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包胥说楚
西施、郑旦离开不久,申包胥就来到了令尹府。申包胥是整个楚国的大恩人,昭王称之为“恩公”。
原来,范蠡见到申包胥,是请求申包胥到楚国,调和吴楚两国的关系,避免越国夹在两国中间,再遭受到战火的创伤。申包胥爽快地答应了范蠡的请求,立即只身来到楚国。
令尹子西见到了从天而降的、阔别三十载的恩公,喜出望外,两位老者相拥落泪,畅叙旧情。然后子西又邀请子期来到府上,三位白发长者相聚一起,子西以右尹之礼款待申包胥。三人间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在得知申包胥的来意后,子西笑着告诉申包胥说,吴使来过,也是为了和盟而来。
听此话申包胥心中嘀咕:
“少伯为何此时让老夫来楚国?难道是?”申包胥不敢想下去。随即对子西和子期说:
“看来吴楚之间捐弃前嫌,走向和盟,是天意,是人心所向。”
子期也表示赞成和盟,不过他也担心昭王和太子不能放弃仇恨。最后三人商定,由子西、子期拜见太子,说服太子。然后三人与吴使一起觐见昭王,看吴使如何说辞,再做定夺。
接待的盛宴结束后,申包胥婉言拒绝子西的住在府内的盛意,到外面的驿馆居住下来。
子西、子期当晚就去拜见了太子,禀明吴使来意,太子明确反对吴楚和盟,他认为以楚国目前的实力,足以抗拒吴国。
子西劝说太子:太子身为越女之后,应该明白越国的企图,将来吴越之间必会有一场决战,届时双方无论谁胜谁败,楚国都会坐收渔利,并就此而占据吴越之地,然后北进吞并鲁国,真正成为实际意义的大国,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目标,目前要做的,就是与两国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促成两国的战争。
太子听到如此的韬略,也就勉强同意了。
第二天,子西、子期一同朝见昭王,禀明吴使的来意,昭王听后怒气冲冲地说:
“吴狗杀我臣民,掘我宗墓,辱我后宫,其仇不共戴天,速派兵将将来人驱赶出境,他若走迟了,以犯我之罪斩首。”
见昭王毫无还口余地,子西就只好说:
“大王,有一人请都请不来,如何驱得?”
“谁?”昭王怒气未消。
“申公包胥。”子西一字一句的说。
“什么?”昭王听到申包胥的名字,化怒为喜,急忙问:
“右尹现在何处?”
“草民叩见大王。”随着声音落下,门外的申包胥缓缓登上台阶来到大殿之内,伏地叩拜。
昭王站起身,定睛一看,急忙下了九五之台,来到丹墀之上。双手扶起申包胥,激动地说:
“孤王的恩公啊!二十多年了想煞本王了。”说完,对申包胥深深揖礼。
申包胥哪里能兪艿闷穑欲再行跪拜大礼,却被昭王拉着上了九五高台,欲与申包胥并肩而坐,申包胥力辞,跽坐在龙案一端,昭王不忍,令侍从端来锦绣蒲团,让申包胥坐下来,两人如同普通人一样寒暄一阵。随后昭王问:
“恩公此来,何事赐教熊轸?”
申包胥见问,徐徐而言:
“大王,草民不敢!昔日包胥为吴楚交兵奔波一二,今日却为吴楚和盟而来。”
闻听此言,昭王“哦”了一声,收敛笑容,默不作声。
见昭王不语,申包胥便又说:
“人老了,便想做点善事,以弥补杀伐之怨啊。”
昭王“嗯”了一声,迟疑地说:
“恩公是受吴人之托吗?”
申包胥浅浅一笑。
“不然,昨日方听令尹说到吴使的事情,看来是天意,也是巧合啊。”
昭王沉吟一会说:
“既然如此,还请恩公赐教。”
申包胥反问:
“大王,吴使已到,大王作何打算?”
“正想驱赶出境呢!”昭王带着怒气说,腮帮的肉随即哆嗦几下。
“这是为何?难道大王仍在恐惧吴人?”申包胥问。
“……”昭王无语。
申包胥中肯地说:
“世上的事和善为上,战恶为下。吴使既然为和而来,就是善使。我王不妨听他如何说辞,了解吴国的意图,以便像天、仪地、和人,对我大楚岂不益哉?如若吴使之说不尽人意,驱之有理也未晚。”
昭王迟疑一下,说:
“那好,就依恩公之意,宣吴使觐见。”
“大王不仅要召见,还要施以上卿之礼才好。”申包胥又说。
“就依了恩公。”昭王说完,申包胥急忙下台,与子西、子期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