炳文慢条斯理地翻看着那些资料,手指划过那些被标记出的安全隐患点,嘴角那抹嘲弄的弧度愈发明显。
“看来,你们终于开始看到真正的‘战场’了,陈警官。”他抬起头,“不过,还是慢了些。”
他放下资料,身体微微前倾,隔着桌子,用一种近乎耳语的声音说道:“你以为,找到‘韩博士’,切断资金,清除那些小小的安全隐患,就结束了吗?”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诡异的光:“‘烛龙’从来不是一个组织,它是一种病毒。一旦释放,就会自行变异,传播。我,杜文,董浩,甚至韩博士,都只是病毒在不同宿主身上的不同表现症状。你们清除症状,有什么用呢?只要滋生病毒的‘土壤’——那种弥漫的焦虑、不信任、绝望——还在,就会有新的症状不断出现。”
“至于韩博士……”周炳文靠回椅背,恢复了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是谁,不重要。他可能就在你们身边,可能是任何一个对现状不满、心怀怨恨,并且认为自己找到了‘真理’的普通人。重要的是,他代表的那种‘思想’,已经像孢子一样,散播出去了。你们防不住的。”
他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仿佛已经给出了最终的答案。
陈默知道,周炳文是在进行最后的心理战,试图用虚无主义来瓦解他们的意志。但他也明白,周炳文的话里,包含着部分残酷的真实。“烛龙”的思想毒害,确实可能已经造成了一定范围的污染。
他起身离开,没有再看周炳文一眼。
回到指挥部,他将周炳文的话进行了转述。
“他在恐吓我们,也是在为自己寻求某种心理上的终极胜利。”虞倩分析道。
“但他说对了一点,”陈默看着屏幕上那些被标记出的隐患点和网络架构图,“只清除已发现的‘症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一场更彻底的‘清源’和‘免疫’行动。”
他转向老李和指挥部的各位负责人:“我建议,‘屠龙’行动进入第三阶段。第一,继续全力清除已发现的所有现实安全隐患,并建立长期监控机制。第二,联合宣传、教育、网信等部门,发起针对性的反极端思想宣传和公民教育,挤压‘烛龙’思想的传播空间,增强社会免疫力。第三,也是最关键的,利用我们目前掌握的所有线索,与国际刑警深度合作,追查境外资金和指令源头,争取从根本上重创这个网络的中枢神经系统。”
老李重重点头:“同意!我立刻向上级汇报,协调各方资源!妈的,就算真是病毒,我们也要研发出特效药,把这毒瘤彻底清除!”
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围绕着新的战略目标加速运转。
工程隐患被逐一排查、修复;网络空间针对极端思想的清理行动持续开展;主流媒体开始有系统地批驳“烛龙”相关谬论,弘扬正能量;学校、社区加强了相关的安全教育……
与此同时,通过国际刑警组织渠道和特殊的情报交换,对那个境外NGo及其背后金主的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锁定了几个关键人物和账户。虽然抓捕和冻结资产需要时间,但利剑已经出鞘。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陈默独自一人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熙熙攘攘、安然归家的人群。霓虹初上,灯火阑珊,一片和平景象。
他知道,阴影并未完全散去。“韩博士”在逃,杜文不知所踪,境外的黑手尚未伏法,那些被“烛龙”思想蛊惑的“脆弱灵魂”可能依然存在。
与“烛龙”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一场关于人心、关于秩序、关于未来的综合较量。
但他也坚信,只要守护的意志足够坚定,只要光明不息,阴影就永远只能是阴影。
他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接通了档案室。
“把‘合法凶手’案,以及后续所有相关卷宗,全部封存,密级定为最高。”他平静地吩咐道,“这不是结束,这只是……一个阶段的记录。”
放下电话,他最后看了一眼窗外那片由无数平凡灯火组成的璀璨光海。
战斗,仍在继续。而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守护者,将永远站在光与暗的交界线上。
“屠龙”行动的第三阶段,如同一场无声的春雨,渗透进城市的各个角落。没有惊天动地的抓捕,没有刺耳的警笛,但改变在悄然发生。
地铁三号线通风井那些不合规的防火阀门被连夜更换,工人们沉默而高效,如同给城市的血管做了一次精准的手术。西山公园有隐患的灯带被拆除,新的、符合最高安全标准的设备安装到位。审计和核查小组依旧在运转,像不知疲倦的清道夫,梳理着每一个可能存在风险的市政项目节点。公众对此一无所知,依旧享受着便捷的交通和夜晚公园的流光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