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悄然降临,圣诞的欢快氛围与渐浓的年味交织在一起,如潮水般扑面而来。、此时,家家户户都沉浸在筹备节日的忙碌与喜悦之中,而格雷影业却巧妙地借着这股热闹劲儿,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
12 月 21 日这天,派对现场布置得极尽奢华,公司不惜投入重金,从基层员工到高层管理人员,悉数到场,共同庆祝这一辉煌时刻。
然而,在这热闹非凡的场景中,卡齐尔却显得有些意兴阑珊。
他向来对派对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毒品深恶痛绝,毫无兴趣。
尽管这场派对整体上规矩且隆重,但暗地里仍涌动着一些不和谐的暗流。
他注意到,有几个剧组人员躲在角落里偷偷吸毒,不过他并未当场发作,只是佯装没看见。
这并非是他的纵容,只是他觉得没必要在这样欢乐的场合扫了所有人的兴。
不过,他心里也暗暗下定决心,倘若有人敢在他的剧组里沾染这些玩意儿,那便立刻卷铺盖走人,绝不容情。
毕竟,格雷影业今年的成绩斐然,足以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这一年,公司仅仅发行了三部影片,全球票房便直接冲破了 10 亿美元大关,成功跻身一线大厂之列。
其中,《荒野猎人》于 10 月 31 日上映,刚获得金球奖提名,票房便一路高歌猛进。
在北美上映 52 天,狂揽 1.6957 亿美元票房;海外票房也达到了 1.7352 亿美元,全球累计票房高达 3.4309 亿美元。
这样的数据,在众多冲奥影片中,堪称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典范之作。
这部影片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技术的飞速进步功不可没。
在过去,电影发行依赖笨重的胶片拷贝,运输一次需要动用卡车,还得制作数千份副本。
等本地放映结束后,再转寄到其他国家,整个过程缓慢得如同蜗牛爬行。
而如今,随着 Sd 卡和 dVd 的广泛普及,巴掌大小的存储设备就能轻松装下整部电影。
这不仅使发行成本大幅降低,砍半有余,而且全球发行速度更是提升了不止一倍。
倘若未来互联网进一步普及,说不定只需轻轻点下鼠标,就能实现全球同步上映。
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业内传言 20 世纪福克斯打算让《x 战警 2》在 25 个国家同日开画。
倘若这一计划得以实现,无疑将直接改写全球电影发行的游戏规则,“全球同步上映” 将不再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格雷影业的另外两部影片表现同样出色,甚至更为惊人。
8 月 7 日上映的《史密斯夫妇》,在五个月的放映期结束后,全球票房达到了 4.8728 亿美元。
虽然距离 5 亿美元仅一步之遥,略显遗憾,但这样的成绩,早已让同类影片望尘莫及。
而《谍影重重 2》的表现更是夸张,全球票房一举轰下 7.1068 亿美元。
这一辉煌成绩,一方面得益于系列作品积累的庞大粉丝群体,另一方面也沾了原着作者罗伯特?勒德伦去世的光。
此外,它作为 “电影宇宙” 的核心作品,观众们早已翘首以盼。
甚至有热情的粉丝公开喊话,希望这个宇宙里的《疾速追杀》主角约翰?威克和《飓风营救》主角布莱恩?米尔斯能够来一场精彩绝伦的对手戏,光是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将这三部影片的票房相加,全球总票房竟狂揽 15.4 亿美元,这一数字着实令人惊叹。
然而,可惜的是,大部分票房收入都被发行方分走了。
格雷影业只能拿到其中的 4 成,而剩下的 6 成则归影院联盟和 20 世纪福克斯所有。
经过这样一番计算,格雷影业实际到手的大约是 6.164 亿美元。
虽然这笔钱看似数额巨大,但美国国税局可不会轻易放过,至少 30%的税款是逃不掉的。
这所谓的 “税收贡献”,说白了,就如同明目张胆地 “扒层皮”。
再扣除三部影片的制作成本,纯利润撑死了也就 2.5 亿美元。
不过,20 世纪福克斯倒是颇为识趣。
《史密斯夫妇》和《谍影重重 2》的分成款,他们结算得极为迅速。
毕竟,他们也在这三部影片的发行中赚得盆满钵满,仅发行这三部片子就净赚 1 亿美元。
如此丰厚的利润,自然让他们想要好好维系与 格雷影业的合作关系。
正是因为有了雄厚的资金作为底气,格雷影业才敢在圣诞派对上如此铺张浪费、大肆庆祝。
然而,这场看似奢华的派对背后,却隐藏着一场更为重要的 “重头戏”。
cAA 凭借其广泛的人脉关系,邀请来了一大批奥斯卡评委。
要知道,第 75 届奥斯卡提名名单尚未公布,这无疑是一个最后的拉票绝佳机会。
卡齐尔挽着安吉丽娜,在派对上挨个给学院里的老人们敬酒。
他心里十分清楚,奥斯卡这个圈子,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自 1929 年成立以来,奥斯卡学院积累了上万名评委,其中 60 岁以上的老人占据了绝大多数。
而在这些老人中,犹太裔更是掌握着至关重要的话语权。
二战时期,大批犹太人流亡至美国,在好莱坞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逐渐掌控了电影行业的资本与创作核心。
华纳、梦工厂等电影巨头的根基,都与犹太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连 cAA 的创始人,也是犹太裔,其在学院里的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
“利用身份拉票”,这是 cAA 早早便制定好的策略。
卡齐尔本身便是犹太裔,只要在评委面前亮明自己的身份,并‘真诚’地表达出身为犹太人的自豪感,自然能够拉近与他们的关系。
虽然这样的做法听起来或许有些虚伪,但卡齐尔对此却毫不避讳。
追名嘛,不磕碜!
在他看来,人本来就是自私的,为了能够捧回那座象征着至高荣誉的最佳导演奖杯,他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这一优势。
尽管以前他很少与犹太圈子有过多交集,但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必须端出 “以犹太身份为荣” 的姿态。
因为他心里明白,倘若不这么做,那座梦寐以求的最佳导演奖杯,根本就无从触及。
酒过三巡,卡齐尔看着那些频频点头、面露赞许之色的犹太裔评委,端着酒杯的手也不禁稳了许多。
在他看来,这场热闹非凡的庆功宴,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表面文章。
而这场隐藏在浓郁圣诞氛围之中的 “身份博弈”,才是真正决定他能否斩获奥斯卡奖杯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