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患的阴霾在科学治水方略的推行与新任钦差大臣李岩的雷厉风行下逐渐散去。堤坝加固、蓄洪区划定、植树造林等举措初见成效,灾民得以安置,生产逐步恢复。捷报传至京师,朝野振奋。然而,宇文渊与陈微儿并未安坐于庙堂之上。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更为了进一步巩固治水成果、震慑可能存在的贪腐余孽,并亲眼看看他们共同治理下的江山实况,帝后二人决定:御驾南巡。
此次南巡,宇文渊力排众议,一改历代帝王南巡前呼后拥、铺张奢靡的旧例。他下旨銮驾轻车简从,仅带必要的护卫仪仗与精干随行官员,并严令沿途州县不得大兴土木、铺设行宫、苛扰百姓,一切务从节俭。圣旨中明确宣告:“朕与皇后此行,非为游赏,乃为察吏治、观民情、验工程。有敢阿谀逢迎、劳民伤财者,严惩不贷!”
此举一出,天下震动。百姓感念帝后体恤,官员则凛然惕厉,不敢懈怠。出京那日,京城百姓夹道跪送,眼中充满对圣明君主的敬仰与对贤德皇后的爱戴。銮驾之中,宇文渊与陈微儿并肩而坐,望着窗外渐远的京城轮廓,心中所系,已是江南的万家灯火与千里河山。
深入民间,微服探访
南巡队伍并未一味沿着官道疾行,而是不时绕道而行,深入乡村圩田、市井街巷。宇文渊常与陈微儿换上寻常富商夫妇的服饰,仅带数名便装侍卫,悄然混入人群,实地体察民情。
在淮安府,他们亲眼看到新筑的石笼堤坝巍然屹立,昔日溃决之处已是固若金汤,当地老农谈及皇后提出的新法,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要不是皇上和皇后娘娘的新法子,今年这汛期,咱们又得遭殃啊!如今心里踏实多了!”
在苏州城,他们漫步于重新繁华起来的街市,听到商贩们议论朝廷惩治河工贪官、整顿吏治的举措,言语间多了几分对朝廷的信任:“如今这官儿,办事可比以前实在多了,咱们做生意也安心。”
在江宁织造局,陈微儿更以皇后身份,亲自召见了当地女子学堂的师生,询问她们的学习生活,勉励她们勤学修身,将来襄助家国。女孩们见到心目中传奇般的皇后如此平易近人,激动不已,学习的热情愈发高涨。
这些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远比堆积如山的奏章更真实、更生动。宇文渊深感欣慰,对陈微儿叹道:“微儿,若非亲至,安知新政于民有如此大利?朕往日居于深宫,虽览万卷奏章,终是隔了一层。”
南巡的重中之重,是视察治水工程。宇文渊与陈微儿亲临洪泽湖大堤、蓄洪区选址、运河疏浚等关键工段。宇文渊详细询问工程进度、用料开支、役工待遇;陈微儿则更侧重于技术细节,查看石笼的编织是否紧密、灰浆的配比是否得当,甚至与工匠们讨论如何进一步改进工艺。帝后二人,一主宏观统筹,一主技术细节,配合无间,令随行官员与工匠们既敬且畏,办事不敢有丝毫马虎。
在一次视察中,陈微儿发现某段新堤的夯土含水量略高,恐影响长期稳固,当即指出,并要求返工。负责的官员起初还想搪塞,宇文渊面色一沉:“皇后所言,便是朕意!治水工程,关乎百万生灵,岂容丝毫懈怠?立刻整改!” 此事迅速传开,所有参与工程的官员再无敢心存侥幸者。
沿途,宇文渊与陈微儿还特意召见当地致仕官员、有名望的乡绅耆老、乃至普通的种田能手、行商坐贾,听取他们对朝廷政令、地方吏治、民生疾苦的真实看法。宇文渊坦诚相告:“朕与皇后远在京师,虽有心恤民,然耳目或有不及。诸位久居地方,深知利弊,望能直言无隐。”
这种放下身段、虚心纳谏的姿态,极大地鼓舞了民心。许多中肯的建议,如减轻某些苛捐杂税、完善义仓储备、鼓励特定手工业发展等,被帝后二人认真记录,带回朝廷商议。百姓们亲眼见到天子与国母如此关切民瘼,对朝廷的向心力空前增强。
南巡途中,夜泊于浩渺长江之上。明月当空,江风习习,远离了宫阙的庄严与旅途的喧嚣,帝后二人在舟中对坐,心境格外宁静。
宇文渊执起陈微儿的手,望着江面上闪烁的渔火,感慨道:“微儿,此番南巡,让朕感触良多。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渐趋清明,方觉你我往日种种辛苦筹谋,皆是值得。这江山之美,不在宫苑楼台,而在这一派生机勃勃的烟火人间。”
陈微儿依偎着他,轻声道:“陛下心系天下,乃万民之福。臣妾只是尽绵薄之力。能陪陛下亲眼看看这太平景象,共享这片刻安宁,于愿足矣。”
宇文渊动情地将她揽入怀中:“有卿相伴,这万里江山,方觉圆满。微儿,待宸儿能独当一面,朕便与你寻一处山水佳地,做一对寻常夫妻,可好?”
陈微儿抬头,望进他深邃而真挚的眼眸,嫣然一笑:“陛下在何处,何处便是臣妾的家。”
江声浩荡,月色温柔,帝后之心,在为民操劳的旅途中,贴得愈发紧密。
凯旋回銮,盛世可期
历时数月的南巡圆满结束。帝后銮驾返回京师时,带回的不仅是沿途百姓的万民伞和称颂,更是对国情民生的深刻把握与巩固统治的坚定信心。宇文渊根据南巡所见,接连颁布多项旨在减轻民负、鼓励生产、整顿吏治的诏令,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