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的湿冷空气似乎能穿透钢铁船壳,渗入“海因里希号”的每一个角落。
在林的狭小舱室内,煤油灯的光芒依旧在与窗外的灰暗顽强抗争。
刚刚结束对近期形势图分析的林,正准备将标注过的地图收起,门外便传来了通讯同志特有的、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
“顾问同志,柏林急电,最高密级。”
林接过那份薄薄的电文纸,指尖能感受到纸张传递来的凝重。
译电员显然是以最快速度完成的,墨迹甚至有些未干。
他展开纸张,卢森堡那熟悉的、冷静中带着锐利的行文风格跃然纸上,但这一次,字里行间明显多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审慎与急迫。
电文开头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切入核心:
“林:今日(日期)上午十时,以总理府国务秘书奥托·维尔斯及国防部代表冯·塞克特少将为首的魏玛共和国官方代表团,在得到我方安全保证后,已抵达原柏林市政厅(现为我方中央委员会驻地),要求进行‘紧急磋商’。”
林的目光在“冯·塞克特”这个名字上停留了片刻。
此人眼光毒辣,行事果决,是旧军队中极具分量的人物,他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魏玛方面对此次接触的重视程度。
电文继续详细描述了会面的情景:
“会谈在戒备森严的主会议厅进行。维尔斯言辞恳切,姿态放得较低。”
“他首先承认柏林近期事态‘反映了部分民众的合理诉求’,强调艾伯特总统及内阁‘深切理解柏林市民在战后所面临的困难’。”
“随后,他提出了核心提议——”
林逐字阅读着对方开出的条件:
“第一,他们希望我们能够‘有序地将柏林行政管理权移交给宪法政府’,并承诺保证我方人员安全撤离。”
“第二,作为交换,魏玛政府愿意将此次柏林事件定性为‘民众自发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行动’,而非武装叛乱。”
“这意味着,参与其中的工人、士兵及基层人员将不会受到法律追究。”
“第三,他们承诺在接管柏林后,将‘充分考虑’并‘部分采纳’我方提出的一些社会改革要求,例如提高工人待遇、改善社会福利等,并邀请我方‘在法律框架内’参与政治进程。”
“第四,冯·泽克特特别补充,对于德共领导层,政府可以‘网开一面’,允许其主要成员‘安全离境’,前往‘任何他们希望去的国家’。”
读到此处,林的眼神微冷。
这份提议,包装精美,看似做出了巨大让步,实则暗藏杀机。
“民众自发”的定性,意在否定德共的领导作用和革命性质;
“法律框架内”的参与,是要将革命力量纳入资产阶级国家的牢笼;
而“安全离境”,更是赤裸裸的分化与驱逐。
这并非和平的橄榄枝,而是裹着糖衣的毒药,旨在以最小的代价,瓦解革命的成果,剥夺其合法性。
电文后半部分,卢森堡阐述了德共领导层内部的初步分歧:
“李卜克内西和约吉希斯等同志认为,此提议极具欺骗性,是敌人无力通过军事手段夺回柏林后的缓兵之计,意在麻痹我们,为其后续调动兵力、重新部署争取时间。”
“他们主张断然拒绝,并加强战备。
“然而,也有部分同志,包括一些新近加入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基层代表,认为在当前国际孤立、内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若能以此换取组织的合法生存空间和成员的安全,避免更大的流血冲突,不失为一种‘现实的考虑’。”
“他们担心长期对抗会导致力量耗尽。”
卢森堡本人的判断则显得沉重而清醒:
“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个陷阱。”
“但必须承认,对方提出的‘不予追究’和部分社会改革承诺,对一部分经历了战争创伤、渴望稳定的工人和市民具有一定诱惑力。”
“直接强硬拒绝,可能在群众中造成思想混乱,给敌人以宣传口实。”
在电文的最后,卢森堡笔锋一转,明确写道:
“此事关系重大,牵涉战略全局。”
“我们迫切需要听取你的分析。”
“敌人的真实意图为何?我们应如何应对?是公开揭露其阴谋,还是利用谈判争取时间?”
“望你速回电,阐明你的看法。”
“柏林方面将暂停与对方进一步接触,等待你的回音。”
舱室之外,海浪拍打着船体,发出规律的哗哗声。
但在林此刻的感受中,那声音仿佛化作了柏林街头无数工人、士兵等待命运抉择时的心跳。
他缓缓将电文纸放在桌面上,指尖轻轻敲击着“安全离境”那几个字,嘴角浮起一丝冷峻的弧度。
他站起身,走到舷窗前,望着外面无边无际的黑暗。
魏玛的统治者们,终究还是沉不住气了。
他们以为可以用虚伪的承诺来收买一场革命,却不知道,觉醒的人民,所要的从来不是施舍,而是整个世界的改变。
该给柏林回一封电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