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19:32:44
时间消耗:学习大于休息大于锻炼大于游戏
曾国藩的四句话,既过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物来顺应,区区16个字的四字短语,真要做到知行合一,必须要很高的娴熟程度和无我境界,不然的话看过就忘记了,没有一点用,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你的身体包括你的灵魂是复杂且多元的,你的身体里住的不光是你理性的灵魂,还有另外一只猛虎,敏感又凶猛,兽性十足还无知,当我深夜准备按照既定的日程开始睡觉,便能听到它的吼叫,脑子里都在回荡它的声音,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修行,我们也需要修炼一颗金刚不坏,万风不改的内丹金丹,先要做到基本的娴熟,不断朝着无我的境界进发,直至可以轻易的做到完全的控制身体上的每个细胞,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知行合一,得心应手,要达成这种境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前提就是你的心镜是正确的!你的方向是对的!如果心镜扭曲的厉害,那么给你指引的方向必然也是错误的,那么后面的无我和知行合一也将是有始无终的。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不拘一格,以天地万象为师。
今天看《菊与刀》的时候,看到有禅宗的解释,其实一直对于印度的冥想、禅宗的入定、机锋……有大概的理解,当然是模糊混乱的认识,今天通过网上搜索才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开始释迦摩尼是学习瑜伽苦行的,而瑜伽苦行是禅修的一种,禅修的【禅】意思就是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说是禅修,实际上是为了修禅,【禅】是一种优雅宁静的神之姿态,瑜伽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工具就是冥想,冥想通过放空自己成一个空杯虚无的状态来释放住身体内的,心理上的恶的因素,让人回归平静,而平静的状态就是入定,(我觉的【定】有点神似【心流】这种超然于世,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 )只有你定下来之后,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东西,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这种绝对宁静静谧的心理状态也就是禅,我们会感受到自己的禅,禅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良好的心理状态,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佛教佛理,佛心,或者说我们真正索求的东西,至于人真正追求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离不开人这个物种的限定,只不过各家语言不通,而造成千变万化的样子,就好比中文说【苹果】,英语说【apple】,日语说【りんご]……【禅】对于印度人来说是一种极乐的状态,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种自我束缚,无我的娴熟的状态,对于国人来说,则是修一份超然遗世的佛心印。
当然百川终归海,我们要去的应许之地是一致的,只不过路因不同人那奇绝瑰丽的人生轨迹而异,只要念念不忘,不然能有修炼成佛的曼妙回响。
有的时候我也想尝试一下冥想,看能不能入定,想安抚一下躁动不安的心,我们都生活在三千繁相的世界,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相由心生,是【感时花溅泪】那种掺杂了情绪色彩的哈哈镜相,并非相对的真实,(执着的追求真实,可能也是一种偏执,是邪门啊!不可迷恋【真实】,只可追求【认真】,前者不重要,后者才是过程中诞生的至宝金丹)倒也契合了【缸中脑】的学说,唯有心中万相退,才有菩提莲花生(退潮现珍珠),佛心印始终都在,神灵也始终都是你头顶三尺之上,擦去那些厚厚的浮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