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说这城市啊,真是个大舞台,永远有那么些人,表面上光鲜亮丽,背地里却忙着改剧本,想把那些扎心的真相,悄悄地删改掉。
不过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有人,不声不响地,就把那些被抹去的笔触,又给添了回去。
上次周影那小子,用AR系统给那井口边上的游客来了个“灵魂拷问”,什么“你站的地方,有人用命刻过字”,听着都让人心头一颤,对吧?
我当时就觉得,这下好玩了,这群想一手遮天的人,怕是要气得跳脚。
果然,这边的“hxc09 – 节点认证通过”的日子还没凉透呢,那边市里头,就又开始搞新花样了。
这不,刘建国,那个市政法委的宣传干事,三十好几,西装革履的,平时看着挺精明一小伙儿,最近也一头扎进了《守灯广场解说词初稿》的泥潭里。
我瞅着他那副表情,就觉得他肯定心里头憋着一股子说不出的劲儿。
你猜怎么着?
那初稿啊,简直是“据传”、“疑似”、“或与”的大合集!
通篇都是些模棱两可的词儿,恨不得把那些当年血淋淋的真相,都给稀释成街头巷尾的都市传说,变成茶余饭后的几句八卦。
我看了都替那些受苦的人们不值当,这哪是解说词啊,分明是“遗忘指南”嘛!
刘建国这人,我觉得他虽然身在体制,但心底里头那杆秤,还是歪不掉的。
他没直接去跟那些个“专家”硬碰硬,因为他也清楚,有些事儿,你越是正面刚,越是容易撞得头破血流。
他玩了个巧劲儿,提出要“增强沉浸感”,这理由,听着就让人觉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谁能拒绝呢?
然后他建议,要在解说词里头,增加一个“背景音效库”。
我当时心里就乐了,这小子,真是个妙人儿!
他收录的那些声音啊,可不是什么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背景音乐,而是清明夜群众朗读信件的沙哑声、老码头工人一声声震彻肺腑的号子、还有那钟楼里头,不知何时响起的、带着某种预兆的异响……
啧啧,这些声音啊,自带语境,带着血肉,带着温度!
审批组那群老头子,估计耳朵也只听得见“沉浸感”这三个字,还以为就只是为了烘托氛围呢,大手一挥就给通过了。
他们哪里知道,当那些真实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听众的心里头,会自动就把那些“据传”、“疑似”给撕碎了,自行脑补出一个完整而又触目惊心的故事来。
我敢说,这刘建国,他干的这事儿,比直接改几个字儿,要厉害得多,简直是润物细无声的高招!
当然了,这些小动静,哪里逃得过周影的眼睛?
他啊,就是那种坐在幕后,却能把整个棋局看得清清楚楚的狠角色。
他从郑其安那里得到消息,说那解说系统啊,用的是AI语音合成技术。
我一听就觉得,哎呀,这玩意儿可真是把双刃剑!
周影那脑子,转得比谁都快,他立刻就意识到这其中的巨大风险——只要语料库一换,整个叙述就能无声无息地,被替换得面目全非!
这招,比直接删除还阴险,因为你听着是同一个声音,但内容可能已经变了味儿。
他二话不说,直接让林婉贞去办这事儿。
林婉贞这姑娘啊,眼里头总是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干起活来那是真麻利。
她很快就联系到了三位还在世的老码头工人,一个个都是饱经风霜,嗓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
然后,他们录下了一段标准粤语口述,就那么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字字千钧:“那年四月五号,我们不是闹事,是想把话说完。”我听着都觉得鼻子一酸,这得多大的冤屈,才能把一句话憋在心里这么多年,又这么轻描淡写地说出来啊!
更绝的是,周影这招“乾坤大挪移”,他让林婉贞把这些珍贵的录音,包装成了“方言保护样本”,提交到了文化馆的非遗数据库。
你说这招高不高?
依法不得随意删改!
一下子就把这些承载着历史真相的声音,披上了“国宝”的外衣,谁敢动?
谁也动不了!
三天后,那AI系统果然如周影所料,自动抓取了这些“方言保护样本”作为发音基准。
从此啊,所有导览语音,都带上了一股子真实历史的声纹底色,就像是那些被抹去的名字,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喉咙,开始低声倾诉。
我只能说,周影这手,玩得真是漂亮,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另一边呢,王雅婷,那个眼神清冷,原则性极强的“司法正义代言人”,也没闲着。
她最近调阅了一大堆关于“历史名誉恢复”的调解案卷,看得她心里头肯定也憋着火。
你猜怎么着?
基层法院处理这些案子,居然普遍采用一个统一的模板来结案,模板里头啊,把具体的责任认定,回避得干干净净。
这哪是公正啊,分明是给“和稀泥”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我看了都替那些寻求真相的人感到憋屈,这不就是二次伤害嘛!
王雅婷啊,她可不是那种会对着空气发火的人。
她做事儿,总是那么精准而又犀利。
她以个人名义,洋洋洒洒地给高院院长写了一封信,信里头可不只是空口白牙的抱怨,她还附上了张德海整理的十七宗积案标签档案,每一宗都是血淋淋的案例,每一张标签都沉甸甸地压在人心头。
她还在信里写了一句,我觉得简直就是点睛之笔,直戳痛处:“当制度习惯性沉默,个案公正就成了新的遮蔽。”这话,多有力量啊!
它不光是指出问题,更是直接点破了这背后深层次的冷漠和伪善。
她也没傻到去要求追责,因为她知道,一下子掀翻桌子,只会适得其反。
她只是轻描淡写地建议,设立一个“历史类案件审理指引专项研究组”。
这招啊,就像是在那些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沉魔”上,轻轻地戳开了一个小口子。
结果呢?
高层批示下来了,就四个字儿——“值得重视”。
我当时心里就想,这四个字儿啊,虽然轻描淡写,却间接承认了这类问题,是真真切切地存在,而且还需要系统性地去回应!
这王雅婷,真是个女中豪杰,她不争不抢,却能把一池死水搅动起来,佩服!
最后,我们得说说吴志明,市殡仪馆那个沉默寡言的石匠。
这老头啊,平日里不声不响,一辈子都在跟冰冷的石头打交道,可他那颗心啊,比谁都热乎。
他也被邀请去参与陵园纪念墙的数字化建模。
管理方提供的那些照片,一张张都洗得锃亮,高清是高清了,可那些刻意被抹去的“泪痕文字”,却让人看着心里头直发堵。
这分明是想把那些历史的伤痕,也给p掉啊!
吴志明这老头,也没跟他们争辩,他知道争辩没用。
他只是在三维重建的时候,装作不经意地提了一句,说要“还原石材自然纹理”,这理由听着多专业,多无懈可击啊!
然后,他就悄悄地导入了自己私藏的,那些暴雨后拍摄的影像作为贴图源。
我一想到这儿,就忍不住想替他鼓掌!
暴雨后的陵园纪念墙啊,那可真是另一番景象,那些被雨水冲刷过的石壁,隐藏的文字,都会变得格外清晰,带着一种被洗礼过的沉重感。
成果展示会上,气氛还挺严肃的。
那些领导们一个个西装革履的,看着屏幕上那精美的三维模型,估计心里头还在盘算着这又是一项政绩工程。
可就在投影切换到雨景模式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整面墙,突然间,就像活过来似的,开始“流泪”!
我看着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些被清洗掉的、隐藏着的姓名,居然就这样,一个一个地,浮现了出来,就像是那些沉默的英灵,终于找到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一个领导当时就绷不住了,质问技术人员是不是出了故障。
那些技术小哥们啊,一个个也都傻眼了,嘴里支支吾吾地回答:“是湿度模拟算法……应该没错吧?”他们哪里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湿度模拟算法的“巧合”,而是吴志明这个老石匠,提前嵌入渲染引擎的条件触发指令啊!
这老头,看着沉默,心眼儿可多着呢!
这哪是建模,分明是替历史“发声”啊!
外面,雨声淅沥。
周影立在窗边,指尖轻触着冰冷的玻璃,眼中映着城市的万家灯火。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一场悄无声息的角力,正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步步深入。
他轻叹一声,像是对着空气,又像是对着他自己,低声呢喃道:“这剧本啊,终究是要改的……”周影站在旧邮局遗址二楼,深夜的风从微开的窗缝里钻进来,带着一丝老旧纸张和潮湿泥土的味道。
他指尖轻触着冰冷的玻璃,眼中映出的,是AR系统调试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