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部委一年的淬炼,如同为林晓完成了一次彻底的“系统升级”。从宏观政策的精准把握到数据要素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从跨部门协同的运作逻辑到基层实践的痛点洞察,这段经历让她的视野格局与专业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她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收获回归故土,履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任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办公室作为市委、市政府统筹数字经济发展的高规格协调机构,由常务副市长兼任主任,足见市里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核心职能涵盖统筹全市数据资源管理、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牵头智慧城市应用落地、协调数字产业集群发展等,堪称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中枢大脑”。而林晓的分工,恰好聚焦于最关键的数据资源整合与智慧城市应用深化两大板块,这既是对她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她魄力的考验。
上任伊始,林晓预想过新岗位的挑战,却未料迎面而来的是一片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的“深水区”。没有鲜花簇拥的欢迎仪式,也没有顺理成章的工作衔接,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阻力与盘根错节的矛盾。
首当其冲的是内部协同的“磨合阵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办公室虽为新设机构,但人员构成复杂:既有从市发改委、工信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部门抽调的业务骨干,也有面向社会招聘的技术精英,还有部分从基层借调的年轻干部。不同单位的工作作风、思维模式存在显着差异,加之对新机构职能定位的理解不统一,导致内部隐形壁垒丛生。
“林主任,咱们这办公室到底是统筹协调为主,还是直接牵头抓项目落地?之前发改委那边有个数字产业园项目,现在到底归谁管还没捋清楚呢。”办公室综合科科长老陈拿着一份文件走进来,语气中带着几分困惑。他在发改委工作了十几年,习惯了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对新机构的运作模式还在适应中。
林晓接过文件翻看,眉头微蹙:“陈科,咱们办公室的核心是‘统筹协调、牵头抓总’,但关键项目必须亲自下场推动。这个数字产业园项目是市里的重点工程,既然现在划到咱们牵头,就要尽快摸清进展,协调解决堵点问题。你先把项目前期的资料整理一下,下午咱们开个专题会研究。”
“好嘞。”老陈应声离去,脚步却略显迟疑。他心里暗自嘀咕:这位林主任年纪轻轻,又是从部委下来的,会不会不了解地方的复杂情况,搞“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类似的疑虑在不少工作人员心中存在。从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抽调来的技术骨干小李就私下跟同事抱怨:“之前在原单位,我们做数据平台只需要关注技术实现,现在还要管政策协调、产业对接,感觉有点力不从心。林主任讲的那些宏观理念很先进,但落地起来难度太大了。”
这些细微的摩擦与疑虑,如同细密的沙子,悄然影响着机构的运转效率。林晓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她知道,内部的凝聚力是破解外部难题的基础,若不能先理顺内部关系,后续的工作推进将举步维艰。
比内部磨合更棘手的,是外部协同的“固化壁垒”。数字经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几乎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跨部门协作。但在实际推进中,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利益格局难以打破。
林晓上任后牵头的第一个重点任务,是推进“城市运行生命体征感知平台”建设,旨在打通公安、交通、应急、卫健、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本以为有市委、市政府的明确要求,各部门会积极配合,可实际情况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林主任,不是我们不配合,公安系统的数据涉及公民隐私和公共安全,随便共享出去风险太大,我们承担不起这个责任。”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支队王支队长在协调会上直言不讳,语气中带着不容置喙的坚决。
林晓早有准备,耐心解释道:“王支,我理解你的顾虑。这个平台我们会采用最高级别的安全加密技术,明确数据使用权限和范围,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数据绝对安全。而且平台建成后,能实现警情与其他部门应急资源的快速联动,反而能提升你们的工作效率。”
“话虽如此,但数据安全无小事。”王磊依然不为所动,“除非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上级部门的书面批示,否则我们不能轻易松口。”
这边公安部门态度坚决,市交通局又提出了新的难题:“我们现有的数据格式和平台要求的标准不统一,要完成对接需要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不仅耗时费力,还需要一笔不小的经费,这笔钱谁来出?”
市卫健委的代表也跟着附和:“我们的医疗数据非常敏感,而且业务系统复杂,一旦接入平台,后续的维护和管理工作量会大幅增加,我们的人手本来就紧张。”
一场两个多小时的协调会,变成了各部门的“诉苦会”和“推诿会”。大家要么强调自身数据的特殊性,要么抱怨技术改造的难度,要么纠结于经费和人手问题,关于平台建设的核心推进思路却毫无进展。
散会后,负责平台推进工作的副主任科员小张一脸沮丧地走进林晓办公室:“林主任,这情况太棘手了。以前我们推动类似工作就困难重重,现在涉及的部门更多,矛盾更突出,真不知道该怎么推进下去。”
林晓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却驱散不了她心头的阴霾。她想起在国家发改委挂职时,一位老领导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林,在部委工作,更多的是做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讲究的是宏观把控;但到了地方,尤其是推动改革创新工作,光有先进的理念和热情远远不够,必须要有‘钉钉子’的韧劲,更要有‘拔钉子’的智慧。地方的利益格局盘根错节,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可能牵扯着多方利益,你得学会抽丝剥茧,循序渐进。”
那时她对这番话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如今身临其境,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在部委,她参与讨论的是国家数据战略布局、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宏大议题,接触的都是高屋建瓴的思路和举措;可回到地方,面对的却是“数据格式不统一”“经费不足”“人手紧张”这些看似琐碎却又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宏大的战略蓝图,在基层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遭遇了无数细微却坚硬的“栓塞”。
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再沿用过去那种依靠个人能力和高层支持“单点突破”的工作模式。作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办公室的常务副主任,她需要构建一套系统完备的工作机制,营造协同共赢的合作生态,而不是陷入具体问题的无休止协调中。当前最紧迫的,不是急于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而是先摸清“家底”,理顺内部机制,打通外部沟通渠道。
接下来的一个月,林晓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筑基”工作上。她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逐一与办公室的每一位处长、副处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一对一谈话,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实际困难和职业期待。
“李处长,你之前在工信局负责数字产业培育工作,经验很丰富,你觉得咱们办公室在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方面,目前最欠缺的是什么?”在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李建国谈话时,林晓虚心请教。
李建国沉吟片刻,坦诚地说:“林主任,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资源分散。现在各个区县都在搞数字产业园,同质化竞争严重,而且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咱们办公室虽然有统筹权,但缺乏有效的抓手,很难把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
“你说得很有道理。”林晓点点头,认真记录下来,“后续我们可以考虑制定全市数字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县的产业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在与数据资源管理处副处长王丽谈话时,王丽倒出了苦水:“林主任,现在各部门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我们想要整合数据难度非常大。而且很多部门对数据共享有抵触情绪,觉得数据是自己的‘核心资源’,不愿意拿出来。”
“这个问题确实是关键。”林晓深有感触地说,“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不打通数据壁垒,一切都是空谈。后续我们要加快制定全市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建立数据共享激励和约束机制,让数据共享成为各部门的自觉行动。”
除了内部调研,林晓还组织力量对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包括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存量、信息系统建设情况、重点项目推进进度、数字产业发展规模等,形成了一份详实的调研报告。同时,她推动建立了办公室内部跨处室周例会制度,每周固定时间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协调解决跨处室协作问题,打破了处室之间的信息壁垒。
在外部沟通方面,林晓改变了以往“就项目谈项目”的方式,而是主动登门拜访各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以学习请教的姿态,倾听他们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看法和需求。
“张局长,今天来主要是想向您学习一下,咱们市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后续我们办公室在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也好借鉴参考。”在市交通局局长张卫国的办公室里,林晓态度谦逊。
张卫国见林晓如此低调务实,心中的抵触情绪消减了不少,笑着说:“林主任太客气了,你从部委下来,理念和视野都比我们开阔,我们还要多向你学习呢。智慧交通建设确实是个大工程,目前我们在智能信号灯调控、公交智能调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数据共享不畅、技术应用不深等问题。”
“您说得太对了,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后续工作的重点。”林晓顺势说道,“后续我们计划搭建全市统一的智慧城市数据共享平台,希望能得到交通局的支持,把相关数据接入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智慧交通建设水平。”
张卫国沉吟道:“数据共享我们肯定支持,但关键是要保障数据安全,而且不能增加我们的额外工作负担。”
“这一点您放心,”林晓立刻回应,“我们会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负责数据接入和安全保障工作,尽量减少各部门的工作量。后续我们还会出台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这样的拜访,林晓进行了十几场。虽然没有立刻解决所有问题,但却有效拉近了与各部门的距离,增进了相互理解,为后续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这个过程缓慢而煎熬,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甚至有人私下议论:“这位林主任是不是只会调研,不会干活?”但林晓不为所动,她深知,驶入改革的深水区,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唯有沉下心来打牢基础,理顺机制,才能在未来的风浪中稳舵前行。
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这座正在数字化浪潮中加速转型的城市,林晓的眼神坚定而沉稳。她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而她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困难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