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答案倒也没有让祝余感到惊讶。
陆卿向来是一个做事未雨绸缪,处处安排周全的性子,所以能有着这样的歪打正着,也属于是准备充分的结果了。
在这个小院里的日子舒服,安逸,但是又有些过于一潭死水,一想到接下来又有值得期待的戏码,祝余还是心情很不错的。
等着看热闹的过程中,陆卿也没有闲着,拉上祝余出去置办了不少新衣服,都是好过冬的厚衣裳,用那种织得很细密的布料,拿去用柿漆捣出来黏糊糊的胶质涂过,表面上好像有一层膜似的,到了冬天又挡风又防雨。
在这样的布里面,又扎扎实实絮了很多桑蚕丝,拿在手里也把重,不用担心穿在身上会消耗体力,行动不便。
除了这种蚕丝棉衣之外,陆卿还叫人又做了几件鹅绒的大氅,里面虽然是用最上好的鹅肚子上的绒毛填在里面,但是外头却是用非常不起眼儿的布料和花色来做面儿,看起来就像是一件平平无奇的棉花大氅似的。
裁缝铺的老板虽然觉着这种要求着实是有点奇怪,毕竟别人穿点好东西,都巴不得让所有人瞧见,生怕这钱没花在刀刃儿上,像这位顾客这样的要求还真是头一回遇到。
“客官这是要做什么呀?才刚刚过了重阳,一般都要再等上一阵子才置办冬衣呢,您这是要出门?怎么赶得这么急?”老板忍了忍,到底没忍住,开口对陆卿说,“这上好的桑蚕丝……用这样的布料,着实是有些糟蹋好东西了……”
陆卿闻言只是淡淡一笑,并不去回应那老板的任何问题。
裁缝铺老板见状,也就识趣地不再瞎打听了。
虽然说这种搭配确实有点糟蹋好东西,但是谁花银子谁说了就算,更何况顾客摆明了不想说,那老板也是一点废话没有,依着陆卿的要求下了料。
置办这些东西的时候祝余他们还特意去举子店附近转了转,那里住着不少从外地来京赶考的读书人。
虽然说两个人不方便做过多停留,一走一过的时候祝余还是感受到了一种不太好形容的怪异气氛。
似乎那里的读书人都被一种淡淡的焦灼感包围着,没有什么人一派轻松的闲谈,甚至也看不到什么人在读书。
这些人要么行色匆匆,要么忧心忡忡,要么交头接耳,并且似乎还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些紧张和防备的感觉。
“他们这是……?”走远了之后,祝余问陆卿。
她过去还真没怎么跟那些赶考的书生打过交道,不知道这些人平日里是个什么样的脾气秉性,更吃不准眼下这种让她莫名觉得古怪的情形又到底有什么不对劲。
“估摸着,谣言被风吹了几回,又变味儿了。”陆卿笑了笑,“虽然不知道现在已经被传成了什么样子,但是看那些人的反应……八成还是我们期待中的结果。”
之后没两三日,冬衣便做好,被符文拿着票子取了回去。
祝余看那东西,大概能够猜得出来,之前陆卿就说过,锦帝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暗示,所以接下来他们自然是要去往澜地。
澜地多雨,冬季湿冷,经常会阴雨绵绵,出门在外又不宜过于乍眼,所以不管是锦缎、兔裘还是狐裘都不合适,不够防水的面料也不能行。
所以这种兼具了保暖和轻便,表面的面料能够抗风防水,同时又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款式反而是最最实用,也最为稳妥的。
被符文一并带回来的,还有一个大消息。
“爷,夫人,现在外面街上沸沸扬扬,都在说今天早朝发生的一件大事!”符文的性子一贯是非常稳重的,但是这会儿看得出来,他多多少少带着几分激动,哪怕是努力在克制着,不让自己表现的太明显,还是能从两只眼睛里闪动的光泄露情绪,“今天鄢国公被人参了一本。”
“哦?说来听听,什么人,参了他什么事?”陆卿问。
祝余也连忙放下手边的书,到桌旁坐下来,等着符文再开口。
“今天早朝的时候,忽然之间吏部尚书骆玉书参了鄢国公一本,听说当时谁也没有预料到,包括鄢国公自己在内。
骆玉书上表揭发鄢国公赵弼公报私囊,多年来不仅在别的事情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甚至就连历年来周围其他藩国给锦帝进宫的东西,他都要雁过拔毛。
他还呈上了一份十分详细的名目,把这些年鄢国公都有哪些私吞贡品的事情都给抖了出来。”
“你说是谁参他的?!”祝余尽管设想过许多不同的情况,唯独没有想过这个递折子状告鄢国公的人,竟然会是骆玉书。
虽然她从来没有直接和那位骆尚书打过交道,却也知道那是鄢国公身边的左膀右臂,原本出身微寒,是一路上靠着自己有些才学,再加上鄢国公的一路扶持托举,才能够在朝中出任吏部尚书这样的肥职。
祝余一直以为这个骆玉书是赵弼身边的人里面获益最大的那一个,所以理所应当也是最与他一条心的,毕竟真要是赵弼得势,骆玉书也会是那个跟着鸡犬升天的人。
却没有想到,这厮竟然会在这个节骨眼儿跳出来大义灭亲了!
“他们之间……难道还有什么过节吗?”祝余问陆卿。
这些事情她并不清楚,但是陆卿与这些人周旋了这么多年,应该是心中有数儿的。
“过节么……实际上倒也不算有,只不过是骆玉书跟在鄢国公身边的年头太多,对他的这位恩师了解也的确足够透彻,这就注定了两个人早晚会有分道扬镳的那一天,只不过没想到骆玉书做事竟然这般狠辣,这般不讲情面。”
陆卿看起来没有半点惊讶,反而脸上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满满都是嘲讽:“从这一点来讲,他们还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好师徒,都一样的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恨不得一下子就置人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