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在密室中那一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怒吼,如同惊雷,打破了大陈王国“坐山观虎斗”的战略静默,也正式吹响了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上,反抗异族暴政、扞卫华夏文明的号角。
战略方向的根本性转变,需要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动员,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号召天下。
一篇足以震动寰宇、传檄千里的战斗檄文,便成为当务之急。
这篇檄文的起草重任,毫无悬念地落在了才情冠绝、深谙人心的贤妃柳如是肩上。
她深知,此文非同小可,它不仅要陈述事实、揭露暴行,更要占据道义制高点,唤醒民族血性,指明斗争方向,其威力,当抵千军万马。
接下王命后,柳如是闭门谢客三日。
她焚香沐浴,于晋王府藏书楼内,铺开素绢,饱蘸浓墨。
窗外,是太原城渐起的备战喧嚣;窗内,是她心潮澎湃、与古仁人志士精神相接的寂静。
她脑海中闪过清军铁蹄下化为焦土的城池,闪过扬子江畔堆积如山的尸骸,闪过剃发令下宁死不屈的忠魂,更闪过陈远那沉痛而坚定的目光。
胸中块垒,化作笔底波澜。
三日后,一篇洋洋洒洒数千言,字字血泪、句句雷霆的《大陈王讨清虏檄》正式完稿。
陈远召集秦玉凤、苏婉清、赵胜等核心重臣,于议事殿内,听柳如是亲自诵读。
柳如是立于殿中,手持檄文,虽为女子,此刻却自有一股凛然不可犯的气度。
她声音清越,带着沉痛与悲愤,清晰地传遍大殿:
“告天下臣民忠义士书:大陈王陈远,谨率朔方百万军民,泣血顿首,昭告于皇天后土、华夏祖宗灵前:”
开篇即以血誓明志,定下悲壮基调。
“自建虏努尔哈赤倡乱辽左,僭号背盟,屠我城堡,戮我生灵,罪恶贯盈,神人共愤!
崇祯先帝,宵旰忧勤,志安社稷,然国步多艰,奸佞内蔽,流寇蜂起,终致社稷倾覆,君王死国,此诚千古未有之痛!”
先述明清世仇及明朝灭亡之痛,奠定“复仇”与“继统”的法理基础。
“然,虏首多尔衮等,狼子野心,蛇蝎为心!
假借‘为明复仇’之名,行窃据中华之实!
山海关吴逆三桂,认贼作父,开关揖盗,其罪滔天!
建虏入关以来,非止割地称雄,实欲亡我种姓,绝我衣冠!”
直指清军入关的非法性与吴三桂的叛国行径,揭露其最终目的是种族灭绝和文化毁灭。
紧接着,檄文以大量血淋淋的事实,控诉清军暴行:
“虏骑所至,城邑为墟!
扬州十日,江水为赤,八十万生灵涂炭!
嘉定三屠,鸡犬无存,忠魂怨气干云!
更颁‘剃发易服’之酷令,毁我千年之衣冠,变我华夏为夷狄!
刀锯临颈,迫我同胞弃祖宗之貌;
腥膻遍地,辱我先圣之灵!
此乃乾坤倒悬,人神共泣之惨祸!”
用具体惨案和“剃发易服”政策,将清政权的残暴本质暴露无遗,激发最广泛的血性与文化认同感。
在充分揭露敌人暴行后,檄文笔锋一转,阐明大陈王国的立场与正义性:
“本王承天命,顺民心,据朔方之地,聚忠义之师,非为割据自雄,实为吊民伐罪,保种存文!
目睹神州陆沉之危,岂忍衣冠沦丧之痛?
今统帅三军,缟素发丧,誓扫妖氛,澄清寰宇!”
表明起兵是为拯救文明、保卫民族,而非个人野心,占据道德至高点。
随后,檄文向天下发出强有力的号召:
“凡我华夏子孙,岂无血性?
凡我忠臣义士,宁无肝肠?其有被发左衽、甘心事虏者,是为禽兽,天下共击之!
其有怀忠抱义、志存华夏者,无论南北,不分先后,皆本王袍泽!
或执干戈以卫社稷,或输粮秣以助王师,或传檄文以声义举,同心戮力,共赴国难!”
划分敌我,号召一切力量团结抗清,极具包容性和鼓动性。
最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宣誓:
“本王将亲提劲旅,会合诸道义兵,克期北定中原,西收秦陇,南靖江淮!
驱鞑虏于塞外,复汉官之威仪!
雪国家之耻,申民族之愤!
天地鬼神,实共鉴之!
檄文到日,咸使闻知!”
表明决战决心和宏伟目标,气势磅礴。
柳如是诵读完毕,殿内一片寂静,唯有粗重的呼吸声。
秦玉凤虎目含泪,苏婉清掩面低泣,赵胜等将领拳头紧握,浑身颤抖。
这篇檄文,不仅是一篇战斗宣言,更是一篇泣血的控诉书和民族的动员令,深深刺痛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也点燃了他们胸中复仇的烈焰。
“好!好一篇檄文!”
陈远霍然起身,眼中精光爆射,“字字千金,可抵百万雄兵!
即刻命人誊抄万份,加盖印玺!
派出所有信使,动用一切渠道——驿站快马、江湖侠士、商队暗线,甚至放飞信鸽!
将这檄文,传遍大江南北,黄河内外!
要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看到!听到!”
“臣妾遵旨!”柳如是肃然应命。
接下来的日子,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风暴,以太原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席卷而去。
训练有素的信使,怀揣檄文,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清军和大顺军的控制区,奔向南方各个抗清据点,奔向士人聚集的江南,甚至奔向海外。
《朔方新报》以特刊形式,全文刊发檄文,通过各种秘密渠道流向各地。
江湖上的秘密会社、痛恨清军的义士,也自发抄写传播。
檄文传天下,正气贯长虹。
这篇雄文所到之处,如同在黑暗的夜空中划过的闪电,照亮了无数绝望的心灵。
在江南,许多暗中抵抗的士人读到“八十万生灵涂炭”、“剃发易服”等句,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更加坚定了抗清决心。
在湖广,一些摇摆的明军残部看到“共赴国难”的号召,开始暗中与大陈联络。
在清军占领区,檄文以手抄本的形式秘密流传,激励着不甘为奴的人们。
就连一些尚有良知的原明朝降官,读后也心生愧疚,暗中思变。
当然,檄文也激起了清廷的暴怒,多尔衮下令严查传播者,格杀勿论。
但思想的火种一旦播下,便难以扑灭。
这篇《大陈王讨清虏檄》,正式向天下宣告了大陈政权抗清卫道的坚定立场,将其推到了领导华夏民族反抗异族统治的风口浪尖。
它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面旗帜,一个宣言,凝聚了人心,划清了阵营,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清战争,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基础和道义优势。
神州陆沉的至暗时刻,一缕充满血性与希望的曙光,正从西北方的太原城,顽强地透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