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阁下,您不要太没自信。我们的出价并不高。只要他们将消息发回国内,只要两国的领导层没疯就该知道拉拢我国的重要性。
也是我们之前表现得太过温吞了,让他们忘了时间的重要性。
放出消息说我们的舰队可以起航了。”
施瓦岑贝格亲王面对弗兰茨的命令有些不可置信,因为按照他的设想,至少要确定敌友之后再行动,毕竟英国地中海舰队还在。
如果可以的话施瓦岑贝格亲王还是希望能够先解决这个隐患,现在奥地利帝国海军的兵力有限,分兵的风险还是太高了。
但如果可以先分清敌友,那么就不存在问题。如果支持美国人,那么就直接先干掉英国地中海舰队;如果支持英国人,那就不用再担心地中海舰队的偷袭。
可现在...
“陛下,这样是不是太冒险了?局势还不明朗,如果我们的舰队冒然离开很可能会被人偷袭。”
“不会,我们只要放出风声,英美的行动一定会快过我们。”
“可如果英美都没有行动呢?”
“那就先让运兵船起航,反正我们的目标也是西印度群岛,让军队先在尼加拉瓜待命。”
弗兰茨顿了顿又说道。
“放心,我们的运兵船是不可能遭到袭击的。先不说在海上拦截运兵船的可行性,只说我国还未参战他们就没有理由袭击我们的运兵船。”
施瓦岑贝格亲王心中还是有些疑惑,不过他知道现在并不是纠结这些的时候。
“遵命,陛下。我立刻就去。”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弗兰茨的权威太盛,哪怕是他不经过首相直接下达命令,各部门也一样会执行。
在弗兰茨这样的君王面前,所谓的首相更像是一个传声筒。
比起如何夺取西印度群岛,夺取之后如何治理才是麻烦。
这些岛屿太过分散意味着弗兰茨不得不将自己的兵力分成无数份,但他也不想留下麻烦,所以只能猛猛增兵了。
至于施瓦岑贝格的担忧在弗兰茨眼里就是瞎操心,无论是西印度洋群岛,还是科罗拉多州在其固有体系内的地位都相当低。
曾几何时西印度群岛确实是英国的钱袋子,是大英帝国皇冠上那颗最璀璨的宝石,但此时早已风光不再。
至于为啥又是明珠?历史上英国的殖民地人均明珠,这个词已经让英国人用烂了。
首先便是蔗糖产业的竞争加剧,此世在奥地利帝国的干预下蔗糖产量更是节节攀升,西印度群岛的蔗糖自然是备受打击。
哪怕是曾经的古巴危机也没能拯救西印度群岛的蔗糖产业,归根结底除了全球贸易的竞争和冲击以外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他们自己身上。
英国在1833年通过《废除奴隶制法案》之后,当年就宣布解放了西印度群岛的所有黑奴和土生白人。
这直接摧毁了西印度群岛种植园经济的基础,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骤然飙升,许多种植园主的经济都陷入了困境。
此时英国的银行业充分发挥了其传统艺能,他们开始联合多方势力对于那些庄园主进行敲骨吸髓式的打压。
他们将其称之为“正义”、“报应”,而他们则是正义使者。
事后银行家们倒是赚得盆满钵满,但那些庄园主就惨了。要么直接破产、要么沦为债务的奴隶。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之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毕竟在资本主义社会,没有资本就是最大的罪过。
此外一部分废奴主义者将西印度群岛视为一个“伟大的社会试验场”(历史描述)。
这些人希望可以在此建立一个自由、文明且由黑人组成的“成功社会”。
这正是为了占领道德制高点的必要牺牲,它关系到英国的文明使命和废奴的正当性。
然而这种社会实验一般来说成功率都很低,代价么自然是要由殖民地承受。
以上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才造成了西印度群岛的光速衰落。
虽然此时的西印度群岛远未到一文不值的地步,但它已经逐渐转变为一个英国在经济上的包袱。
至于科罗拉多州作为美国刚刚从法国手中获得没有多久的土地,其上根本没有多少人口,更遑论什么产业。
除了一些印第安人原住民以外,只有一些牛仔和冒险家,货币的流通程度有限很多时候人们只能以物易物,将其说成是位于文明之外的地带也不过分。
不过几代美国总统都号召民众到科罗拉多和犹他的新边疆去践行美国的使命,其实就是另一种移民实边。
赫尔特的家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居家迁往了科罗拉多州,并成为了一镇之主。
然而此时的科罗拉多州说好听点叫处女地,说难听点就是一块不毛之地。
弗兰茨真不觉得二者有拒绝他的理由。
奥地利帝国军队即将开拔的消息其实进行了严密封锁,不过以此时英国的情报网络想要获知大致消息也并不困难。
弗兰茨始终觉得让对方自己找到答案更有可信度。
此时的帕麦斯顿便已经发现了答案,他立刻想到了一种可能奥地利人可能已经和美国人达成了交易。
再加上之前英国地中海舰队战败的消息,帕麦斯顿很容易就联想到奥地利人又要对地中海舰队下手。
英国地中海舰队始终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在地中海沿岸国家的要害上,奥地利人肯定也要等着这个机会。
帕麦斯顿明白这种事情是拖不住的,毕竟他只能拖住一个人,不可能拖住一整支军队。
现在他能做的只有两件事,第一件事通知地中海舰队小心防范,第二再给伦敦发一封急电把事情说清楚。
另一方面美国公使赫尔特的反应则要慢得多,他还沉浸在俄国打败英国的幻想之中。
奥地利帝国的情报人员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赫尔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过这位公使大人的思路非常奇葩,他觉得等华盛顿的回复肯定没信了,而自己又做不了这个主。
索性直接把英国的使者干掉算了,他召集了一批枪手准备趁着夜色冲进英国大使馆把对面杀个精光。
然而现实是赫尔特手下的亡命徒刚出现在大街上就被奥地利帝国警方发现,于是乎双方便打了起来。
其实奥地利帝国的警察部队已经很久没看到过大规模的蒙面持枪匪徒了,他们直接叫来了军队。
维也纳方面理所当然地将其当成了叛乱,大军一到蒙面匪徒被迅速镇压。
经过连夜审讯发现这是一群美国人,目标是隔壁的英国大使馆。
起初审讯官觉得对方是在耍自己,在一连活活审死了三个人之后他才确信自己并没有听错。
消息很快就上报给了弗兰茨,他也有些难以置信。
不过事实就是事实,而且美国人的效率很高,他们成功地干掉了那名负责传递情报的英国使馆人员,并截获了情报。
然而这是奥地利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并不是纽约的暗巷区,他们根本没机会全身而退,更别说是去袭击英国使馆。
不过弗兰茨并不准备将事情搞大,他只是命人告诉帕麦斯顿枪杀英国使馆人员的是一个美国人。
剩下的就让他们双方去斗吧。
伦敦,唐宁街十号。
地中海舰队战败的消息让整个英国内阁都不敢相信,如果说之前败给奥地利帝国是各种因缘巧合,但现在败给俄国是什么情况?
报告上面还有什么俄国人使用了撞击战术,俄国人的船比较结实之类的疯言疯语。
格雷厄姆爵士简直没眼看,他作为海军大臣一看就知道是一篇胡编乱造的战报,他都觉得丢人。
戈登首相问道。
“奥地利人的要价是西印度群岛,为此他们愿意支付给我们一笔钱。各位怎么看?”
“奥地利人的要价太高了。我们可以将洪都拉斯让给他们,但那些岛屿必须保留。
没有这些岛屿,我们大英帝国再想重返中美洲就困难了。”
约翰·罗素说道。
不过一旁的乔治·维利尔斯却在冷笑。
“勋爵大人,您什么都不想舍弃,可我们真的守得住吗?现在几乎整个中美洲都掌握在奥地利和墨西哥手中,你觉得我们还有希望?”
“难道我们连南美也要一道放弃?”
“我们在南美难道没有圭亚那和福克兰群岛?”乔治·维利尔斯顿了顿说道。
“醒醒吧,勋爵大人。是时候下决断了,否则地中海舰队很可能再次全军覆没。”
乔治·维利尔斯的话让众人的心都沉到谷底,地中海舰队这个名字可能是真的受到了诅咒,怎么连俄国人都能输?
格雷厄姆爵士第一个站出来表态。
“我同意维利尔斯阁下的建议,我们不能再失去一支舰队了。”
格雷厄姆爵士的话更败士气,就连此时海军大臣都默认开战会失去整支地中海舰队,他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好争辩的。
而且更糟糕的是既然皇家海军会败给俄国人,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再次败给奥地利人?
一方面是屡次战胜自己的奥地利人,另一方面则是连战连败的美国人,这道题很好选。
至于什么西印度群岛真打起来肯定守不住,经济价值也是一落千丈,还不如趁这个机会卖给奥地利人换取一些资金。
实际上这些岛屿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航道,维持与美洲的贸易。
不过如果英国能再次入主美国,这些岛屿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
“同意。我们应该避免与更多更强的敌人同时交战。”
首相戈登举起了手。
“同意。”
“同意。”
...
其他内阁成员也纷纷举手表示赞同,剩下便是让国会里的那些老爷们通过预案。
不过这件事的难度并不难,因为此时的西印度群岛还没有自己的议员。
国会里的那些老爷们甚至有可能根本不知道西印度群岛是哪里,他们大概会以为是印度洋上的某些岛屿。
然而就在等待国会表决的这段时间里伦敦方面接连收到更多令人不安的信号,比如奥地利帝国海军已经开始行动,又比如一名大使馆工作人员被一名美国人枪杀。
这些事情无一不透露出危险的信号...
“不能再等了,必须立刻和奥地利人达成交易。”
戈登首相此时已经顾不上背锅的问题,他感觉再这样相互推诿下去整个英国都要完蛋了。
对于约翰·罗素自然是乐见其成,不过乔治·汉密尔顿·戈登的下一句话却让他笑不出来了。
“我们该重新考虑一下近东问题...”
美国,华盛顿。
富兰克林·皮尔斯刚刚看完赫尔特送来的信件就忍不住大骂。
“蠢货!榆木脑袋!一点脑子都没有的蠢驴!”
一旁的林肯和戴维斯都面面相觑,他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富兰克林总统如此恼怒。
“总统先生,发生了什么?”
“你们自己看吧!”
富兰克林随即便把信纸递了过去,二人看完也是到抽一口凉气。
“赫尔特这个家伙一点主见都没有吗?”
林肯也不禁有些捶胸顿足,毕竟再加上一个没有多少人口的科罗拉多实在是一件无伤大雅的事情。
“确实是鼠目寸光的蠢货!”
戴维斯更加气愤,因为奥美联合开发公司就是他提出来的。
其实在戴维斯看来成立奥美联合开发公司对美国是好事,毕竟这样就能减少关税的阻碍,既方便出口,又方便从奥地利帝国购买廉价商品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如果能让奥地利帝国直接将工厂搬到美国,那他们还能多赚一笔,毕竟奥地利人不可能从本土把工人也带来,只能招聘当地的美国人还能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墨西哥都能发展起来,美国没道理不行。
就个人而言戴维斯很羡慕欧洲人的生活,只要地方有一定自治权就好,反正土地是他们的,租给谁又有什么区别呢?
“快让他改口同意奥地利人的条件,希望时间还不晚。”
富兰克林·皮尔斯叹了一口气说道,他真没想到自己居然有一天会因为没能及时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感到懊悔。
“但愿吧。”
亚伯拉罕·林肯也很无奈,这样的条约无疑会限制死北方的发展,但比起整个美国的利益来说依旧是微不足道。
不过只要过些年美国的国力恢复了,奥地利人也会如同当年的英国人一样的下场,没人可以奴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