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立三中读书数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而给人印象深刻的也有好几位。
1、钱凤锜
钱凤锜是江苏人,任实验部(初中部)主任。
钱主任为人不苟言笑,严肃认真,又精力充沛。他识记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往往能过目不忘。无论上课或课余或活动时间,钱主任总在不动声色地观察,学生做好事做坏事了然于胸,次日办公室门口小黑板上必出现头天做好事坏事的学生名字,做好事者得到表扬,干坏事的受到批评处分。
钱主任上几何课,讲课时不用尺、规等教具,凭手画出图形,直是直,曲是曲,让人看不出哪一点画得不准确。他上课有条有理,生动活泼,从来没有学生会走神。
那时候,学校学习风气好,学生自觉性很高,早读不规定一定要在教室上,学生喜欢在赤帝宫周围山坡上读书,或朗读国文,或背诵英语单词,人人勤勉。个别学生偷闲,或扯几句闲谈,或观观风景,钱主任有时也会抓住这样的个别学生。于是这学生在下午课后便会被叫到办公室背诵早读时应该温习的内容,无论是国文还是英语,钱主任必当场指出其错误。
钱凤锜主任既不责骂挖苦学生,更不体罚学生。但其治学之严,往往令三中学生敬畏,更令少数人胆寒。
2、张尔美
张尔美是位音乐教师,据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
张老师教学生唱歌用的是五线谱。学生见了,说那些符号象“豆芽菜”,背地里便称张尔美为“豆芽老师”。他声音宏亮,音质优美,会各种乐器,又长于表演,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校话剧团的导演。
张尔美老师最奇特的本领是学说别人的话,只要听任何人说两三句便可学说得维妙维肖,旁人分辨不出真假。
大约是搞声乐的关系,张老师很爱惜嗓子,平生最恨吸烟。如果学生吸烟,一经他亲自抓住,必定给以严厉的惩罚。
晚上熄灯就寝后,张尔美老师常常去学生宿舍巡查,见室内烟头火光闪,知道有不守纪律的学生在偷吸“倒床烟”。于是他便去敲门。学生问是谁人,张老师便学说本班住其他宿舍某同学的声音回答诸如“是我,xxx”。“开门,找本书”等等一类话。进得门来,张老师径直走到吸烟者床前,说“把烟拿来我抽一口”。吸烟者正在吞云吐雾过瘾,很不高兴,骂着“狗东西”一类的话,不情愿地递过烟屁股。这时,张老师一手接烟,一手拧亮电筒。吸烟者人赃俱获,当场吓个半死。
张尔美对吸烟学生的处罚很特殊,必定叫其人嚼碎烟屁股咽下去,那种难以下咽的味道,叫人终生难忘。
正因为如此,学生畏张尔美如虎,学校便升他做训育长。这一升官,学生们更怕他怕得要命,纷纷都称他“bomb(英语“炸弹”)老师”。
3、洪绍琴
洪绍琴老师教国文课。他虽没有大学文凭,但得过周邦道校长的称赞,便没有人敢小看他。当时,现代汉语语法只是个雏型,还没有系统化,更谈不上推广。洪老师对此却早已有所研究,并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1941年我们刚入初中时,洪老师便给我们讲授语法,但多数学生闻所未闻,陌生得很,好久也难以入门。后来接触得久了,才逐渐入了道。到了高中,更在洪老师手中学到了许多新知识。
洪老师家中孩子多,有五六个,师母又是小脚女人,干不了什么事。因此,洪老师从挑水搬米到洗衣买菜,几乎什么事都干。家中人口多,在三中的收入又有限,所以家庭生活很艰苦。洪老师冬天没有袜子穿,只用破布包了脚;孩子们更是衣衫单薄,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严冬。洪老师的二小子那时正同我们一道读书,为了节省钱,他通常都是被剃成光头,没理过初中的平头和高中的中山头。
为了增加收入,洪老师同时在师范学校、铜仁县中学等兼了国文课,每天忙忙碌碌。也因他的课上得好,而没有哪所学校会辞了他。
4、严光
严光老师是国立三中的“贵族”。平常西装革履,雪白的衬衫打上领带,亮光光的小分头,生活得比较逍遥自在。
严老师是教美术的,善画国画,尤以画鸽子最为出色。每当上课,严光老师总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挂到黑板上,说:“大家看呀,看呀!啊,飞了,飞了,鸽子飞了!”同学们粗看还不怎样,受严老师的情绪一感染,看见他仰头闭眼,摇摇晃晃,意醉神迷的样子,果然就觉得纸上的那支鸽子活灵活现起来。看着看着就觉得那鸽子已经展翅飞翔了起来。
那时候印刷业还不很发达,画师们当街作画出售,生意颇兴隆。严光老师的画就常常被人拿去标价出售。
5、何启生
何启生老师是专职的体育教师,除上体育课外,也训练学校的球队。他魁梧有力,又要求严格,同学们都很怕他。
在赤帝宫,何老师带领大家挖山坡,,平整操场。一天,挖出一罐银子,同学们一抢而光。何老师见状,喝令交公。果然就没有一个学生违背他的号令,都乖乖地交了出来。
1944年打通滇缅公路时,上面号召青年参军。国立三中群情踊跃,一下子就有近三百名师生穿上了军装,何老师也在其中。行前,何老师放声大哭,悲声震长空,闻者无不心伤落泪。三中师生都知道何老师一家亲人全死于日寇枪刀下,值此国恨家仇之际能上抗日前线手刃寇仇,谁又不触景生情呢!
罗时和,男,贵州印江人。1945年于国立三中初中部第八班毕业后继续升入高中部第十二班。1946年转入贵州省立铜仁中学。退休前在印江中学任教。中学高级教师。通讯址:贵州省印江县城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