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神龙殿里的金砖被映得熠熠生辉,殿角的青铜龙凤炉早早第燃起,青烟袅袅,飘向藻井。
李斯文大步流星的从殿外走进,手里拎着两册装订整齐的纸册,躬身行礼道:
“臣李斯文,参见陛下!礼部联席会议的记录与科举新规手稿,臣已尽数整理完毕,请陛下御览。”
引路的王德早已候在身侧,见李斯文递来册子,连忙用双手接过,小心呈到龙案上。
李世民拿起两本书册,瞄了眼‘科举新规’四个大字,便随手将其放到一边。
取来另一本厚重的会议记录,逐字逐句的看起来。
起初,脸上还带着几分平静,可越看,眼中精光越亮。
尤其是看到那句‘算学纳入常科,另设武科,考骑射、兵法’后,很是意外的挑了挑眉,停在书页上的手指一顿。
这小子是怎么做到的,短短时间便说服众部官员?
君臣携手十数年,他可再清楚不过,到场的那几个老狐狸究竟有多难缠。
太原王氏以经学传家 ,王珪这辈子都只认儒学,对其他杂学向来嗤之以鼻。
魏征那老货更是出了名的难啃,但凡觉得不妥,哪怕亲自来跟他这个皇帝争辩,也绝不会轻易让步。
让这群硬骨头点头同意‘算学与策论同权重’的观点,不亚于让他们割肉。
李斯文垂手立在殿中,听着皇帝逐页翻看发出的‘沙沙’声,心里却没半分紧张。
会议上的每一句争论、每一回合的交锋与妥协,皆是出自他手,丁点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自然不慌。
而当皇帝一脸好奇的看来,李斯文不假思索的躬身回道:
“臣不过是恰逢其会,转述众人意见罢了。
到场诸位大人,皆是朝廷肱股之臣,老谋深算,自然清楚大唐如今困境。
所以对另设武科一事并无太大抵触,三言两语的质疑过后便欣然同意。
反倒是对算学一事,有些不以为然。
幸好孔大家出面为算学正名,引《周礼》而述‘六艺有九数’,认为算学本就是孔孟之道。
李道长更是拿出《缉古算术》,以‘同州洪水’惨案说明算学的重要,这才让诸位官员点头认可。”
较西方更倾向于抽象和理论化的研究,历朝历代的算术研究,更注重实用性与具体问题的解决。
加以缺少专人记录成果,更没有专门从事算术研究的团体...
种种原因叠加,导致即便出现一两个数学天才,其成果也得不到重视。
再加上文化观念里对算术的偏见。
玄之又玄的儒学便能为我所用,成为君权专职的工具;
而实事求是的算术,只会让百姓臣子对君权产生质疑。
自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会不约而同的尊儒学而轻算术。
哪怕隋唐时期一度将算学纳入科举范围。
甚至李二陛下还命李淳风编订《算经十书》,作为供学子们研究的典籍。
但因为付出与收获的严重失衡,应试者少之又少。
学儒有成,则入仕任国学博士,官品正五品上;算术有成,则任算学博士,从九品下。
同样苦读寒窗十数载,学儒就能位极人臣。
学算术却是个九品芝麻官,久而久之,学子自然嫌弃算学。
放之前,受眼界限制,李二陛下也难免对算术有些歧视。
但见李斯文一身杂学,成就却远比传统官吏更为夺目。
精盐、煤炭、琉璃、印刷术...
若让朝廷里那些儒生去发明创造,也许会瞎猫碰到死耗子鼓捣出个大体框架。
但那需要多少年,十年二十年,还是等他百年之后,工匠带着好消息去昭陵烧纸招魂?
反观李斯文,弄出这些日进斗金的宝贝,只用了区区一年,而且这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李斯文这小子都在浑水摸鱼。
是,天下太平少不了儒家的那些死脑筋。
但李二陛下毕生所求,才不是什么四海升平,他要的是丰功伟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治武功!
而这些,是儒生给不了的。
但想撬儒家的墙角,以科举发展杂学,绝不能急功近利。
儒家受天下文人士官千百年的推崇,文化认同已经深入汉人骨子里,绝不是仅凭个人之力所能撼动的。
李二陛下清楚知道这点,所以只能放任李斯文去说服百官。
将算学纳入科举范畴,效仿国子监各职另设算学,并提高算学官员的品级...
若真想李斯文所描绘的那样,重现百家争鸣的盛景,开创一个文化与科技并行的璀璨时代...
那等他百年之后,文太宗武皇帝李世民的谥号,必将高悬于几千年来,数百位皇帝头顶!
若真能如此,那让他与始皇帝并驾齐驱,受后世皇帝们敬仰,也不是不能接受!
“好!好!好!没想到你小子还真有能耐,把这事给办成了!”
等两本书册尽数翻阅完毕,李二陛下实在是喜不胜收,抚掌大笑起来。
而后想起什么,随口提醒了一句:
“但你小子也别太飘,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不能顺利推行还是个问题。”
却不料李斯文一脸郑重的回道:“难也要办,今朝重开科举,关系到大唐未来千年根基。
我汉人从此是一路高歌,长盛不衰,还是坠落于泥泞,任凭挣扎也不得翻身,就看这次科举立下的规矩!”
这小子是吃错药了?
本来瞅着会议记录,心里美滋滋的李二陛下,一听这话瞬间愣住。
抬头看向一本正经,浑然不像是在开玩笑的李斯文,舒展的眉头紧皱,心里反复寻思此话深意。
重开科举,不过是自己废除九品中正,提拔寒门以对抗门阀的工具,何至于关系到大唐千百年的兴衰?
他没记错的话,他俩是在商讨‘将算学纳入科举范畴’的问题吧?
怎么突然就上升到这种高度,难道是刚才溜号的时候,错过了什么重要内容?
虽说有些不知所谓,但李二陛下还是选择相信。
站起身,大步走到李斯文面前,将其领到一旁案几,两人对坐,这才郑重问道:
“爱卿,可否展开讲讲,方才之言所谓何意,为何科举一介选官之法,会被你牵扯到千年根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