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码头区已化作一片火海。
巨大的爆炸接连不断,冲天的火柱和浓烟吞噬了一切。
可以看到被炸飞的木屑,货物箱,甚至是人体的残肢。
停泊在码头附近的几艘用来转运伤员和物资的小货轮,也被击中,燃起熊熊大火,缓缓下沉。
精准!极其的精准!
海军的炮火,如同长了眼睛一般,避开了码头的基础设施,或许是为了日后他们自己使用,专门瞄准了弹药堆垛和医院帐篷区!
“长谷川清!” 松井石根浑身发抖,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极致的愤怒与恐惧:“你。。。你怎么敢!!!
他当然知道海军与陆军素有嫌隙,但他万万没想到,海军竟然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如此彻底地落井下石,甚至不惜炮击满是伤兵的医院!
这已经不是派系斗争,这是赤裸裸的谋杀!
是想要将他松井石根和整个华中派遣军彻底置于死地!
“连长江。。。最后的退路都。。。” 松井石根手中的望远镜“啪嗒”一声掉落在冰冷的城砖上,镜片碎裂。
他仿佛被抽干了所有力气,身体一软,瘫倒在地。旁边的参谋和卫兵慌忙上前搀扶。
“完了。。。全完了。。。。” 他目光呆滞地望着远处那片被海军炮火点燃的,象征着他最后希望的天空,喃喃自语,重复着这句话。
太平门反击的惨败,已经折断了他最后反击的矛头;而海军对下关的炮击,则彻底摧毁了他赖以生存的根基和任何可能的退路。
这一刻,松井石根,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真正地、彻底地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他不仅被陆军的“叛徒”包围,更被海军从背后捅了致命一刀。
他就像一头跌入陷阱的困兽,所有的挣扎都只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夜色中的南京城,回荡着海军重炮的轰鸣和城内零星交火的枪声,共同为他的末路奏响了挽歌。
。。。。。。。。。。。
天津,日本租界宪兵司令部。
深夜的办公室内,只余一盏绿罩台灯在宽大办公桌上投下昏黄的光圈。
周正青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嗒嗒声。
他面前摊开着一幅巨大的华中地区军事地图,南京周边的态势被红蓝铅笔标注得密密麻麻,如同溃烂的伤口。
他,一个灵魂穿越时空的异客,凭借对历史走向的模糊记忆和系统赋予的“鹰崎拓人”这个日本贵族身份,成功进入日军权力中枢,并精心策划了这场旨在从内部撕裂日本战争机器的兵变。
最初的进展堪称完美,第四师团的果断行动,海军的强势介入,以及各师团对松井石根的围困,一切都按照他推演的剧本在进行。
然而,随着南京城外“叛军”与华中派遣军厮杀日趋白热化,双方伤亡数字如同失控的野马般飙升,周正青的眉头越锁越紧。
这不再是单纯的内部消耗,而正在演变成一场帝国陆军精华的自毁狂欢。
透过南造云子传来的前线细节报告,他仿佛能闻到金陵古城上空弥漫的,比以往更加浓烈的血腥气。。。
那是日军自己的血。。。
但是!。。。。也有南京城中那些没能及时撤离华夏百姓的血。。。。
“愚蠢!”他低声咒骂了一句,对象既是陷入绝境仍负隅顽抗的松井石根,也是那些杀红了眼,不计代价进攻的“叛军”师团长。
在他的算计中,这场内讧应是以较小的代价迅速压服松井石根,达成权力更迭,快速分解华中派遣军,极大削弱华中日军整体战力,并立刻占领南京,从而避免松井石根手下那几个杀红眼师团做出“大屠杀”事件。
可现在,战事胶着,伤亡惨重,城内百姓和那些被俘国军也跟着遭殃。。。。
这有些偏离了他的核心目标,最大限度地保全百姓,避免屠杀事件发生。。。。。。
想着这些,周正青抬手揉捏着眉心思索起来
一个更为大胆,甚至堪称冒险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愈发清晰,此时,正是华夏军队杀个回马枪的绝佳时机!
当日军两大集团在南京城下拼得你死我活吗,精疲力竭之际,若华夏生力军从外围果断出击,不仅能重创甚至歼灭这两股敌军,极大提振全国抗战士气,更有可能一举收复首都南京,其政治和军事意义将无可估量。
届时,他周正青作为这一切的“幕后推手”,虽名不见经传,但其行动无疑将沉重打击侵略者,为这个时空的华夏争取到一丝宝贵的转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猛地站起身,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必须抓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战机,哪怕需要冒更大的风险。
“云子!”周正青沉声唤道。
身着军服的南造云子应声而入,她依旧是那副千娇百媚的模样,但眼神深处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凝重。
长期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传递着足以引发惊涛骇浪的情报,她的神经始终紧绷。
“立刻向武汉军统戴笠发报,用最紧急的通道。”周正青语速极快,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口吻:“内容如下,日军南京内讧已至关键时刻,双方主力深陷巷战,伤亡惨重,战力锐减。
南京城防虚实,若贵军能果断出击,趁其疲敝,内外夹攻,非但可解南京之围,更可予敌重创,乃至光复首都。
战机稍纵即逝,望速决断!”
周正青停顿了一下,补充道,语气中带着强烈的诱惑:“告诉他们,只要他们点头,南京城内日军的兵力部署,火力配置、补给线路,甚至各师团指挥所的位置,我都可以提供!
要多少细节,给多少细节!”
南造云子迅速记录着要点,她深知这份情报的分量,也清楚周正青此举是在进行一场豪赌。
犹豫了一下,南造云子还是低声提醒:“将军,武汉方面。。。近来风声很紧,戴笠此人多疑,且经南京之败,恐怕难下此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