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杨皓接下来半年的学习,老爸直接把车开到了他学习的公司楼下。
他知道这半年杨皓肯定要在这里沉浸式学习,所以干脆没有把车开回家,直接来到这里。
今天,他们一家和舅舅家在这里聚餐,这可是难得的家庭聚会。
包括久违的自家俩动物,猫、狗。
这俩货最近一直跟着舅妈,平时老妈不在跟着杨奶奶,都出去了只能跟着舅妈。
老妈早就到了,她提前过来帮忙张罗,准备着各种食材。舅舅一家也早早到了,表哥刘勇和嫂子带着孩子一起过来。
这还是第一次家庭聚会带着孩子,小家伙已经好几个月大了,身体壮实了不少,终于可以带着出门见见亲戚了。
小孩子的到来给这次聚会增添了不少热闹。
他穿着一身可爱的连体衣,圆滚滚的眼睛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时不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老妈正和舅舅、舅妈坐在沙发上闲聊,手里抱着小侄孙子,脸上洋溢着温柔的笑容。
然而,小孩子似乎并不领情,一会儿就皱起了小眉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哭声让老妈有些手忙脚乱,她一边轻拍着孩子的后背,一边哄着:“哎呀,宝贝别哭,姑奶奶这就哄你。”
但小家伙似乎并不买账,哭声越来越大,引得周围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就在这时,杨皓和爸爸走了进来。
杨皓看到老妈抱着哭闹的孩子,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调侃的笑容,说道:“哎呀,小孩子都怕你,你平时太凶了?”
这话一出口,立刻引得舅舅和舅妈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老妈被杨皓的话逗得哭笑不得,她瞪了杨皓一眼,没好气地说:“你好,你好你来哄哄他。”
说着,就把孩子往杨皓那边递。
嫂子见状,赶紧上前,伸手想接住孩子,嘴里说着:“我来吧……让我来哄哄他。”
然而,杨皓却毫不迟疑地顺手接过了孩子,动作熟练得仿佛已经做过无数次。
他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大声说:“别哭,再哭弹你小鸡鸡。”
小家伙似乎也感受到了杨皓的话,哭声渐渐小了下来,好奇地看着杨皓的脸。
其实,杨皓对抱孩子并不陌生。
上辈子他没少抱过小孩,在老家的时候,也常常帮忙照顾邻居家的孩子,早就练就了一身哄孩子的本事。
看着小表侄子渐渐安静下来,杨皓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而周围的人也被这温馨的画面逗得乐不可支。
小家伙立马不哭了,嘴里发出:哦、哦不明意义的声音,还手舞足蹈的乱扑腾。
杨皓也低头跟小家伙‘哦’‘哦’的对话,结果头低的有点低了,被小家伙一把抓住了垂下的头发。
结果小家伙手舞足蹈,拽的杨皓生疼,“撒手,再不撒手我揍你了。”
嫂子见状赶紧上前帮忙,折腾好一会才算把杨皓解救出来。
老妈在一旁看的哈哈大笑:“让你欺负孩子,这下倒霉了吧,我们小宝贝先下手为强。”
杨皓轻轻拍了拍嫂子手中的宝贝,狠狠说:“但凡你长大点,经得起挨揍,我高低给你整一套准笋炒肉。”
老妈招呼大家坐下,“你比孩子强不了多少,还教训孩子。”
一家人吃吃喝喝,再加上有个小宝贝,更加其乐融融。
小宝贝也很争气,没哭没闹,让大家吃了一顿安生饭。
茶余饭后,大家闲聊,舅舅提起了杨皓上学的事情。
“皓皓,今年高考行吗?你这一出去就是半年,都没好好学习吧,马上就要高考了,即便是艺术院校。”
没等杨皓回话呢,老妈接住话茬说:“不用管他,考不上去美国上学。”
老妈这次去阿美莉卡后,深入了解了杨皓的生活状态,包括跟杨皓身边几个信得过的合作伙伴的交流,彻底了解了杨皓的现状。
现在对杨皓是彻底放手不管了,他觉得儿子比自己想像的还要好,不管是生活、学习、事业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舅舅还很奇怪,怎么自己的这个妹妹变性了,以前对孩子那叫一个严厉,自己都觉得过分了,怎么现在变了。
茶余饭后,大家围坐在一起闲聊,气氛轻松而惬意。
舅舅端着茶杯,目光落在杨皓身上,那眼神里有欣慰,也藏着点长辈对晚辈学业的惯常操心。
“皓皓啊,”他呷了口茶,热气在镜片上凝成白雾,“今年高考心里有底吗?你这一去美国就是小半年,虽说搞艺术,但文化课也不能落下不是?”
话音刚落,怀里抱着孩子的舅妈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像是在说“别给孩子压力”。
杨皓刚剥了颗车厘子塞进嘴里,还没来得及回话,老妈已经从果盘里拿起个苹果,慢悠悠地削着皮。
苹果皮在她膝间连成条完整的弧线,她头也没抬地接话:“不用替他操心,考得好就上国内的院校,考不好大不了去美国读电影学院,那边的资源还更对口些。”
这话让舅舅手里的茶杯顿在半空。
他看看杨皓,又看看自家妹妹,削苹果的刀刃在灯光下闪着银光,
老妈的语气平淡得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
可这要是搁在以前,别说高考,就是杨皓作业晚交半小时,她都能拿着戒尺在书桌前站到半夜。
“你这……”舅舅摘下眼镜擦了擦,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诧异,“以前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她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有些惊讶,因为这和她以前的风格大相径庭。
他记得前年年杨皓刚回国时,自己的妹妹把杨皓学习日程安排的风雨不透,那股子严厉劲儿,连他这个当哥哥的都觉得“是不是太过分了”。
原来,这次去美国,老妈深入了解了杨皓的生活状态。
她不仅和杨皓本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和他身边几个信得过的合作伙伴进行了沟通。
通过这些交流,她彻底了解了杨皓的现状。
她发现,儿子的生活、学习和事业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杨皓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显着的成就,还在生活上表现得非常成熟和独立。
他有自己的规划,有自己的目标,而且正在朝着这些目标稳步前进。
老妈意识到,杨皓已经长大,他有能力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尤其是了解到现在儿子只是想在国内高考完才做决定去哪上学,否则,现在就可以在美国几大名校就读后。
这种发现让老妈感到既欣慰又自豪。
她决定彻底放手,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度干涉杨皓的生活。
她相信儿子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也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老妈削完最后一刀,苹果皮稳稳落在垃圾桶里,她把果核扔进盘子,才抬眼笑了笑:“去洛杉矶待了半个月,才算真正看懂这孩子。”
她想起在杜比实验室,看见杨皓对着混音台调试《活埋》的音效,眼里的专注比做数学题时亮十倍;
想起鲍勃拍着她的肩说“你儿子对镜头的敏感度是天生的”;
想起后期公司的墙面上,贴着杨皓手绘的分镜稿,旁边还标注着物理公式计算的镜头运动轨迹。
“他比我们想的有谱多了。”老妈把削好的苹果递给杨皓,果身还带着她掌心的温度,
“学习是为了长本事,他现在在片场摸爬滚打学到的,未必比在教室里少。”
杨皓咬了口苹果,清甜的汁水漫过舌尖。他瞥见舅舅还在发愣,老爸在一旁偷笑,悄悄用胳膊肘碰了碰他,递过来一个“你懂的”眼神。
嫂子抱着醒了的孩子走过来,小家伙的小手正抓着杨皓的发尾晃悠,老妈伸手逗了逗孩子的下巴,动作比以前柔和了许多。
舅舅终于把茶杯放在桌上,发出轻响:“行吧,你们娘俩心里有数就好。”
舅舅点了点头,显然还有些不太习惯这种变化,但也为杨皓的成长感到高兴。
舅妈接过话茬问道:“皓皓,眼瞅着你可就十八啦!听你妈说,你能拿那什么……‘美国身份证’?真的假的?”
杨皓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笑着答:“舅妈,那不叫身份证,叫国籍。
咱国家有规定,俩国籍不能一块儿揣着,真拿了那边的,这边的国籍就得交回去。
真拿了那边儿的绿卡,再进一步就是换护照——可把美国护照揣兜里,咱这红本儿就得交回去喽。”
舅妈一拍大腿,乐得像捡着金元宝:“哎呦喂,那不就是美国人了嘛!倍儿有面儿!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儿啊!多少人求都求不来呢!”
杨皓心里透亮:舅妈这代人对“美国”俩字儿还带着滤镜,觉得那边儿月亮都圆三分。
他太明白舅妈这股子兴奋劲儿搁哪儿了。
这年头街坊邻里聊天,谁要是沾点“洋”边儿,都能被高看一眼,更别说拿美国国籍了,在不少人眼里那简直是祖坟冒青烟的荣耀。
可他不一样。他脑子里装着的是几十年后国家航母下海、空间站遨游太空的光景,
是见过国人在世界舞台上腰杆挺得笔直、说中文比说英文还硬气的年代。
那个时代里,外国的月亮圆不圆早就没人较真了,大家更稀罕的是“我是中国人”这五个字的分量。
可他脑子里装的是二十年后的中国——高铁嗖嗖、航天蹭蹭、移动支付扫一扫,连老外都排队来办中国永居。
于是他把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舅妈,我可没想换。
美国籍那玩意儿,就跟三里屯的奶茶——想喝随时排队买;
可中国籍要是退了,再想弄回来?嘿,比登天还难!咱家这户口本儿,金不换!”
“啊?”舅妈脸上的笑僵了僵,“那多可惜啊……”
“不可惜。”杨皓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口,语气挺平和,“我是打心眼儿里觉得,咱中国国籍挺好。
你想啊,我拍的电影讲的都是咱中国人的故事,拿着中国护照走哪儿都踏实。真换了国籍,拍起戏来心里都不瓷实。”
舅舅在旁边搭话:“也是,咱皓皓根在这儿呢。”
他瞅瞅自家媳妇,又看看杨皓,“这孩子比咱们想得明白,国籍这东西,跟老家的宅基地似的,揣着才叫有根。”
杨皓点点头:“就是这个理儿。再说了,现在国内发展多快啊,电影市场、文化产业,将来肯定不比国外差。
犯不着为了个外国国籍,把自个儿的根给刨了。”
舅妈没再说话,只是慢慢嗑着瓜子,眼神里那股子兴奋劲儿淡了不少,倒多了点琢磨的意思。
老妈嘴角偷偷往上扬了扬,她知道,自家这小子,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比谁都清楚自己要走的路。
客厅里的落地钟敲了九下,婴儿在嫂子怀里打了个哈欠。
杨皓望着窗亮着的灯火,忽然觉得这夜色里的每一盏灯,都像是无数个“根”扎在这片土地上的证明。
而他,只想做这其中一盏,亮得踏实,照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