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兵瞳孔一缩。
“你追求完美,但你留下了王斌这个最大的破绽。你享受操控,但你控制不住炫耀的欲望,留下了那些‘纪念品’。你自以为凌驾于法律之上,但现在,坐在这里,戴着镣铐,接受审讯的人,是你。”
陈默的声音不高,却像重锤,一字一句砸在沈兵的心上。
“你输了,输给了你自己的傲慢和……不完美。”
沈兵死死地盯着陈默,那眼神像是要将他剥皮拆骨。许久,他脸上那种疯狂的激动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冰冷的沉寂。他缓缓靠回椅背,重新闭上了眼睛,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无懈可击的“完美法医”。
但所有人都知道,那层坚硬的外壳,已经被敲开了一道裂缝。
后续的审讯中,沈兵不再激动,但也不再配合。他时而沉默,时而用专业术语诡辩,试图将水搅浑。然而,在强大的心理压力和逐步完善的间接证据链面前,他的空间被一点点压缩。
同时,技术队对从沈兵处查获的U盘进行了数据恢复,里面存储着他与王斌的联系记录(虽然经过了加密和伪装)、他对赵明远的长期监视资料、以及他策划两起“自杀”案的详细笔记,包括对绳结打法、药物剂量、现场布置的精确计算。甚至,还有他对警方可能采取的调查步骤的预测和应对方案。
这些电子证据,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尽管沈兵至始至终没有对直接杀人行为做出明确供述,但完整的证据链已经形成。以他为主导,策划并实施了两起谋杀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案件移送检察机关那天,陈默站在市局大楼的走廊上,看着沈兵被押上警车。沈兵在上车前,回头看了陈默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有怨恨,有不甘,似乎还有一丝……棋逢对手的诡异欣赏。
老李走到陈默身边,递给他一支烟:“总算结束了。”
陈默接过烟,却没有点燃。他看着警车远去,融入城市的车流。
“结束了吗?”他轻声说。
那个关于“完美”与“不完美”、“秩序”与“混沌”的命题,那个沈兵用极端方式提出的质问,却像一颗种子,留在了他的心里。司法系统并非完美,人性更是复杂难测。他们这次抓住了一个沈兵,但那些滋生沈兵这种扭曲心态的土壤,依然存在。
“走吧,”老李拍了拍他的肩膀,“下一个案子还在等着呢。”
陈默深吸一口气,将烟捏在手里,转身走向办公室。
阳光透过走廊的窗户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明亮的光斑,但光斑之外,阴影依旧浓重。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这光与影的交界处,追寻那渺茫却必须坚守的……相对的真实。
而追求“完美”本身,或许就是一种最危险的执念。
沈兵案移送检察院后,卷宗堆积如山,办公室里却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般的寂静。键盘声、电话铃声都压低了分贝,仿佛声音大一点就会惊扰到什么。结案报告的字斟句酌,更像是一种集体疗伤——试图用严谨的法律文书,将那段被“完美法医”阴影笼罩的日子封装起来。
但有些东西,封不住。
陈默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摩挲手指,模拟那个“完美绳结”的触感。夜里,白板上沈兵那张斯文平静的脸,会和废弃工厂里晃动的绳索重叠,侵入睡眠的边缘。他知道,老李的烟抽得更凶了,林薇眼底的黑眼圈久久未退。这不是恐惧,而是一种被极高明的对手侵入专业领域后,留下的精神震荡。沈兵像一把淬毒的精密手术刀,在他们最自信的领域划开了一道口子,让他们窥见了知识和技术被扭曲后所能达到的恐怖深度。
局里组织了心理疏导,谈话间,年轻刑警们更多是后怕——“要是没发现那个绳结……”、“要是王斌这条线也断了……”。而陈默在疏导时只是沉默。他在想沈兵最后那个眼神,那不是败者的绝望,更像是一个抛出了无解难题的教授,在等待学生的答案。
一个月后,一个周三的下午。
积压的寻常案件处理得差不多了,办公室刚恢复了些许往日的嘈杂。阳光斜照进来,空气里浮动着尘埃。
内线电话响起,是老李。
“老陈,来我办公室一趟。”
陈默推门进去,发现老李的脸色不太对劲,不是疲惫,而是一种混杂着凝重和难以置信的怪异表情。他没说话,只是将桌上的一份刚送达的快递文件袋推了过来。
袋子很普通,没有任何寄件人信息。里面只有一张高清彩色照片。
照片的背景像是一个废弃的仓库或者厂房内部,光线昏暗,杂物堆积。正中央,一把老式的木质靠背椅孤零零地立着。椅子上,放着一个东西。
那是一个用深蓝色尼龙绳编织的……绳结。
不是随意缠绕的,而是极其复杂、对称、充满某种诡异美感的绳结。结构与沈兵在赵明远和王斌案中使用的那种“完美绳结”一脉相承,但更加繁复,更像是一种……进化。绳结被打理得一丝不苟,静静地放置在椅面上,像一个无声的宣告,又像一个来自深渊的凝视。
没有文字,没有威胁。只有这个绳结,和它所带来的、排山倒海的寒意。
陈默拿着照片的手指,关节微微泛白。他感到一股冰冷的战栗沿着脊椎爬升。
“什么时候收到的?”他的声音异常平稳。
“今天上午,混在普通公文里送进来的。”老李的声音发干,“查过了,快递单是伪造的,源头追踪不到。”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判断。
模仿犯?沈兵的崇拜者?
不。
这种绳结的编织方式,其中的细节和那种近乎偏执的“完美感”,不是看几本案卷或者新闻报道就能模仿出来的。这需要同样的知识储备,同样的手感,同样的……内在逻辑。
“他还有同伙。”老李几乎是咬着牙说出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