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晚一些。
北疆的寒风依旧凛冽,但野狐岭内外,却弥漫着一股与季节不符的灼热战意。
洛阳陷落、福王被杀的消息,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彻底点燃了中原大地,也彻底坚定了陈远挥师南下、夺取山西的决心。
时机已至,不容错失!
陈远以“奉旨讨逆、剿匪安民、防止中原流寇北窜,为朝廷分忧”为堂皇旗号,向麾下将士和境内军民发布了出征檄文。
檄文中,他痛斥李自成等流寇祸乱中原、荼毒生灵的“罪行”,强调朔方军作为朝廷经制之师,保境安民、拱卫北疆的“责任”,将此次军事行动包装成一次正义的“南下助剿”。
这套说辞,既是为了占据道义制高点,安抚内部可能存在的疑虑,也是为了麻痹山西的明军,减少进军阻力。
然而,朔方高层心知肚明,这面“助剿”的旗帜之下,隐藏的是赤裸裸的扩张野心和争夺天下的雄心。
出征仪式,在野狐岭堡外巨大的校场上举行。
春风卷起黄沙,猎猎旌旗之下,两万朔方精锐列成整齐的方阵,刀枪如林,甲胄鲜明,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经过两年严格训练和充足补给,这支军队已然脱胎换骨,士气高昂,眼神中充满了对功勋的渴望和对统帅的绝对信任。
陈远一身戎装,腰悬佩剑,登上点将台。
他没有过多的煽动性言辞,目光扫过台下无数张坚毅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清晰地传遍全场:
“将士们!中原流寇肆虐,社稷倾危,百姓倒悬!
我朔方军,受朝廷重托,享百姓供养,值此危难之际,岂能坐视?
今奉旨南下,剿匪安民,匡扶社稷!
此战,不为私利,为的是北疆安宁,为的是天下苍生!”
“秦玉凤!”
“末将在!”一身亮银甲、猩红披风的秦玉凤踏步出列,英姿飒爽,声如金铁交鸣。
“命你为平寇先锋,率精骑一万,步卒五千,即日开拔!兵分两路。
一路由你亲自率领,出杀虎口,直逼大同;
一路由赵胜率领,出雁门关,兵锋指向太原!遇敌则击,速战速决,扬我朔方军威!”
“末将得令!”秦玉凤抱拳领命,眼中战意熊熊。
“赵勇!”
“末将在!”
“命你为后军总管,率余部五千,押运粮草辎重,保障前军供给,不得有误!”
“末将遵命!”
“其余诸将,各率本部,随本督中军行动,相机策应!”
“谨遵都督将令!”众将齐声应诺,声震四野。
“出征!”陈远拔出佩剑,直指南方!
“万胜!万胜!万胜!”两万将士齐声怒吼,声浪如雷,撼天动地。
大军开拔,如同一条黑色的钢铁洪流,滚滚向南。
秦玉凤一马当先,率领前锋精锐,铁蹄踏起滚滚烟尘,杀气腾腾地扑向山西北境门户。
此时的山西,虽未直接遭受李自成大军的冲击,但早已风声鹤唳,人心惶惶。朝廷中枢的混乱和中原的惨败消息不断传来,使得山西官军士气低落,将领各怀心思。
驻守大同、雁门等关隘的明军,久疏战阵,军备废弛,加之欠饷严重,士兵怨声载道,毫无斗志。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北面的“盟友”朔方军,会在这个时候突然挥师南下。
朔方军的进军异常迅速。
秦玉凤充分发挥了骑兵的机动优势,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
大军所到之处,并不急于强攻硬打,而是广发檄文,宣称朔方军乃“王师”,为剿寇安民而来,只惩首恶,不扰良民。
同时,派细作潜入关隘,散布流言,夸大李自成军的威胁和朔方军的强大,进一步瓦解守军意志。
大同方向:秦玉凤亲率主力进抵城下,摆开强攻架势,却围而不打。
她派人将劝降书信射入城中,陈明利害,许诺若开城投降,保证守军性命财产安全,并发放饷银。
大同守将见朔方军兵强马壮,攻城器械精良,又闻中原惨状,自知抵抗无益,在得到秦玉凤不屠城的保证后,犹豫再三,最终开城投降。
兵不血刃,北方重镇大同易主。
雁门关方向:赵胜率军进逼这座天下雄关。
他采取疑兵之计,多设旌旗,夜间鼓噪,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
同时,派死士攀越险峻小道,潜入关后,焚烧粮草,制造混乱。
守关副将本就对朝廷失望透顶,见大势已去,在赵胜的威逼利诱下,杀死主战的主将,献关投降。
朔方军势如破竹,在极短时间内连克大同、雁门等要隘,打开了进入山西的门户。
消息传开,山西全境震动!沿途州县官员见朔方军军容鼎盛,纪律严明(与传闻中烧杀抢掠的流寇截然不同),且并未肆意屠戮,纷纷选择开城归附或望风而逃。
朔方军几乎未遇像样的抵抗,便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山西省府太原!
陈远率领中军随后跟进,沿途接收城池,安民告示,委任官吏,迅速稳定地方秩序。
他严格约束军队,严禁抢掠,对百姓秋毫无犯,并开仓放粮,赈济因战乱和饥荒而流离失所的贫民,迅速赢得了底层民众的好感。
趁势取山西,兵锋如破竹。
朔方军利用明朝崩溃前的权力真空和李自成造成的巨大压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几乎兵不血刃地夺取了表里山河的山西。
这一战略要地和财富之区的获得,使得朔方都督府的实力和影响力急剧膨胀,一跃成为明末乱局中举足轻重的强大势力。
天下鼎足之势,初现雏形!
然而,夺取山西易,消化山西难。
如何治理这片新得之地,如何应对接下来必然来自各方的反应,将是陈远面临的更大考验。
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