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茨看了看地图感慨道。
“跟英国人做生意还真是累,整天想着给人挖坑。”
对此施瓦岑贝格亲王倒是颇有些不以为然。
“对其他国家来说可能是了不起的大坑,但对我们奥地利帝国来说不过是一些小水洼而已。
信德和旁遮普正好位于西亚、中亚和南亚的三岔路口上,只要占领了这里,那么我们未来大有可为!
新西兰也是一个绝佳的跳板,而且既然澳大利亚有黄金,那么新西兰也很有可能埋藏着黄金。”
“又来一个要一手天元的,这不是荆州吗?”
弗兰茨心中暗叹一声。
弗兰茨有些无奈的神色被施瓦岑贝格亲王捕捉到了。
施瓦岑贝格亲王有些不解地问道。
“陛下,难道您无意于亚洲吗?”
“亲王阁下,信德和旁遮普这种四战之地有什么好的?我们同时承受来自三个方向的压力,而且无论是谁强都要先打我们,即便这样您也觉得很好吗?”
其实弗兰茨没说的是别看俄国人还没到印度,但如果奥地利提前将这个口子堵死也会让尼古拉一世多心。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沙皇会向奥地利帝国求助,要求奥地利帝国反向帮忙打通中亚的道路。
不管怎么想,弗兰茨都觉得会非常麻烦。
其实施瓦岑贝格亲王也不是没考虑过防守的问题,不过这里有基尔塔尔山脉和塔尔沙漠这等天险,实际上所需要防御的面积要比看上去小得多。
而且在施瓦岑贝格亲王看来,此时的奥地利帝国足够强势,根本就不需要考虑防守的问题。
该考虑如何防御的是奥地利帝国的那些敌人才对。
“陛下,有得便有失,而且我不觉得当地有能威胁到我们的势力。”
“但印度距离我国本土太远。仅仅是信德和旁遮普两个土邦还不够支撑我们建造一个足够坚固的堡垒。”
“可英国人不愿意再增加筹码。”
“那就拒绝。我们可选择的路不只有一条。现在该着急的是英国人,而并非是我们。”
“那新西兰呢?”
施瓦岑贝格亲王其实对新西兰也比较看好,毕竟他对那里可能存在金矿的事情深信不疑。
虽说他的坚持没什么科学依据,但新西兰还真有大金矿。
“亲王阁下,您应该清楚无论印度,还是新西兰对于我们都太过遥远。如果我们投入的力量太少就难以控制,但投入的太多又可能会加重其独立倾向。”
“那我们不能像是在真腊那样建立教权国吗?”
施瓦岑贝格亲王有些好奇为什么不用之前成功的案例。
然而弗兰茨的回答却很干脆。
“不太现实。信德和旁遮普地区的宗教要比真腊地区野蛮得多,我们如果强推宗教不但无法强化统治,反而会激起更大的反抗。
而且在真腊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上层建筑的力量,所谓的宗教其实只是推波助澜和事后稳定的作用。
如果不是我们控制了王室和那些豪族,想要让一个佛教传统深重的国家改教可并不容易。
所有宗教的地盘中,也只有佛教的地盘是比较容易攻克的。
亲王阁下,您知道吗?其实佛教起源于印度...”
对于弗兰茨说的这些,施瓦岑贝格亲王并不是完全理解,更谈不上认同,不过既然弗兰茨持否定态度,他也不需要继续纠结什么,听从命令就好。
这便是军人的好处,争辩无用,那么就直接执行命令。
“我明白了。我现在就去给帕麦斯顿答复。免得他们继续拖延时间。”
施瓦岑贝格亲王说完便要转身离开,弗兰茨想了想还是叫住了他。
“亲王阁下,您直接告诉他,我们要的条件和美国人开出的一样。
只要英国愿意出让西印度群岛,我们可以优先考虑他们的提议。我们不但可以在之后的战争中保持中立,并且愿意支付一亿弗罗林的购买费用。
除此之外,我国将承担所有英国侨民的迁移费用。”
“我们的要价会不会太低了?英国人已经被逼到绝路了。我们应该...”
施瓦岑贝格亲王显然对这个条件很不满意,因为这个条件远低于美国人所开出的价码,还要向英国人付钱,甚至承担迁移费用。
“亲王阁下,英国人是被逼到了绝路。但您没听说过困兽犹斗吗?您也不想被英国人在最后时刻咬上一口吧。
而且英国数百年的积累没有这么容易就完蛋,我们现在大意是要吃大亏的。
至于这个要价当然不低...”
实际上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的领土包括:
牙买加、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格林纳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多米尼克、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基茨和尼维斯、蒙特塞拉特。
英属圭亚那、洪都拉斯、巴哈马、百慕大,以及着名的开曼群岛、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
弗兰茨顿了顿又说道。
“这些殖民地加在一起有十几万英国人,美国人说的轻松,但最后还是要靠我们奥地利帝国自己去打、去统治、去稳定。
我们要打下这些领土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您考虑过吗?
说不定北美大陆上的战争都已经分出了胜负,我们还没有拿到我们的报酬。
至于赎买费用是必须的,我们的姿态必须要做足,这样才能免掉后续的麻烦。
英国人如果能主动迁出这些土地,那我们就谢天谢地了。
更重要的是一旦将英国人的势力铲除,那么中美洲就是我们奥地利帝国的了。
中美洲的土地对我们来说要比南亚和澳洲的土地有价值得多,随着尼加拉瓜运河的开通,您很快就会见证一个奇迹。”
弗兰茨这样一说,施瓦岑贝格亲王感觉好受多了。
尤其是中美洲的殖民地距离奥地利帝国够近,而且也足够富庶,基本都是已经开发完成的殖民地,只要有人接手立刻就能产生收益。
此外施瓦岑贝格亲王还看到了一点,那就是奥地利帝国的中美洲殖民地和加利福尼亚殖民地,以及德意志邦联的德克萨斯殖民地已经将墨西哥包裹起来。
整个奥地利帝国高层除了弗兰茨·卡尔大公以外就没人真拿墨西哥当成是盟友,所有人都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傀儡国。
“我明白了。我这就去做。”
此时的帕麦斯顿正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不知道伦敦愿不愿意出血,也不知道奥地利人会不会悄悄和美国人媾和。
帕麦斯顿已经喝了整整1.5升的鸦片酊,但依然不能缓解这种焦虑。也就是他英国公使的身份,否则他早就已经锒铛入狱。
在奥地利帝国没有医生处方的情况下饮用鸦片制品是相当大的罪行,并且还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通常会被视为懦弱的表现。
“该死,伦敦那边还没回信吗?”
帕麦斯顿催促道。
使馆的通信人员也很郁闷,他们只能把电报发过去,但对方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时候转达给伦敦完全是随机的。
这时那名通信人员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勋爵大人,美国公使那边似乎出了什么事情,那位公使从昨天晚上就开始买醉。”
帕麦斯顿立刻警觉,一定是出了什么大事才会让一位外交官如此失态。要知道此时对于外交官的要求极其之高,除了出身、学历、气质、涵养缺一不可。
能被委派到国外谈判的人更是精英中的精英,这样的人不可能是个酒鬼草包。
“去查查怎么回事。”
“已经在查了。”
“查到了告诉我,我需要一个人独处一段时间,没有重要的事情不要打扰我。
明白吗?”
“明白。”
其实帕麦斯顿只是想睡觉了,由于严重的焦虑让他整夜整夜的失眠,这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相当致命。
虽然帕麦斯顿此时依然很焦虑,但他知道自己必须休息一下,否则便无法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
英国,伦敦。
约翰·罗素揉着眉心,他现在也很煎熬。奥地利人狮子大张口早就在他预料之中,不过送到法国的消息会石沉大海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的。
约翰·罗素觉得这些年来拿破仑三世一直在有意亲善英国,所以他本来对法国人寄予厚望,以为法国人多少会考虑一下。
然而法国人迟迟没有回信便已经是说明问题了。
毫无疑问法国人打算袖手旁观,约翰·罗素本还指望用法国人来制衡奥地利,现在看来是没希望了。
“信德和旁遮普两个土邦都不满意?奥地利人太过分了!帕麦斯顿还说了什么?”
戈登首相怒气冲冲地问道,他一直很讨厌帕麦斯顿这个人,此时听到这些谈判成果之后就更生气了。
乔治·维利尔斯有些无奈,他虽然鄙视帕麦斯顿的人品,但他却清楚帕麦斯顿绝对是此时英国最优秀的外交官之一。
如果帕麦斯顿都做不到,换成其他人只会更加没戏。不过首相的命令还是要尊重一下。
“帕麦斯顿建议直接将整个泰米尔德拉邦划给奥地利人,或者直接把斯里兰卡作为交易的筹码。
这样才能满足奥地利人的胃口,并且打消其后顾之忧。否则这样耗下去可能对英国不利...”
“瞧瞧这个反贼说的丧气话!”戈登首相也是气笑了“当初他不是一直在鼓吹战争吗?
现在他在做什么?
研究怎么才能讨好对方!
如果我们当初不发起这场战争,我们英国的近况是不是会好上很多?”
戈登首相说得对,但放在现在全是废话,没人想在这个时候听他发牢骚。
“首相大人,我觉得我们该认真考虑帕麦斯顿勋爵的意见。”
乔治·维利尔斯说道,他是认同帕麦斯顿的想法的,毕竟挨打要立正,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扭转局面,而非计较得失。
其实按照乔治·维利尔斯的想法,上百万人的叛乱他根本无法想象,既然平定不了,那还不如直接送给奥地利人。
现在就是断尾求生的时候,别说一两个土邦,就是半个印度也可以。
“不行!这太荒谬了!如果把泰米尔德拉邦给奥地利或者让他们得到斯里兰卡,那他们岂不是会截断我们的航线。
难道未来我们英国皇家海军的军舰通过我们的殖民地还要向奥地利人交税吗?”
海军大臣格雷厄姆爵士先坐不住了,他其实即不想打,又想打,本身十分矛盾。
一方面是前期输的太多想要找回场子,另一方面则他也知道现在并不是交手的好时机,而且奥地利帝国海军并非废物,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格雷厄姆爵士,事情还不至于那样。哪怕是我们愿意交,他们也未必敢收,毕竟印度大半还在我们手中,奥地利人想要过得舒服就不可能招惹我们。”
乔治·维利尔斯慢条斯理地说道。
这时有一名侍从官急急忙忙地走了进来将一份文件交到了首相戈登手上。
这让众人十分诧异,毕竟很少有人敢在这种场合这样做。
“这也太失礼了。”
约翰·罗素抱怨道。
戈登首相却没去理他,毕竟自己的手下不可能这么没分寸,他拿出信纸一看便瞪大的双眼,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见状立刻就有人小声说道。
“首相大人这是受了什么刺激吗?”
“天知道!这位首相大人,平时就很古怪也不与人交流。”
...
“纽约之战大捷!威廉·罗登将军以一万军队大败六万美军,打得温菲尔德·斯卡特望风而逃!”
“什么!真是上帝保佑!”
“天呐!太好了!看来收取北美十三州指日可待!”
...
压抑已久的英国内阁终于在此刻爆发,一群在外人眼中高深莫测的政治家们,此时兴奋得像一群孩子。
“有了这场大胜就有和奥地利人谈判的底气,现在就把这个消息送到维也纳,送到巴黎!”
这一次戈登首相的命令终于得到了认真执行,立刻有人准备将文件整理之后用电报发往巴黎和维也纳。
很快在维也纳的帕麦斯顿便收到了纽约之战大胜的消息,这让他也十分激动,毕竟这次主动权似乎终于回到了英国手上。
现在奥地利人应该不敢继续狮子大张口了,因为美国人的表现实在拉胯,以这样的推进速度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拿下华盛顿,再次火烧白宫。
想到此处帕麦斯顿觉得还是应该再拖上一拖,万一能在奥地利人下决定之前就结束战争,那岂不是省了一大笔开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