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城市制度改革风波看似已被李一凡借“全流程可视化披露”之举有效压制,但在潇湘省政府的另一隅,一场沉寂许久的力量,开始蠢蠢欲动。
林浩民,潇湘省副省长,常年分管省政府“农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事务,在省委常委中位置中间偏左,既不属赵建国系,也不归于唐志衡系,被外界普遍视为“中立技术官僚”。
然而,在风向转变、大夏上层调研组离开之后,他突然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主动性”。
—
8月27日,省农业厅、发改委、财政厅三家联合发布了一份通知:
“拟在潇湘省四个农业大市试点‘乡村产融结合引导机制’,通过政银合作、产业基金、政策性担保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支持乡村农业科技升级项目。”
通知原本不过是常规性产业引导工具发布,但细读内容者立即发现,“政银合作”“产业基金”“资本参与政策端”这些关键词,与星城市制度改革的路径极为相似。
更令人意外的是,文件落款明确显示——“此为省委省政府联合工作小组建议内容,已报备组织口与财经口,同时抄送星城市委改革办公室。”
一时间,原本已在星城市聚焦的制度争议,再度被“泛化”至全省。
—
赵建国第一时间收到文件通报时,神色古怪:“林浩民,终于出手了。”
许宏志站在一旁低声问:“这是借星城市改革成果做全省试点铺垫?”
赵建国淡淡一笑:“是,也不是。”
“他想借我与唐志衡斗法中,两败俱伤之际,顺势拉起自己的一套改革模板,博中央对其‘独立性’的认可。”
“这不是致敬星城制度,这是在分权。”
许宏志一惊:“书记,需不需要压下?”
赵建国缓缓摇头:“不用。”
“你以为我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他看起来是想借用星城市改革成果,实际上是在切一部分制度话语权的蛋糕。问题是——他做得不差。”
“唐志衡不信制度,林浩民信制度,但只信他能控的那一套。”
“没关系,就让他放手试一试。”
“这场风暴之后,该亮牌的一个个都得亮出来了。”
—
而在星城市改革办公室内,钟志远看着这份“农业产融合作机制通知”,一脸困惑。
“书记,林浩民这算什么?是支持我们?还是来抢成果的?”
李一凡翻阅了几遍,语气平静:
“都不是,他在下注。”
“他的身位长期被夹在唐志衡和我们之间,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话语权。现在看清了方向,想抢一口制度红利。”
“你注意看,他的试点文件中避开了‘制度治理’‘平台透明’等词汇,依然沿用的是财政与发改老口子的技术术语。”
“他不是来革新制度的,是来做版本复刻。”
“但这样的人,不是敌人。”
钟志远一愣:“不是敌人?那他算什么?”
李一凡抬头,目光犀利:
“是那个下盘棋的高手。”
“他看见了这个棋盘,知道我和唐志衡之间已经进入后手互耗的局面,现在,他要走自己的‘中间道’。”
“你盯紧他,但不要压他,反而要主动对接一次。”
“让他知道,我们看到他的动作,也愿意配合他把这套试点做扎实。”
—
次日,星城市改革办向省政府提交了一份“参与农业产融合作机制建议方案”,由副主任带队,准备在试点城市岳阳展开一次联合制度调研。
此举一出,林浩民办公室电话直接拨入星城市,亲自与钟志远通话:
“非常感谢李书记的理解与支持。潇湘的改革,不是一城一地之功,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推动。”
“我也向省委建议,将星城市的制度公开可视化机制,作为农业试点的监管模板之一试运行。”
钟志远向李一凡汇报完,后者只是淡淡一笑:
“他的刀子收了。”
“不过收得好,不代表不会再拿出来。”
—
唐志衡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份“新政文件”,他在省政府会议室里听完秘书汇报,沉默良久。
“林浩民,开始上桌了。”
“而且第一刀,居然没砍向我,倒像是在敲李一凡。”
秘书犹豫着问:“那您这边,要不要……”
唐志衡摆手:“不动。”
“他不是来帮我,他是来当第三方的。”
“从今天开始,潇湘的政治格局,从‘赵建国-李一凡 vs 唐志衡’,变成了‘赵系统-李系统-林系统’的三角局。”
“下一场常委会,如果他开口表态……那就意味着,他已经不再是中立者。”
—
这一切,李一凡心知肚明。
当天晚上,他站在星城市委办公楼顶层,望着不远处南江河畔灯光闪烁,心中忽然浮起一句话:
“你以为权力的战场只在明面,其实最危险的棋子,总是沉默者。”
这一夜过后,整个潇湘政坛,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多方博弈格局。
而李一凡知道——自己要做的,不仅是守住星城,也要守住整个改革的“叙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