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晨雾还未散尽,周远已经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景平台上,凝视着脚下奔腾的江水。三百米深的峡谷像被天神用巨斧劈开,两侧峭壁近乎垂直,岩体在朝阳下泛着铁青色的冷光。这里,将是拉林高速公路林芝段的控制性工程——色季拉大峡谷特大桥的桥位。
爸,风速又增加了!周晓楠小跑过来,手里拿着刚出炉的监测数据,瞬时风速突破34米\/秒,远超设计预期!
周远接过平板电脑,眉头紧锁。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触目惊心:34.5米\/秒,相当于12级台风。这样的风速下,常规悬索桥的颤振风险将成倍增加。
通知专家组,一小时后开紧急会议。周远的声音在风中显得格外沉稳,把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抗风资料调出来,还有美国金门大桥的加固案例。
回到指挥部,技术团队已经集结完毕。投影仪上并列显示着两套方案:原设计的单跨悬索桥和备选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会议室里的争论异常激烈。
必须改方案!抗风专家李教授敲着桌子,34米秒的风速下,传统悬索桥的涡振概率超过安全红线!
但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施工难度太大!施工总指挥老马反驳道,峡谷两侧根本没有大型设备进场条件,难道要靠人扛肩挑?
周远静静听着各方意见,目光落在地质剖面图上。突然,他指向一处细节:这个岩层凸起,是不是可以作为天然锚固点?
争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凑过来看那个被标记为强风化片麻岩的凸起部位。
理论上...可以。地质负责人犹豫道,但片麻岩的长期稳定性...
如果采用张浩提出的仿生锚固周远看向年轻的工程师,你不是说能像树根一样贴合岩体结构吗?
张浩眼睛一亮,立即调出三维扫描模型:周总说得对!这个凸起的内部结构相对完整,我们可以设计一种分叉式锚杆,主杆深入稳定岩层,分支则包裹凸起部位,形成双重保险!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终方案融合了多方智慧:主桥采用抗风性能更好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锚碇系统创新性地结合了仿生锚固与传统工艺;施工则借鉴了古蜀道栈道的分段推进法,避免大型设备集中作业。
就这么干。周远拍板,王总负责总体协调,张浩主抓锚固系统,晓楠牵头抗风设计。记住,这不仅是林芝段的咽喉工程,更是为未来的蜀道攻坚积累经验!
散会后,周远独自留在指挥部。窗外,探照灯将工地照得如同白昼,夜班工人正在为明天的首根主缆架设做准备。他翻开笔记本电脑,调出蜀道通衢工程的初步资料。屏幕上,秦岭与大巴山交错的等高线像一道道年轮,记录着大地亿万年的沧桑。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是陈院士。
周远,我刚看完你们的新方案,有个担忧。老院士的声音透着疲惫,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在理论上没问题,但高原环境下,斜拉索的疲劳寿命可能大幅缩短。
您有什么建议?周远立即坐直身体。
我在云南做过一个实验,碳纤维复合材料索在低温下的性能比钢索稳定得多。但成本...
安全第一。周远毫不犹豫,请把实验数据发给我,我立即组织评估。
挂断电话,周远走到窗前。夜色中的峡谷像一头蛰伏的巨兽,而他们要做的,是在这头巨兽身上架起一道飞虹。这让他想起二十多年前沈大高速的第一根桩基,那时的中国连高速公路是什么样都没几个人见过。如今,他们已经在挑战世界级难度的工程。
爸,您该休息了。周晓楠不知何时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杯热茶,明天是关键的一天。
周远接过茶杯,突然问道:晓楠,如果是你来决策蜀道工程的技术路线,会优先考虑什么?
女儿愣了一下,随即认真思考起来:我想...会是适应性。蜀道的地质比林芝更复杂,历史更长,人文影响更深。技术不仅要解决工程问题,还要能适应千年积淀的自然与人文生态。她顿了顿,就像您常说的,工程要尊重地方的。
周远欣慰地笑了。女儿已经懂得,工程师的最高境界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解。
次日清晨,峡谷上空万里无云,是施工的绝佳天气。首根主缆将从东岸锚碇出发,横跨峡谷,连接到西岸塔顶。这是整个工程最危险的环节之一,稍有差池,数吨重的缆索就会坠入深渊。
周远亲临现场督战。张浩带着团队在锚碇区做最后检查,新型仿生锚杆已经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入岩体。周晓楠则在塔顶监控风速变化,随时准备叫停作业。
开始架设!随着对讲机里传来指令,巨大的牵引索缓缓移动,主缆像一条银龙,开始向对岸延伸。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这惊心动魄的跨越。
突然,周晓楠的警告声从对讲机炸响:风速骤增!35米\/秒!立即暂停!
牵引索立刻刹停,但主缆已经在风中剧烈摆动,随时可能失控。千钧一发之际,张浩带领抢险队冲了上去,用预先准备好的阻尼器固定缆索。狂风呼啸,几个瘦小的身影在三百米高的塔架上与自然力量搏斗,远看如同蚂蚁撼树。
太危险了!让他们撤下来!王志刚急得直跺脚。
周远却拿起对讲机:张浩,报告情况!
能...控制!张浩的声音断断续续,再给...五分钟...就能...固定!
五分钟像五个世纪一样漫长。终于,对讲机里传来欢呼:固定成功!主缆稳定!
周远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他望向塔顶,张浩等人小小的身影正迎着朝阳挥手。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中国工程精神的传承——从爷爷辈的青藏公路筑路兵,到如今的年轻工程师,那种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从未改变。
主缆架设成功后,工程进入快车道。每天都有新进展:第一根斜拉索安装完成,桥面板开始吊装,抗震阻尼器调试成功...周远却不敢有丝毫松懈。他白天巡视工地,晚上研究蜀道工程的资料,常常工作到凌晨。
一个雨夜,周远正在审阅秦岭段的地质报告,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周晓楠端着两杯咖啡走了进来。
爸,您已经连续工作36小时了。她将咖啡放在桌上,语气不容反驳,现在,要么休息一小时,要么我打电话给妈妈告状。
周远笑着举手投降:好,好,休息一会儿。他揉了揉太阳穴,正好有事问你。清华有没有研究古蜀道的专家?
有啊!历史系的方教授,专攻古代交通史。周晓楠眼睛一亮,您想了解古人的工程智慧?
知己知彼。周远啜了口咖啡,蜀道难修,但古人用最原始的工具,硬是在秦岭上开出了路。他们的选线原则、结构工艺,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我明天就联系方教授!周晓楠兴奋地说,对了,张浩他们做了个有意思的发现——林芝段有几处岩壁上,有类似古栈道孔洞的痕迹。当地藏族老人说,那是几百年前茶马古道的遗迹。
周远若有所思:古今相遇...有意思。通知考古所做个鉴定,如果确属文物,调整设计予以保护。
父女俩的谈话被急促的敲门声打断。王志刚浑身湿透地冲进来:周总!西岸引桥边坡出现滑移!
暴雨引发的滑坡威胁到刚刚建成的西岸引桥。周远立即冒雨赶往现场。抢险持续了整个通宵,当险情终于控制住时,所有人都成了泥人。
根本原因是边坡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周远在事后分析会上直言不讳,我们太关注主体工程,忽视了配套细节。这在平原地区可能问题不大,但在高原峡谷,一个小疏忽就会酿成大祸。
他转向张浩:蜀道工程的山体更破碎,降雨更充沛。把这次教训记下来,未来的边坡设计必须排水优先
明白!张浩郑重记录,我已经在构思一种生态排水系统,结合植被固坡和暗管导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季拉大峡谷特大桥逐渐成形。银灰色的桥体像一道优雅的弧线,轻盈地跨越天堑。最后的桥面板合龙那天,几乎全工区的人都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当最后一块桥面板稳稳落下,峡谷两岸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藏族同胞献上洁白的哈达,工人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周远站在桥中央,感受着脚下微微的震动——那不是风的摇撼,而是无数人梦想成真的颤动。
庆功宴上,周晓楠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方教授整理的《古蜀道工程技术辑录》。泛黄的线装书里,详细记载了古人如何利用岩体天然结构、如何设置排水暗渠、如何在绝壁上开凿栈道...
爸,方教授说,古人最了不起的不是技术,而是顺势而为的哲学。周晓楠指着一段记载,看这里,逢山不劈,遇壑不填,多像您常说的工程要尊重自然脾气
周远轻轻抚过那些古老的文字,突然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千百年来,从秦直道到青藏公路,从古栈道到高速公路,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天堑变通途的追求。而今天,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续写这部壮丽的史诗。
宴会结束后,周远独自来到桥上。夜色中的大桥灯火通明,像一串璀璨的明珠,悬挂在漆黑的峡谷之上。远处,工人们三三两两往回走,说笑声随风飘来。更远的山脊上,隐约可见几处古老的栈道孔洞,沉默地见证着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手机震动起来,是陈院士发来的消息:刚收到秦岭地震监测数据,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性增强。蜀道工程需重新评估抗震标准。
周远回复:收到。已组建专项小组,将结合古蜀道经验和现代技术,制定针对性方案。
他收起手机,最后望了一眼这座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大桥,转身走向指挥部。那里,灯光依然亮着,桌上摊开着蜀道工程的图纸。更东方的天际线上,第一缕曙光已经隐约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