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三年十二月的红河两岸,寒风裹挟着东步头战败的余悸,却未能阻挡大乾军南下的步伐。
徐宁勒马立于钦州港的高台上,望着麾下五万大军分作三队,如三条钢铁巨龙,朝着南越腹地蜿蜒而去。
左路水师乘战船从钦州出发,目标是控制沿海港口,断绝南越的海外求援通道。
中路步兵列着整齐的方阵,直指永州、万劫津等陆路咽喉。
右路则与大理部族联军汇合,沿着哀牢山脉西侧迂回,意在切断南越与西部蛮部的联系。
“云龙败在‘急’,咱们便胜在‘稳’。”
徐宁对身旁的副将解释道,手中马鞭指向舆图上的交汇点。
“左路控海、中路破陆、右路断援,三路形成掎角之势,无论哪一路遇阻,另外两路都能及时支援,绝不给南越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左路水师配备了新发明的船,船上不仅有强弩,还架设了小型火炮,既能作战,又能运送粮草。
中路步兵携带的投石机、小型山地炮等器械,都是经工部反复改良的新式装备。
右路的大理部族则熟悉山地地形,擅长侦查与袭扰,恰好弥补了大乾军对南疆地形不熟的短板。
当左路水师抵达南越东部沿海时,守港的南越士兵看到大乾战船的规模,便已心生怯意,大乾战船体长六丈,船舷包裹铁皮,而南越的渔船改造的战船,不仅体型小,还无任何防护。
仅一轮火炮齐射,南越军便弃港而逃,左路军顺利占领港口,随即开始搭建临时码头,为后续粮草转运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右路的大理部族已潜入哀牢山脉,抓获了数名南越的探马,截获了他们送往西部蛮部的求援信,彻底断绝了南越的外援念想。
三路大军的协同推进,如一张密不透风的网,缓缓朝着南越的核心区域收缩。
中路军抵达永州城下时,却遭遇了南越军的顽强抵抗。
永州城墙虽不高,却依托潇水而建,城外挖有宽三丈的护城河,守军在城头架设强弩,箭雨密集如蝗。
大乾军中的川军部族们几次尝试架设云梯硬功,都被击退,伤亡不小。
“硬攻只会徒增伤亡,云龙在升龙的教训还不够吗?”
徐宁接到战报后,立刻策马赶往中路军大营,下令暂停攻城。
他绕着永州城观察了一圈,发现城中炊烟稀疏,城头守军虽勇猛,却面露饥色,显然,永州已被大乾军断绝粮道多日,城中粮草已然告急。
毕竟之前的存粮都已经被卖给了大乾,此时的南越,哪里还有余粮?
“传我命令,停止攻城,在城外搭建营垒,派使者劝降。”
徐宁的决定让不少将领感到意外,毕竟此前云龙对待抵抗城池,多是强攻后劫掠,虽明面上说是不伤百姓,但是实际上,谁也不是新兵蛋子。
但徐宁自有考量:“永州是南越的东部重镇,若能劝降,既能减少伤亡,又能安抚民心,为后续城池的归附树立榜样。”
劝降的使者带着徐宁的亲笔信,乘着一叶小舟渡过护城河,来到城下。
信中承诺:“若献城归附,城中百姓可免赋税三年,兵丁可以回家,大乾不算旧账!若顽抗到底,破城后严惩首恶,余者虽不杀,却需迁往西域屯田。”
“大乾军三路合围,援军无望,粮草已撑不过五日,再抵抗下去,只会玉石俱焚。”
三日后,永州城门缓缓打开,守将率领士兵出城投降,手中捧着永州的户籍册与地图。
徐宁入城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派官吏安抚百姓。
他下令打开军中粮仓,向城中贫民分发粮食。
同时登记户籍,将大军后面跟着的常州四州的百姓挑选出一部分,编入民屯,分配荒地耕种。
又留下一千士兵驻守永州,主力则继续南下。
此时的中路军,不仅未因攻城而减员,反而因吸纳了部分投降的南越士兵,补充了兵力,真正实现了以战养战的稳进。
万劫津,这座横跨红河的津渡,是南越陆路防线的最后一道屏障。
守军在此经营多年,不仅在北岸筑起了高三丈的土城,还在红河水中插满尖木,南岸则铺设鹿砦,架设强弩,形成了水陆联防的阵势。
当中路军抵达时,南越守将站在土城上叫嚣:“除非江水倒流,否则大乾军休想跨过万劫津!”
徐宁却并未动怒,只是下令将十门改良后的小炮推至北岸。
这种小型火炮比传统火炮轻便三成,不过火药改进之后,威力更胜往昔。
“点火,放!”
随着号令,十余炮弹呼啸着飞向南岸的鹿砦,轰鸣之后,瞬间炸起熊熊大火。
南越守军惊慌失措,忙着救火,却不知大乾的水师战船已从下游悄悄迂回,搭载着两千步兵,在南岸下游三里处登陆。
“夹击之时已到!”
徐宁见南岸火起,当即下令中路军架设浮桥。
士兵们推着早已准备好的原木,迅速搭建浮桥,北岸的强弩同时发射,掩护步兵过桥。
南岸的南越军腹背受敌,既要应对登陆的水师步兵,又要抵挡过桥的中路军,还要防着不时轰过来的炮弹,很快便阵脚大乱。
土城上的守将见大势已去,想要自刎,却被身边的士兵拦下,捆着献给了徐宁。
攻克万劫津后,徐宁特意查看了南越军的防御工事,对副将感慨道:“南越军并非无谋,只是武备差距太大。他们的强弩射程不足百步,而咱们的强弩能射一百五十步;他们的防御靠土城、鹿砦,咱们却有火炮。这种差距,不是靠勇气就能弥补的。”
他下令将南越军的防御工事拆毁,仅留下浮桥,同时派士兵清理红河中的尖木,确保后续粮草运输畅通,每一步行动,都透着稳扎稳打、不留隐患的思路。
启元四年正月,当中路军攻占嘉林、武宁的消息传到升龙时,南越都城内一片恐慌。
嘉林是升龙的东部门户,武宁则控制着升龙通往清化的陆路,这两座城池的失陷,意味着升龙已无险可守。
王英与段三娘在皇宫内紧急议事,最终决定放弃升龙,率领残军退守清化,那里地处南越中部,多山地丘陵,便于开展游击抵抗。