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刚到公司,林宇就被前台叫住:“林总监,有位《育儿营销报》的记者找您,说是提前约好的。”他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上周五确实接到过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行业媒体,想采访“爱贝乐”亲子体验营的策划思路,当时他还以为是推销电话,没太放在心上。
走进会客室,就看见一位戴眼镜的女士正对着笔记本电脑整理资料,桌角放着一本最新期的《育儿营销报》,封面上印着“母婴行业创新营销案例”的标题。看见林宇进来,女士立刻站起来握手:“林总监您好,我是《育儿营销报》的记者苏晴,上周跟您通过电话。这次来,主要想跟您聊聊‘爱贝乐’体验营的策划细节,很多同行都对这个案例很感兴趣。”
林宇请苏晴坐下,刚想开口,却突然有点犯怵——平时跟团队讨论方案、跟客户对接需求都没问题,可面对媒体采访,他还是头一回。苏晴似乎看出了他的紧张,笑着递过一杯水:“林总监别紧张,就当咱们聊聊天,您就说说当时是怎么想到做这个体验营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儿。”
喝了口温水,林宇慢慢放松下来,从“爱贝乐”突然提出新增体验营模块说起,聊到场地临时出问题时的兵荒马乱,再到李曼发现二胎家庭数据后调整活动环节的细节。苏晴听得很认真,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还会追问几句:“那您当时为什么会同意李曼的建议呢?不怕调整环节会影响活动进度吗?”
“其实一开始也有点担心,但李曼的建议有数据支撑,而且确实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林宇想起当时李曼拿着数据表格跟他汇报的样子,忍不住笑了,“我们做营销的,不能只盯着‘完成任务’,更要想着‘怎么把事情做好’。用户满意了,效果自然就来了。”
聊到策划思路时,林宇特意提到了“数据驱动+用户需求前置”的方法论。他拿出手机,翻出体验营前后的对比数据:“你看,我们在做方案前,先通过超能力整理了母婴人群的活动偏好数据,确定了‘亲子互动’的核心方向;活动中又根据报名数据调整环节,最后收集到的有效客户信息比预期多了30%。这就是数据的力量,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苏晴眼睛一亮,在笔记本上重点圈出“数据驱动”几个字:“这个观点很有意思!现在很多母婴品牌做营销,都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误区,您这个方法论刚好能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再具体说说,怎么才能做到‘用户需求前置’?”
林宇想了想,举了个例子:“比如我们在设计游戏环节时,没有直接用网上找的通用方案,而是先分析了‘爱贝乐’的目标客户画像——以30-35岁的宝妈为主,其中不少是二胎家庭。所以我们特意增加了需要全家协作的游戏,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参与进来,这样既能提升体验感,又能让家长更愿意了解品牌。”
不知不觉,采访就进行了一个多小时。临走前,苏晴握着林宇的手说:“林总监,今天的采访收获太大了!您不仅分享了案例细节,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方法论,这篇报道一定会很受读者欢迎。后续稿件写完,我会先发给您确认。”
送走苏晴,林宇回到办公室,心里还挺有成就感。他刚坐下,就看见周董发来一条消息:“听说《育儿营销报》来采访你了?好好把握机会,这对提升咱们公司和你个人的行业影响力都有好处。”
两周后,林宇收到了苏晴发来的稿件。标题是《从“咸鱼”到“黑马”:林宇团队如何用一场体验营引爆母婴营销》,文中详细介绍了“爱贝乐”体验营的策划过程,还重点引用了他提出的“数据驱动+用户需求前置”方法论,甚至提到了李曼发现数据问题、主动调整方案的细节。
报纸出版那天,不少同事都拿着报纸来找林宇签名。更让他意外的是,下午居然接到了两个陌生电话,都是本地母婴品牌的负责人,想邀请他做营销顾问,聊聊品牌推广的思路。
林宇看着手机上的通话记录,突然明白——这次媒体采访,不仅让他在行业内多了些话语权,更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按部就班的“职场咸鱼”,而是能为行业提供价值的“专业策划”。
晚上回家,他把报纸小心翼翼地收进抽屉,心里悄悄定下了一个小目标:以后要做出更多优秀的案例,让“林宇”这个名字,在广告圈真正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